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越南学生在社交平台吐槽:“从第一天上历史课起,中国俩字就跟教科书焊在一起了,甩都甩不掉!”本以为是夸张,深入了解后才惊觉,这居然是越南历史教育的真实写照。从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清朝设立藩属,整整两千年,越南历史就像被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怎么也绕不开。
一位越南学生在社交平台吐槽:“从第一天上历史课起,中国俩字就跟教科书焊在一起了,甩都甩不掉!”本以为是夸张,深入了解后才惊觉,这居然是越南历史教育的真实写照。从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清朝设立藩属,整整两千年,越南历史就像被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怎么也绕不开。
这种“小背邻国”的教育模式,在越南人心中那是既爱又恨,很多越南网友表示,这既像是文化传承的珍贵纽带,又感觉像是一段饱含压迫感的痛苦记忆。这里面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翻开课本,又是中国,越南历史第一课从哪儿开始?
新学期翻开越南历史课本,那画风总是让人直呼“好家伙”。学生们学的不是本国的开国传奇,也不是热血的抗法斗争,而是秦始皇、赵佗这些中国古代人物。为啥会这样呢?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开始,一直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安南之役”结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越南要么处于中国的直接统治之下,像秦始皇设象郡、汉武帝设交趾郡;要么在名义上作为藩属国而存在,接受中国册封、朝贡等。这么算下来,越南80%的历史时段,都被笼罩在中国强大影响力的光环之下。
河内文庙就是这段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这座始建于1070年,有着“国子监”之称的建筑,供奉的是孔子,科举考试用的是汉字,讲授的内容是《四书五经》,一直到19世纪才停止举办考试。直到今天,越南学生毕业前夕还会到文庙拍照、上香,祈求学业顺利。这妥妥的就是中华文化在越南生根发芽的象征啊!但对很多越南人来说,这段历史更多代表着“外来统治”和“文化入侵”。于是,从“征侧征贰起义”到“吴权抗宋”,越南历史书里,民族英雄几乎清一色都是“抗击中国势力”的角色。他们的民族认同,似乎就是在与中国的不断分野中被塑造出来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左手捧着《论语》,右手举着“抗中”大旗,想想都觉得分裂,越南学生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自己的身份呢?
我有个朋友之前在越南旅游,和当地一位历史老师聊起这个话题。老师无奈地说,现在很多越南年轻人对历史很迷茫,一方面被灌输着“抗中”思想,另一方面生活里又处处离不开中国文化,这种矛盾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二、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国”,到底是传承,还是敌人?
翻开越南的历史书,你会发现它对“中越关系”的书写,那叫一个复杂。一方面,历史主线几乎全和中国紧紧绑在一起。从赵佗建南越国、刘邦收复南越、汉武帝设交趾郡、马援平定起义,到唐朝输出儒家、明朝直接设省、清朝干预王位,每一次重大历史节点,都能看到中国王朝的身影。有越南网友调侃说:“越南史简直就是中华史的南方附录。”这话说得虽然夸张,但也确实反映出中越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另一方面,越南史书在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用词可就不那么友好了,不是“入侵”“侵略”,就是“殖民”。从“千年郡县”到“反抗汉人压迫”,越南教材把征侧征贰、吴权、李常杰、陈兴道等塑造成了“民族复兴之父”。特别是“征侧姐妹起义”,几乎是每个越南学生的必修政治象征,被大书特书。更离谱的是,越南有些史家甚至宣称:“中国历史上只有民国时期没有侵略越南。”这种历史教学,显然不只是简单的“还原事实”,更像是一种“构建对抗意识”的工具,让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既敬畏传统,又不忘所谓的“旧仇”。也难怪有越南人看完历史课本后说:“我们越了解中国,就越痛恨中国。”可现实却是,他们一边喊着“痛恨中国”,一边还在读汉文古籍、背唐诗、拍文庙毕业照,这文化的根,真的能割得掉吗?
这种矛盾的历史教育,只会让越南年轻人陷入更深的困惑。历史是复杂多元的,中越之间既有冲突,更有漫长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味强调对抗,无疑是在割裂自己的文化传承。
三、文化剪不断,越南越想摆脱越像中国?
很多越南历史学者主张“去中国化”,可现实却啪啪打脸。越南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深深嵌入着中国的文化基因。越南的春节、婚俗、家庙,和广西农村比起来,简直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老百姓在年节时写春联、贴福字、拜祖先,保留的传统习俗比很多中国城市还完整。越南语虽然改用了拼音字母系统,但日常用词中汉语词汇比例超过60%。越南学者做研究,还得依靠明清时期的汉文史料。2015年发现的越南古碑文,用的就是汉字为主体,越南字为注音的结构。这哪里像要“去中国化”的样子,分明是和中国文化紧紧捆绑在一起。
在建筑上,越南宫殿、庙宇也多采用榫卯结构、飞檐翘角,满满的中国风。一位旅居越南的中国游客就说:“我看的是越南建筑,回忆的却是小时候姥爷家门口那座祠堂。”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的。再看教育,虽然越南在二十世纪初废除了科举制度,但至今学校毕业生还要到文庙“谢考”、祭孔。学生在墙上贴《大学》《中庸》的金句,在礼仪中行拱手礼,连对老师鞠躬的角度都讲究“礼义之道”。
更有意思的是,中越文化交流近几年持续升温。一群越南青年舞者来到广西交流演出,他们跳的不是西方现代舞,而是融合越南民歌与中国古典舞的节目。这套舞编的不是技术,而是认同感。编导是一位11岁就来中国学艺的越南姑娘,她说:“我跳的是越南的舞,但跳的是我心里那个中国。”这话,不光感性,也真实。越南越强调独立文化,它所强调的那些“民族根基”,本身就带着深厚的中国味。这就好比一个人想挣脱自己的影子,却发现无论怎么跑,影子都如影随形。
越南历史教育在“摆脱中国”和“深受中国影响”之间徘徊,这种矛盾的状态,既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是当下越南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的。毕竟,文化没有对错,尊重历史、正视文化传承,或许才是走向未来的正途 。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