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单10 分钟就收到的所谓现炒宫保鸡丁,说不定是冰箱里拿出来加热的。” 这不是玩笑,而是外卖行业的常见景象。2024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850 亿元,其中近四成流向外卖渠道,不少商家靠着预制菜实现 “闪电出餐”。
“下单 10 分钟就收到的所谓现炒宫保鸡丁,说不定是冰箱里拿出来加热的。” 这不是玩笑,而是外卖行业的常见景象。2024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850 亿元,其中近四成流向外卖渠道,不少商家靠着预制菜实现 “闪电出餐”。
但便利背后藏着隐忧:黑猫平台上,有人在外卖里吃出淋巴肉,维权却被平台和保险踢皮球;还有商家压根没有炒菜设备,却打着 “现做” 旗号卖预制菜。这碗热饭,到底藏着多少看不见的问题?
刚扫完取餐码,餐就递过来了,我们在点外卖的人多半遇到过这种“闪电出餐”。外卖员私下透露,这背后藏着公开的秘密:超过三成的外卖菜品都是预制菜,加热几分钟就能打包,根本不用现炒。
我国外卖市场规模颇为可观,当下外卖用户已达5.5亿之众。这意味着,在广大网民群体中,近乎每两位上网者里,便有一人曾有过点外卖的经历。
但很少有人知道,花三四十元点的“现炒小炒”,可能和超市里二十元的预制菜是同一个源头。2024年的数据更直观: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冲到4850亿元,其中外卖渠道占了38%。
像黄焖鸡米饭、宫保鸡丁这些热门外卖菜,很多都是“预制专属款”,压根不会出现在堂食菜单里。
预制菜能火到这个地步,说到底是戳中了大家的痛点。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小李算过一笔账:以前点外卖每天要花50多块,现在直接买预制菜加热,一餐不到30元,十分钟就能吃上热饭。
对厨房小白和宝妈来说,这更是“救星”,不用懂火候,加热完就是一道硬菜,给孩子做辅食也省了不少事。商家更愿意用,传统餐馆做份红烧肉要几小时,预制菜加热就行,人力成本降了不少,出餐快还能多接订单。
但火得越旺,争议越多,最近就有位消费者在黑猫平台投诉,点的外卖里吃出了淋巴肉,找平台客服要说法,结果被推给保险客服,保险又说赔过了,来回踢皮球六天没人管。
后来他路过商家门店才发现,店里只有冰箱和洗手池,连炒菜的锅都没有,营业执照上只允许卖预包装菜。
这事儿戳中了大家最担心的两个问题:安全和透明。有人觉得正规工厂的预制菜比小餐馆后厨靠谱,毕竟生产流程标准化,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要求建全程追溯体系。但更多人怕的是“看不见的隐患”:食材新不新鲜?
反复加热会不会流失营养?储存不当会不会滋生细菌?更让人窝火的是被蒙在鼓里,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
其实外卖平台已经开始做些改变了。美团在浙江、吉林搞了“明厨亮灶”试点,商家后厨直播操作,参与的店能上首页曝光,小微商家还能领设备补贴。
2025年新开的京东七鲜小厨更直接,明确说所有菜都是现做,还给菜品贴了“预制”“现炒”的标签。饿了么甚至用AI技术查菜,通过图像识别看食材新不新鲜。
但这些还不够,要解决问题得抓关键。首先得让信息彻底透明,光贴个“预制菜”标签不够,最好写上加工时间、加热方式,甚至能查到供应商是谁。就像有些平台给菜品加了原料说明,看着就踏实多了。
其次平台得把好准入关。现在有些平台搞了“认证供应商白名单”,但执行得不够严。要是像那位消费者遇到的“无锅商家”,早该在审核时就拦下来。
冷链运输也得盯紧,毕竟预制菜在常温下放久了就容易出问题,平台可以和专业冷链公司合作,把温度监控做到位。
最重要的是投诉得有人管。平台说的“先行赔付”不能只是口号,像吃出淋巴肉这种情况,得有明确的处理流程,别让消费者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其实消费者不是完全拒绝预制菜,只要吃得明白、安全有保障,很多人是愿意接受的。
预制菜市场呈现出迅猛增长之势,如蓬勃生长的藤蔓肆意蔓延。据预测,在这一年里,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有关部门监管
这股浪潮里,平台不能只想着追求效率和低价,得守住底线。毕竟吃饭这事儿,新鲜安全是根本,要是连吃的东西都让人提心吊胆,再快再便宜也没用。
希望下次我们点外卖时,能清楚知道吃的是什么,出了问题也能有人爽快解决,这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
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藏着掖着、疏于管控才是问题。消费者不怕吃预制菜,怕的是花现炒的钱被蒙骗,怕的是食材安全没保障。
平台的 “明厨亮灶”“标签公示” 是好开头,但更要把准入审核、冷链监控、投诉处理落到实处。毕竟 2025 年近 6200 亿的市场规模里,藏着 5.5 亿人的餐桌信任。唯有透明与安全并行,这碗热饭才能吃得踏实。
透明厨房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