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尚未发现确凿的外星生命迹象,这份热度便不会消散。在大多数人心中,外星人的存在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广袤无垠的宇宙怎会仅孕育出人类这一种智慧生命?若真是如此,这浩瀚的宇宙空间岂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人类对宇宙的无尽遐想中,外星人始终是天文爱好者热烈讨论的焦点。
只要尚未发现确凿的外星生命迹象,这份热度便不会消散。在大多数人心中,外星人的存在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广袤无垠的宇宙怎会仅孕育出人类这一种智慧生命?若真是如此,这浩瀚的宇宙空间岂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自人类诞生伊始,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仰望星空,满心好奇地思索着,在宇宙深处的某个角落,是否存在着与人类相似的智慧文明。
然而,受限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只能凭借想象勾勒外星生命的模样,却难以采取实际行动去探寻。
直到现代文明崛起,特别是现代通讯科技取得迅猛发展后,人类首次拥有了主动寻找外星人的能力。在最近几十年间,天文学家们操控着各种先进的望远镜,日夜不停地对准外太空,全力搜寻可能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如白驹过隙,人类依旧一无所获。宇宙的天空依旧寂静无声,没有丝毫外星人活动的迹象,甚至连最基础的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都未曾找到。著名物理学家费米也曾对此深感困惑,在一次非正式场合,他不经意间的一句 “他们(外星人)都在哪里?”,成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 “费米悖论”。
简单来说,费米悖论的核心矛盾在于:尽管智慧生命诞生的概率极低,可考虑到宇宙那近乎无限漫长的历史,以及浩瀚无边的尺度,从理论上讲,诞生一个甚至多个拥有上百万年、乃至千万年文明史的宇宙文明,并非不可能。
想想人类,仅仅拥有几百年的现代文明,便已取得了如今令人瞩目的成就,难以想象,那些拥有上百万年、千万年发展历程的外星文明,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他们的足迹或许早已踏遍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
可现实却是,人类至今都未能发现他们存在的任何线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或许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1.宇宙尺度:难以逾越的浩瀚鸿沟
宇宙的宏大超乎人类的想象,尽管我们都知道宇宙很大,可实际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它究竟有多大。据科学家探测,可观测宇宙的直径高达 930 亿光年,而在可观测宇宙之外,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预见的是,那大概率依旧是宇宙的范畴。即便只是 930 亿光年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也是难以具象化的庞大尺度,我们只能借助相对较小的尺度来尽力想象。
以太阳系为例,其直径约为 2 光年。1977 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飞船,自离开地球后,已在太空中飞行了 48年,目前距离地球约 230 亿公里,仍以每秒约 17 公里的速度穿梭于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然而,旅行者一号要穿越奥尔特云、飞出太阳系,至少还需上万年时间;若要前往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 比邻星,大约需要 7 万年。对于平均寿命不足百岁的人类而言,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实在难以承受。
人类文明目前尚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或许外星文明已足够发达,可即便他们掌握了以光速飞行的科技,想要穿越直径约 10 万光年的银河系,也需要 20 万年。
或许宇宙中真的存在众多智慧文明,但浩瀚的星际距离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将他们彼此隔绝。这就如同在中国和阿根廷分别存在两个蚂蚁种群,它们想要发现彼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际上,两个宇宙文明发现彼此的难度,丝毫不亚于这两个蚂蚁种群相互找到对方。
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庞大如银河系,在可观测宇宙面前,也不过是沧海一粟。银河系中存在着多达上万亿颗星球,地球在这浩瀚宇宙中的渺小程度,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
打个比方,将一粒特定的沙子随意丢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无论是高山之巅、沙漠之中、森林深处,还是大海之内,然后让人去寻找这粒沙子,找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在茫茫宇宙中准确找到地球这粒特殊的 “沙子”,难度更是超乎想象。对人类而言,地球是我们的全部,在我们眼中,地球广袤无垠。但在浩瀚宇宙面前,地球却微不足道。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我们坚信外星人存在的重要依据是 “宇宙很大”,可同样因为 “宇宙实在太大了”,导致即便存在不同的宇宙文明,他们也极难发现彼此。
2.探索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当前,天文学家主要通过电磁波信号来寻找外星人,一方面不断向外太空发射各类代表人类文明的信号,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文明接收;另一方面,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接收可能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人类眼中,电磁波信号以光速传播,速度极快,几乎可实现瞬时传播。但这种速度优势仅在地球范围内显著,一旦上升到宇宙尺度,光速便显得微不足道,如同蜗牛爬行。
人类自认为电磁波通信方式已相当先进,却殊不知,对于足够发达的宇宙文明而言,这或许早已是 “原始落后” 的通讯手段。
