决战金门 5 西去抑或东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7:16 4

摘要: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服膺三民主义,自民国十五 年,由广东北伐,以至完成统一,无时不以保全民族,实 现民主,康济民生为职志 ·……现战争仍然未止,和平之 目的不能达到……身先引退,以冀弥战消兵,解人民倒悬 于万一。

作者:王洪光

西去抑或东撤

1949年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新年伊始,在内外交困下,他不得不于1月21日发布了第三次下野的文告:

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服膺三民主义,自民国十五 年,由广东北伐,以至完成统一,无时不以保全民族,实 现民主,康济民生为职志 ·……现战争仍然未止,和平之 目的不能达到……身先引退,以冀弥战消兵,解人民倒悬 于万一。

蒋介石还称,他的下野还出于对台湾问题的考虑说:

如果我不下野,死守南京,那台湾就不能兼顾,亦不 能成为「反共抗俄」的堡垒。

从目前资料来看,蒋介石很早就对最后的落脚点台湾作了周密的考虑。

早在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的战略机动 兵团不复存在,剩下的白崇禧、胡宗南兵团只能艰难扼守中南和西南、西北,难有大的作为。

国民党上层认识到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的企图,共产党方面恐怕难以接受,大陆东南即将不保,两广也难以坚守。为此,国民党高层曾就国民党与国民政府的党、政、军、财、文中心撤往何方,进行过一场讨论与争论。

许多高层人士 凭抗战时西撤的经验,主张撤往大西南、大西北,利用中国西高 东低的地理特点,取居高临下防守之势,负隅顽抗。这样虽说防备 我军进攻的难度较大,可却有偷袭中原、重占东南之便。

但反对西 撤的人认为,今日的形势与抗战初绝不相同,解放军兵力充足,攻 势正盛,而且熟悉地形,与民众联系较紧密,远非当年兵力不足、 地形民情不熟的日本侵略军所能相比。因而国民党军若再重施故技 撤往大西南,则将不能阻挡共军的凌属攻势。

这时的国民党军兵败 如山倒,首要之举是先躲避解放军进攻的锋芒,保存实力,静待时 机,以图再举;若退往西南,不仅不能躲避解放军的进攻,而且将 陷于全军覆没的绝境。

蒋介石毕竟有多年与共产党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很快就否决 了「西撤论」。

他接受了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建议。张其昀等 「东撤论」者向蒋介石指出西撤川、康的不安,然后说明东撤台湾 的种种优势:

首先是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 海、空军优势的共军乘胜追击。

其次,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 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

台湾地处中国东 南部,北回归线从台岛穿过,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动植物的生 长,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密,粮食等农产品基本 可满足军民所需;

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据时代留下的基 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

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舆大陆相 隔,易于防守;

且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 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 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

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五十 年,回到祖国怀抱后对中央政权有一种回归感,这种心理正可利用 来稳定社会秩序;

尤其是台岛受红色「污染」不多,中共组织舆人 员活动较少,又经1947年「2.28」事件整肃,干扰更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形,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 达,农村都已开发,政府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舆稳定社会。

因此国 民党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迁台,再带来较多的资金和人 才,必将建成稳固、强盛的台湾基地,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

张其昀的「东撤论」对时局和地理的分析可谓恰如其分,透 彻明了。蒋介石撤逃台湾至今60年,确是因为所述因素,从苟延残 喘到站稳脚跟,从军事固守到经济社会发展,从偏安一隅到「亚洲 四小龙之一」 除了「适当时就可反攻大陆」外,台独势力也就像 缠着台湾这棵大树的藤蔓一様,在国共两党「不经意间」发展了起 来,一时将国民党政权赶下了台。

话说回来,从1948年底开始,蒋介石开始着手准备退路了。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命其亲信、前参谋总长陈诚出任台湾省政 府主席,不久又任命他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此时的陈诚由于指 挥东北战场上的战事不利,刚刚从东北「剿匪」总司令兼东北行 辕主任职位上撤下来,蒋介石对其即委以重任,把自己的退路交由 他办理。

