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概念变了,全因宋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13:43 1

摘要:我们继续处理这个大话题,中国的版图应该有多大,哪些地方算是中国的自古以来。昨天我们说清了,中国宋朝以前的先辈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我带大家回顾一下。

我们继续处理这个大话题,中国的版图应该有多大,哪些地方算是中国的自古以来。昨天我们说清了,中国宋朝以前的先辈们,如何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我带大家回顾一下。那时代主要是天下观念,中国是个文明概念,谁的文化等级高,谁就是中国。在这个观念下,国土的概念不是最强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主角其实是人,或者说是这个王朝,而不是犯我国土者,寸土不让。想看全文,请点链接:谁才可以称自己为“中国”这个状态到了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变,今天我们要探讨这一部分。

进入宋朝后,一切都变了

边界感出现了,领土焦虑开始,这种焦虑的代表是大学者石介的《中国论》,同时代,欧阳修也写出了《正统论》,

他们强烈主张必须明确分隔中国与夷狄,详细分析历代王朝谁是正统,其实就是想论证宋朝才是正统,其他国都是夷狄。

这两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可见道出了宋朝人的集体焦虑。

宋朝人为什么焦虑呢?之前的大唐是妥妥的世界强国,说有万国来朝并不夸张,但宋朝自立国以来就生存在北方民族入侵的阴影下。

这种持续的心理阴影让宋人普遍有种强烈的民族情绪,宋人的主流意见是,只有宋朝的国土范围能算是中国,那些被蛮夷戎狄占领的地方,除非可以收回来,否则就不算中国了。

这就说明一个关键点,宋朝已具备明确的边界意识,对国土界限非常在意。

在汉唐时代,关于边界得失的讨论重点都是人,而不是土地,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是“犯我国土者寸土不让”。

唐朝在很多地方设置的也是都护府,基本是当地人领导当地人的状态。

但是到宋朝就不一样了,宋朝国土特别小,所以就特别在乎。

到了南宋国土面积更小,也就更加倾向于民族主义了。

这种民族主义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南下的蒙古人给扫平了,这下尴尬了,宋人反复强调,只有汉人的文化才是中国,只有宋朝的地盘才是中国,那现在蒙古人打过来了,那崖山之后还有中国吗?

或者说,蒙古人与女真人统治的中国,还能算是中国吗?这种争论自清末以来吵了近百年,而且并不只是民间史学家的口水战。

现在西方汉学家特别想证明元朝以后的中国,与传统中国已经割裂了。

中国知识分子是怎么看待元朝的

先来看宋史当中的一段故事,主角是南宋丞相文天祥,文天祥被俘后慷慨就义,他是不会赞成蒙古统治的。

但是我们来看文天祥的底层观念,文天祥在给三弟的信里说:“汝生父(文壁)与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这封信写于1283年,当时,文天祥的二弟文璧投降元朝已经三年,信的意思很明确,我忠于大宋,必须殉国,二弟现在作为元朝的官,这没关系,这是为了尽孝,好好照顾家人吧。

这说明南宋最忠诚的代表人物,在下意识里承认对方也可以是中国,元朝是另外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国家,只不过他自己不愿意加入,这是南宋最后一代人的观念。

元朝掌权者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蒙古统治者,最明显的作为就是三史同修,元朝一口气替前面的3个政权写历史,宋朝金朝辽朝。

这是非常标准的中国王朝行为,因为前面有个典范唐修八史,唐朝开国后,历经三朝皇帝,一共花了37年完成八朝正史。

这意味着汉朝灭亡后的种种政治问题,李唐都给出了标准答案,这给大唐政权以无比的正当性,从此确立中国朝代要替前朝修史的传统。

然后朱元璋同志就把麦克风接过去了,明朝也替前朝修了元史,这意味着大明自认法统来自元朝。

你读读很多明初的资料,元朝最后一代人跟明朝第一代人,都不否认元朝是中国。

朱元璋替中国划出一个明确的边界,用长城替中国之名与夷狄分界,此后这种观点就成了明朝的官方标准,甚至也成为了后世讨论中国边界的标准。

根据朱元璋的设定,中国是有个明确边界的,这在明朝叫做九边九镇,也叫九边十一镇。

这里以内是中国,以外就不是了,所以,元朝曾经管辖过的其他地方,再大,那些地方也不算中国。

后来,这个范围就叫做汉地十八省。

基本上就是朱元璋划定的范围,你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完全按照明朝定的标准,那中国的版图就只有今天的一半而已。

但是今天显然不是这样。

后来为什么起变化了

因为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

其一,西方人来了,打破了中国独占世界文明中心的概念,明末清初利玛窦带来新的地理知识。

在此之前,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想象,从汉唐到元明,都还是山海经模式的,比如这张《四海华夷总图》。

如果你书房里的世界地图长这样,那你肯定觉得,我这里才是唯一的文明中心啊,别人,都是夷狄甚至妖怪。

这是传统天朝观念的心理基础,然后利玛窦就来了,1607年,利玛窦制作出《山海舆地全图》

这对当时中国人世界观的冲击,可以用天崩地裂来形容,此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关于天下的观念逐渐瓦解。

大概最慢到17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世界,已经跟今天差异不大了。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世界是个多国体系,中国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必须有个明确的边界,因为其他地方都有人正在积极占领。

事情要到此结束了吗

还没,因为清朝来了,这是第二个因素。

清朝诞生,对中国这个观念,带来两个很重要的冲击。

其一是“中国是文明中心”这个概念贬值了。

本来明朝虽然不搞什么天下一家了,起码在东亚还能维持个基本的体面,日本侵略朝鲜,明朝也很仗义地去救人,花费代价有多大就先不说了,起码朝贡体系的尊严是维持住了。

有明一代,中国作为文化高地,还是能俯视日本、朝鲜、交趾等国的。

但是等到清朝登场,这种文化高地的尊严就没了,周边国家公开场合不说,心里可能暗自嘀咕。

中国变成夷狄了。

而17世纪中期以后,朝鲜、日本、交趾却都以中华文脉传人自居。

别说日本这种本来就没关系的地方,就是曾经被中国统治过的朝鲜、越南等地,也选择跟中国分道扬镳了。

因为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对这些地方的知识精英来说,那是再也没有吸引力了。

你想去他们那里搞自古以来,他们只当你是鞑虏,根本不理你。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清在亚洲内陆方向却大大有收获。

这就是第二个冲击。

中国的版图往内陆扩大了,在满洲、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地区,清朝获得了超越汉、唐、元的领土扩张成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意见,又为什么说超越?清朝并不是领土最大的。

那我们回到上一篇文章的的第二个问题。

用什么形式统治过的地区才算是版图

下一期,我们探讨最后一部分,为什么我们今天希望拿回来的地方,只是元朝唐朝曾经国土里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我们的文化认同,是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统治过的地区,才能深深烙印在心中。

明天我们继续。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