电磁波信号仅能在物质世界传播,或许有人会疑惑,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难道还存在非物质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如此。我们日常所说的物质,通常指的是 “恒星物质”,即由原始恒星爆发形成的物质世界。但科学家研究发现,物质仅占整个宇宙的不到 5%,其余 95% 则由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
科学家指出,暗物质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却难以被察觉。它仅通过引力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如同胶水一般,将物质世界紧密粘结,防止其分崩离析。
我们每天睁开眼看到的都是物质世界,却不知在表象之下,还有更为神奇的暗物质世界存在,而且暗物质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主导者。目前,科学家对暗物质几乎一无所知,尽管通过研究分析,知晓暗物质充斥于宇宙的每个角落,就在我们身边,却始终无法直接观测到它的存在。
一个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或许早已洞悉暗物质的本质,并利用其超乎寻常的特性,实现了瞬时信息传播。而此时的人类,还在执着地试图通过发送电磁波信号,向外星文明宣告自己的存在。
这就好比大猩猩试图通过扔粪便的方式,引起人类的注意,人类虽能接收到这一信号,也明白这是大猩猩的社交方式,但往往会选择置之不理,甚至可能会嘲笑这种行为。更糟糕的是,高级外星文明或许根本无法接收电磁波信号,他们可能早已自动屏蔽了这种落后的信息传播方式。
此外,天文学家在寻找外星人时,常常以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即 “碳基生命” 为标准。但并没有任何自然法则规定,外星人一定是碳基生命,或许还存在其他令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形态,比如传说中的硅基生命。
或许人类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外星人,并非像人类一样的 “人”,而是以极为奇特的方式存在,甚至可能以 “微生物” 的形态,又或者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暗物质形式存在。倘若真是这样,人类想要找到他们,无疑难如登天。
或许有人会问,天文学家难道不知道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可能有误吗?为何还坚持如此?其实,天文学家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电磁波是目前人类已知最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而碳基生命是人类唯一已知的生命形态。用已知去寻找未知,显然比用未知去探寻未知更为可靠。
而且,在广袤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必须有一个标准作为指引,而这个标准,最便捷的便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地球生命形态。毕竟,换做任何人,在寻找外星生命时,大概率都会以地球生命为参照。
3.人类真正的文明史太短。
人类的诞生不过短短百万年,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史更是仅有几百年(这里指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
不要觉得百万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与地球和宇宙的历史相比,这不过是沧海一粟。
地球已有约 46 亿年的历史,若将地球的整个历史浓缩为一天 24 小时,人类的出现仅仅是在最后几秒钟。而银河系的历史超过百亿年,宇宙的年龄更是长达 138 亿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出现只是短暂的一瞬。
在人类努力寻找外星人的同时,或许也有众多外星人在积极探寻人类的踪迹。但在这稍纵即逝的瞬间里,人类与外星人想要发现彼此,并非易事。这就好比在一场盛大的舞会上,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舞伴,可每个人在舞池中停留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适舞伴的概率自然不高。
4.高等文明的漠视,他们不屑与人类建立任何联系。
如前文所述,人类的历史相对短暂,真正的文明史仅有区区几百年。从概率学角度来看,如果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他们的发展历程大概率远超人类,这也意味着他们的科技水平极有可能远远领先于人类。
这便是为何在大多数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外星科技往往被描绘得如同 “神” 一般强大,人类科技与之相比,显得不堪一击,这种设想并非毫无道理。
在最近几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间,人类科技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仿佛进入了 “科技大爆炸” 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20 年前,又有谁能预见到智能手机会发展到如今这般普及和强大的程度?谁能想到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已逐渐超越人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科技的进步幅度远超之前的几千年。
那么,50 年后、500 年后,甚至一万年后,人类科技又将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无法想象。
对于一个拥有远超人类历史的外星文明而言,他们的科技或许早已发展到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他们眼中,人类或许就如同我们眼中的猴子,甚至渺小得如同蝼蚁。
设想一下,若未来人类实现了真正的星际旅行,在某颗星球上发现了大量猴子,人类会尝试与这些猴子建立联系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或许不仅不会打扰它们,还会选择暗中观察,看看这些猴子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进化。
或许此刻,外星人也正在对人类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默默观察着人类,通常情况下不会干预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任由人类自由发展。
5.人类其实就是 “外星后裔”。
从某种特定角度看,人类确实有可能是“外星人”。有科学家提出,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或许起源于外太空的彗星和陨石。若此观点成立,人类可不就是 “外星人” 的后裔?