12月29日蒋介石又任命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 员,协助陈诚总揽台湾党、政、军大权。蒋经国留学苏联回国后, 曾任江西赣南行署专员,推行「赣南新政」,把赣州治理得井井有 条,确有「经国治世之才」。后又作为委员长「特派员」去上海整 饬物价和金融秩序,蒋经国的能力素质受到其父亲的充分肯定。

1949年1月10日,蒋介石命蒋经国赴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 鸿钧,命其将库存共值3.7亿多美元的黄金、白银舆外汇秘密运往 台湾。接着又从北平、南京运出文物5000多箱,分三批运往台湾。 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报》也迁至台北出版。4月底解放军渡过 长江后,蒋介石于5月迁往台湾,7月1日在阳明山设立总裁办公室, 下设八组及一个设计委员会,成为实际上的国民党最高领导核心。

尽管这时国民党政府先迁往广州,后又迁往成都,但那都不是事实 上的军政核心。

6月21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亲赴福州,召开驻闽部队 团以上军官会议,一再强调说:大家应当知道台湾将是党国的复兴 地,它的地位的重要性异于寻常。比方台湾是头颅,福建就是手 足。

会后他亲自召见部分师以上军官说:有我领导你们,有台湾 在,即使大陆尽失,也可以复兴。

6月底,蒋介石在台湾又召开东南军政会议,强调确保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要求集中可能集中的力量,巩固东南防务和台湾 外围屏障。

7月1日,在台湾阳明山(时称「草山」)正式设置国民党总裁 办公室。

7月10日和8月3日,他分别飞赴菲律宾和南朝鲜,组织「太平洋 反共联盟」,商讨「发动远东各国反共联盟的具体步骤」,并为将 来台湾失守、流亡海外做了准备。

8月16日,陈诚宣布就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统一指挥 台湾、福建等东南地区的军事力量。

在作这些部署的同时,蒋介石还制造声势,营造「割据西南」 的舆论。

由于我第四野战军紧逼广州,迫使国民党政府于9月7日从广州 迁至重庆,并大造「防守大西南」的舆论,给世人以「迁都重庆, 割据西南」的印象,藉此将我党我军的注意力舆战略重心引向西 南 。

但实际上,蒋介石部署「西南防线」,信心既不足,投入力量 更不够,充其量仅仅把此战线作为国民党军的一个偏师。胡宗南、 宋希濂等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将领在重庆晋见蒋介石,陈述意见并要 求蒋介石常驻重庆或成都指挥西南战事。

蒋「以情势有所不便,只好婉言劝慰,告以不能久居」。

不久之后,我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重庆告急。蒋介石装模作 様地主持制定了「保卫大重庆」计划,但他深知重庆失守是早晚的 事。因此,他下令对关押在重庆的政治犯进行秘密处决,对一些重 要的工厂进行破壤。

可见蒋介石并不把他的「基地」与战略重点放在西南。

11月28日,我军攻下江津,威逼重庆。行政院长阎锡山带着 几个大箱子沉重的金条和古玩字画飞往台湾。而蒋介石则一直到 11月30日我军解放重庆才匆匆飞赴成都。

12月7日,万般无奈的蒋介石不得不命令政府「迁台」:

命令政府迁设台北,并在西昌设大本营,统率陆海空 军,在大陆作战。此令。

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十二月七日

同一天,蒋经国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様一段话:

对于中央政府驻地问题,曾经数度研究。起初,拟迁 西昌,俟机反攻,收复失土。到此乃知大势已去,无法挽 回矣。因于晚间作重要决定,中央政府迁往台北,大本营 设置西昌,成都设方位司令部。

12月8日,蒋介石飞赴台湾。从此,他彻底告别了大陆。国民党 中央机关、国民政府结束了分居异地的历史,再度会合于台北,这 也为国民党中央「西去抑或东撤」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蒋介石退守台湾,原本意图以此为基地作「反攻复国」的美 梦。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梦就是一个甲子轮回。

一湾并不宽广的海峡,阻碍了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 的统一,造成了两岸同胞60年的骨肉离散。而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 蒋介石本人,更是再也没有能够返回浙江奉化老家扫墓。叶落当归 根而不得,这对蒋介石及其他国民党元老来说,其内心焉能不感到 巨大的悲恸?

