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恩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4:55 3

摘要:说起小米,便不能不提谷子。谷子脱了那层金黄的壳,便是我们熟知的小米。我每每去超市选购小米,总忍不住将手探入米堆里去,指尖触到那些温润的颗粒,竟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随和。它们金灿灿的,颗颗晶莹,却又不过分耀眼,那光泽是柔和的,像是被阳光吻过一般。

转自:沈阳晚报

□谢晓丰

说起小米,便不能不提谷子。谷子脱了那层金黄的壳,便是我们熟知的小米。我每每去超市选购小米,总忍不住将手探入米堆里去,指尖触到那些温润的颗粒,竟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随和。它们金灿灿的,颗颗晶莹,却又不过分耀眼,那光泽是柔和的,像是被阳光吻过一般。

小米的历史,怕是比许多人的家族还要久远。它从远古走来,经历过商周时期釜鼎铜器下的烟熏火燎。古人称它为稷,为粟,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发现并精心播种的作物。谷子的祖先——那不起眼的狗尾草,在中国农业文明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人认识并驯化狗尾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而这一驯化过程,恰似中华文明孕育的缩影。

西安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便发现了谷子的踪迹。1972年冬天,河北武安磁山村在挖掘水渠时,意外掘出了谷子。如今那里还建有专门的谷子博物馆。

从黄河流域的碳化粟粒,到燕赵大地的仓储遗迹,八千年的光阴仿佛都镌刻在那一粒粒谷壳之上。考古学家从陶罐中唤醒那些沉睡的碳化谷粒,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竟能看见完整的胚芽结构,仿佛它们仍保存着八千年前阳光的温度。

谷子原产于我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它默默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

小米的营养价值颇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传统医学认为,小米性凉,味甘咸,有健脾和胃、和中益肾、除热解毒、安眠之效。谷子性情随和,无论是平原沃土,还是山坡旱地,抑或是盐碱瘠壤,它都能顽强地生存繁衍。

在延安的窑洞里,马灯下,金黄的米粥映照着战士们手中的《论持久战》,谷物中的能量,正悄然转化为思想的锋芒。

辽西的黄土层里,沉淀着太阳的烙印。祖父曾说,这里的风土专养谷子,十年九旱的淬炼,教会谷穗将每一滴雨水都酿成蜜;强烈的日照,使米粒蓄满了金红的火焰。建平的黄金苗小米熬煮时,锅沿会浮起一层琥珀色的油膜,那油膜里仿佛浓缩了整条西拉木伦河的晨曦。当关中平原的小米泛着珠光,黄土高原的谷粒透着琥珀色,唯有辽西小米在漫天风沙中沉淀出独特的坚果醇香。

我想,辽西小米之所以独特,正因为它是辽西土地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的物产。寒风雕刻着谷秆的筋骨,烈日淬炼着籽粒的密度。每一场干旱都是天然的筛选,唯有根系最顽强的植株,才能在龟裂的土地上捧出珍珠般的果实。谷穗越是饱满,越懂得低头亲吻土地。这一切,造就了辽西小米独有的醇厚,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我与小米的缘分,始于家乡那片叫谷梁岗的土地。

每年春天,谷苗刚冒出头,母亲便几乎长在了谷子地里。她弯腰薅草的身影,与谷秆在风中的律动,竟形成一种奇妙的和弦。谷子长到齐腰深时,母亲更是天天往地里跑,防着麻雀成群结队地来啄食。那些麻雀也机灵,见人来便忽地飞起,人一走,又立即落回原处。旱了,母亲着急,怕谷子旱死;涝了,母亲也忧心,怕雨水冲倒了谷子。谷子一旦趴地,一年的辛苦便付诸东流。那片谷子地,承载着母亲全部的期盼。待到谷子入仓,打过,晒过,装进袋子里,母亲脸上才会绽开惬意的笑容。

后来我离家求学,每次返校,母亲总要拿给我一袋小米炒面。夜深人静,腹中饥饿时,我便在学校铁炉上烧一壶开水,往铝饭盒里舀两勺炒面,冲入开水,那小米炒面的香气,常常把同宿舍的同学都馋醒。天寒地冻,北风呼啸,铝饭盒边缘凝结的水珠滑落指尖,混着米香钻进袖口,那温度比炉火更灼人,直抵少年冻僵的心房。因为有小米炒面的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捱的冰雪之夜。

我常想起母亲,想起那些如母亲一般的辽西民众。他们朴实善良,任劳任怨,恰似辽西的土地,厚重而淳朴。辽西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小米,小米又滋养了同样品性的辽西人。我由衷地赞叹造物主襟怀博大。

感恩辽西,感恩小米。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