但这里所说的 “人类是外星人”,并非基于这一理论。
想象一下,当未来人类文明高度发达,我们势必会向外太空传播人类文明的种子。那么,我们会采用何种方式呢?直接派遣大量年轻的勇士前往外星球繁衍生息?
理论上可行,但这种方式代价高昂,过程漫长且充满艰难险阻。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发射无数个纳米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携带人类的基因组,随机降落在地外星球上。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基因组有机会降落在适合人类生存的宜居星球上,如同蒲公英借助风力播撒种子一般,在新的星球上生根发芽。而纳米智能机器人通过模块化组合,能够组装成各种机械装备,为人类建立起庇护所。
很有可能,外星人早已采用这种方式在宇宙中播撒生命的种子,而人类便是他们播下的生命种子成长起来的。或许外星文明尚未发现地球,又或许他们早已找到地球,但依旧选择暗中观察,不进行干预。这就好比我们在花园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会定期观察它的生长情况,但不会轻易去干扰它的自然生长过程。
6.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
看到这一观点,你或许会心生怀疑: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真实,怎么可能是虚拟的?然而,仔细想想,我们对真实与虚拟的界定,其实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我们所认为的真实,也许只是超级外星文明精心设计的一场 “虚拟游戏”,至于他们设计这场游戏的目的,我们难以揣测。
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科学家借助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出许多逼真的场景,以更好地预测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终有一天,人类能够制造出功能强大的超级电脑,模拟出整个宇宙的真实场景。
倘若真能如此,我们又如何确定自己生活的世界,不是被更高级的宇宙文明模拟出来的呢?
模拟整个宇宙需要巨大的计算容量,然而,高级宇宙文明或许并不需要模拟全部。他们只需模拟出宇宙中智慧物种能够感知到的一小部分,对于那些无法被感知的部分,便等同于不存在,无需模拟。
这就如同我们玩网络游戏时,游戏只会加载出游戏人物所在的场景,其他场景只有在游戏人物到达时才会渲染,否则便会进行模糊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省存储空间,提升游戏加载速度。
有人或许会问:虚拟游戏世界不都应该存在漏洞吗?只要我们能发现这些漏洞,不就能证明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了?
但实际上,从逻辑和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永远无法证明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因为任何所谓的 “漏洞”,在我们眼中都不会被视为漏洞,而会被当作 “未解之谜”。我们会竭尽全力为这些现象寻找合理的解释,以维护我们所认知世界的真实性。
这就好比在一款游戏中,游戏角色发现了一些不符合常规的现象,但他们会用游戏中的规则和设定来解释这些现象,而不会怀疑游戏世界本身的真实性。
7.人类真的是宇宙中的唯一。
在许多人心中,人类不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物种。毕竟宇宙如此浩瀚,若真只有人类,岂不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持有 “人类是宇宙唯一智慧物种” 这一观点的人,似乎显得过于自负。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 “宇宙很大” 这一事实,而忽略了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诞生所需要的极其苛刻的条件。
当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诞生的全过程,便会惊叹于生命诞生的奇迹。地球上的任何物种,都像是被命运特别眷顾的 “宠儿”,因为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完美巧合,而且这些巧合并非单一存在,而是层层叠加。
简单来说,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条件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好比在一场复杂的抽奖活动中,需要同时满足无数个苛刻的条件才能中奖,而生命的诞生便是这样一场几乎不可能中奖的抽奖。
也就是说,宇宙虽然浩瀚无垠,但在生命诞生所需的无数完美巧合面前,也会显得如此渺小。或许,人类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物种,至少在目前,以及在人类发现外星文明之前,情况可能一直如此。
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或许正孤独地探索着未知,追寻着可能存在的同伴。但也正是这份孤独,激发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努力寻找与外界的联系,期望有朝一日能打破这份寂静,发现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的踪迹。
来源:宇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