我军占领漳州、厦门后,金门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蒋介石一 直认为「无金门便无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陆」。他急电汤恩伯一定 要固守金门;同时不顾在广州的李宗仁政府的安危,急调胡琏12兵 团开赴金门增援。

于是,金门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先厦后金」决策的艰难出炉

1949年7月2日,三野第10兵团13万大军,在司令员叶飞、政委韦 国清率领下,经过渡江战役后的短暂休整,奉命向福建进军。截至9 月25日闽南大陆解放,第10兵团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胜利解放 了整个福建大陆地区。

经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入闽作战,第10兵团在三野首长领 导下,连战连胜,不断微获国民党军武器装备,不少师、团的轻重 装备已经基本实现了美械化。

此时的第10兵团,真是兵强马壮、气势如虹、横扫东南、所向 披靡!

胜利,鼓舞了再战的鋭气!

胜利,孕育了弥漫的骄气!

骄,必躁!

躁,必败!

可是,急急如丧家之犬、建制散乱、溃不成军、军心涣散的国 民党军,还有能力给予第10兵团任何有力的回撃吗?

福建大陆地区及其沿海第一大岛——平潭岛解放后,进入第10 兵团领导视线的是福建最好的海港城市、最重要的外贸口岸、知名 的华儒之乡、福建第四大岛屿——厦门岛,以及扼守厦门岛入海门 户、自古即与厦门一体、合称「金厦」的金门岛。

为此,9月30日,第10兵团召集所属军、师主要指挥员,在兵团 机关所在地同安召开作战会议,研究金厦作战问题。

此次会议是金厦战役前兵团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自此 开始直到金门战役结束,兵团再也没有召开作战会议。

关于此次会议,目前所有的公开出版物均称之为「9月26日泉州 作战会议」 ·

但这个表述提到的时间是错误的,地点是不恰当的。

据查证,此次会议记录手稿原件包括两份手写的会议记录。

其中第 一份记録材料是由两个人记录的,

第二份由一个人记录、另一个人 做了局部的补充记录。

四个人的笔迹截然不同,区别一目了然。

会议召开的时间是「9月26日」吗?

两份手写稿注明的会议 时间都是1949年9月30日。

其中第一份材料的标题中写着「九月卅 日上午」,标题旁又手写一个「49.9.30」。

在第二份材料首页上 写着「作战会议,30/9,于同安…」字样。

在装订这两份手写稿 的制式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同安作战会议录》的名称,并手写 「49.9.30」。

在同一份档的四个不同的地方由三个人写下同一日 期,这这足以说明兵团此次作战会议是在1949年9月30日召开的。

然而,包括《第三野战军战史》、《粟裕年谱》、《叶飞傅》、《叶飞回忆录》,以及《回顾金门登陆战》中肖锋的回忆文 章在内,都将此次会议的召开时间记述为9月26日。这又是为什么?

按照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这些书应该都是参考了一份重要的 编数据,即1962年巢编的《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选编》之《进军福建》卷。

在这份印刷体的汇编文件 中,将此次会议的时间错误地记录为9月26日。据悉此套材料一式五 份,分存南京、北京有关档案馆和学术机构。

1962年汇编的这套材料之所以会将时间弄错,如果不是手误, 就有可能是误将兵团指挥部迁移至同安县的时间当成会议召开的时 间了。

第10兵团指挥部先是于1949年9月3日移往泉州,后又于9月26 日移往同安,厦门解放后再次于10月19日移往厦门。

从一般意义上推测,既然兵团指挥部于9月26日从泉州移往同 安,那么当天肯定是不可能、也来不及召开此类重要会议的。而会 议在9月30日,也就是兵团指挥部转移至同安后的第四天再召开,这 在时间和情理上就很正常了。

因此,从以上种种方面分析判断,1949年9月底召开的第10兵团 作战会议的具体时间毫无疑问应该是「9月30日上午」。

会议召开的地点是「泉州」吗?

目前所有的史料和历史作品都 称是「泉州作战会议」。但会议记录手稿内部标题及制式封皮又手 写注明「同安作战会议录」。同安不是属于厦门么?既然是在同安 召开的,为什么又称之为「泉州作战会议」?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同安在历史上几乎一直都属于泉州, 甚至厦门也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属于泉州府管辖。

1949年9月 1日泉州解放后,于9月9日成为福建第5行政督察区,下辖音江、惠 安、同安、莆田、仙游、安溪、永春、金门(暂归台湾管辖)八个 县。1951年设泉州市。1958年同安县划归厦门市。

这就是说,1949年金厦战役前,同安在行政上隶属于泉州。因 此,同安作战会议和泉州作战会议是同一个会议。避免歧义,将 此次会议称之为「同安作战会议」似乎更确切。

既然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金厦战役,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 个地方的历史。

金厦一体,自古皆然。

厦门岛,据传说古时曾是白鹭栖息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之 为鹭岛」。到宋代,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故又名「嘉禾屿」。

公元1387年,也就是明洪武20年,明朝在此建城,并命名为 「厦门城」,取其「国家大厦之门」之意。「厦门」二字从此进入 史册。

厦门岛是度门的主体,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 积约128平方公里,为福建沿海第四大岛。

如今的厦门特区,下辖思 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六个区。其中,思明、湖里两 区在厦门岛内。

厦门岛北、西、南三面被大陆包围,距离大陆最近处仅1海里 (1.852公里)。早在宋代岛上就开始筑寨设堡,明、清两代都曾派 重兵把守。

1661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占领台湾后,在厦门、金门和 漳州部分沿海地带建立了基地。他几次进犯清王朝,都是从厦门起 征。可以说度门是郑成功对抗大陆政权的桥头堡。

1841年鸦片战争 期间,度门又成为英军重点进攻的目标。

抗日战争中,日军在侵入 东南地区后,也首先占领了金厦,控制了出海口,以防止国民党军 获取外援。日军占领期间,在厦门岛构筑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些工事伪装做得极好,其色彩舆海礁、岩石几乎相同,如非近距 离观察实难发现。国民党军撤往厦门后,又继续增强了防御工事, 设立了三道防御阵线。所有这些都让叶飞感到为难,他说自己从来 还没有打过设防如此坚固的岛屿。

厦门岛西南方有一面积仅1.09平方公里、素有「海上花园」美誉的卫星岛,即鼓浪屿。该岛距厦门本岛约700米,距漳州大陆海岸最近处约1000米。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看上了这个美不胜收的小岛,争相在此划租界、开洋行、建教堂、设领事馆,小小 的鼓浪屿一时间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成为「万国租界」。现在岛 上鸟语花香,异域风格的一幢幢小楼掩映在浓密的绿树丛中,钢琴 声悠远流长,游人如织,已是著名的旅游之地。

下面我们再来重点了解一 下金门。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等。作为行政区域,其地处厦 门湾以东、大嶝岛与小嶝岛以南,全县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除县城 所在地大金门岛外,还有小金门岛、大担、二担、乌丘、东碇、北 碇等12座岛屿1。其中小金门岛位于大金门岛和度门岛之间,距离厦 门岛仅六七公里。

我们所说的金门,通常是指大金门岛。此岛约134平方公里,比 厦门岛略大。岛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3公里,中部狭窄 处仅3公里,形如哑铃。岛东部的太武山海拔253米,是岛上的最高 峰。此岛距大陆最近处为岛东突出部的马山,此处至小嶝岛东南侧 的角屿仅2300米左右。大金门岛西部的古宁头,距离大陆海岸最近 处约8300米,距离大嶝岛约6200米。

大金门岛主要地形为起伏的花岗岩地形。岛东为山地,山高岸 陡多礁石。岛西的古宁头区、古岗区舆小金门岛除有部分丘陵地形 外,多为地势平坦、红土广泛覆盖之地,各区海岸有良好的沙滩。金门 县城位于岛西海岸线中部。

金门的居民基本都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在历史上,这种较大 规模的迁移有3次,分别在晋代、唐代、宋代。唐代的陈渊因为带领 12个姓氏的人口迁入本岛,主持了大规模的垦荒屯田等基本建设, 被誉篇「开浯恩主」。

关于历史,金门人最为自豪的是朱熹当年曾在金门设帐讲学, 开启金门民智。南宋高宗绍兴21年,时年仅22歳的朱熹出任同安县 主簿,在此一住就是九年。

后有材料说:

担任同安县主簿的宋儒朱熹曾两度「采风岛上、以礼 导民」,立书院于燕南山,设帐讲学,金门从此人文苍萃, 宋、明、清三代科甲冠冕十方,甚至留下「一榜五进」「八鲤渡江」、「父子进士」、「无地不开花」、「海演邹 鲁」,以及「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等美誉。

其实朱熹业成之年,乃是十余年后的事。因在到同安任职的途 中,曾拜见过北宋时期著名学者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九年之后, 朱熹步行数百里到延平向李侗求学。李侗深爱其才,遂欣然纳入门下。从此,朱熹潜心致力于义理之学。十余年间,学问突飞猛进, 声名远播,终成一代流传千古的理学宗师。

朱熹生于福建、卒于福建,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也在福建,金门 人受朱熹思想影响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 之言虽有夸大之意,但古代金门人才辈出倒也并非虚言。

或许受此影响,金门岛上许多地名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榜 林、琼林等。琼林,本名平林,因人才辈出,后明熹宗特钦赐名为 琼林。

洪武20年间,明朝在鹭岛建城并命名为「厦门」,同时也在扼 守厦门湾咽喉的浯洲(金门)岛上筑城,并设立了海岸防御性质的 军事指挥机构:守御千户所。

鹭岛更名为厦门,乃取自「国家大厦 之门」之意;浯洲更名为金门,乃取其「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 意。可见,厦门被视为大陆的门户,而金门则被视为入海之咽喉。

从此时起,金门的军事价值就已引起大陆中央政权的重视。

清初,出生于日本的中日混血儿郑成功²也看上了金门这块宝 地。他在烈屿,也就是小金门岛,以「反清复明」为名,举起反旗 对抗清廷。后又于公元1661年在此起兵攻台。次年1月荷兰人投降, 郑氏逐占有台湾,开创了割据台澎金马舆大陆中央政权隔海对峙的 历史先河。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其孙郑克臧以反清复明为名, 行武装割据、自立为王之实,常以金厦为前沿基地进军大陆,甚至 派部将陈永华在大陆发展起一支地下势力「天地会」,然郑氏割据 政权终被清将施琅率部武力征服。

约两个世纪后的甲午战争中,在东亚地区先行开启政治改革的 日本打败清政府并占领了台澎金马。直到二战结束,日军才结束在 此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将台湾归还中国。期间,有迁徙传统的金门人,纷纷远下南洋,金门遂成为著名的侨乡。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当局对金门实施军管,金门成为一座兵 城,社会经济发展大大滞后于台湾本岛。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地百 姓生活的军事化,

如:军方定期检查评比每家的卫生,晚间出门要 向军方申请「路条」,夜晚不许开灯,去台湾要写申请,孩子玩的 球类也列入军方管制范畴(防借此浮水至大陆),禁止百姓私藏影 音设施等。

虽然如此,但由于地处封闭,岛上的国民党军官兵有钱没处 花,只能在岛内消费,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这维持着岛内民众的生 活。为减少对台湾本岛的经济供给依赖,当时的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利用岛上盛产的高粱来酿 酒,建造了高粱酒厂。

直至 今天,金门酒厂一直是金门 最主要的财政来源。金门酒 芳香浓郁,如今去金门「小 三通」或去大嶝岛之大陆游 人,无不带回数瓶,在醉乡 中梦回两岸的统一。

金门高粱酒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