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对于天策上将的能力、天可汗的功绩,大家都是承认的。但同样,对于那场玄武门之变,以及后续的斩草除根,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曾因为好奇,翻看过起居注,想要知道史官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但也因此,留下了一个“修改史书”的骂名。
作为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也是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对于天策上将的能力、天可汗的功绩,大家都是承认的。但同样,对于那场玄武门之变,以及后续的斩草除根,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是的,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还提起屠刀,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尽数诛杀,免得斩草不除根,养出心腹大患。
如果说,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是因为李建成、李元吉的不断迫害,李世民不得已的反抗。那么之后的血腥残杀,只能证明李世民并非无辜,而是心中也有此念,说不准,就算李建成没有迫害他,他也会发动政变。
而且,在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还因为好奇,曾翻看过史书,想要看看史官是怎么记录自己的。
要知道,在中国,史官是具有相当的特权的,他们秉笔直书,向来是有什么就写什么。而为了保障史料的真实可信,除了史官以外的人,是不能知道史书写了什么的。
李世民也知道这件事,但他还是想知道,像自己这样的皇帝,在史书里是怎么记载的。于是,他特地找到史官褚遂良,向他询问史书之事。
褚遂良说“身为史官,我们要做的就是秉笔直书,当权者的善恶之行,我们都要记录在案,起到督促皇帝、警醒后人的作用。”
褚遂良也知道,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找自己,所以,他还补充了一句“就算是您,只要有不好的行为,我一样会记录在史书上。”
其实,话说到这,李世民就应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情况,人家是按实际情况记录的,最多有一些曲笔,但不会给他美化。
可这些事情,就算褚遂良不说,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他此次来找褚遂良,就是想知道,史官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可无论他怎么说、怎么问,褚遂良就是什么都不说,甚至还收起了起居注,生怕李世民抢走。看到褚遂良这个样子,李世民也很无奈,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了。
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如果只是这样,这顶“修改史书”的帽子,也不会被扣在李世民头上。
就在贞观三年,李世民突然下令,在中书省设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五代史。而在这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下令,将史馆归入门下省,由宰相监督修撰当朝国史。
这件事情,看似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唐朝官吏体系的变动。但是,门下省是皇帝直接控制的。也就是说,经过李世民的调整,修撰史书的机构,已经在他的把握之中了。
李世民做了这么多事,如果说他只是想看史书,没有其他想法,我是一点也不信。而且,结合史料的记载,我们也能推断出,对于玄武门之变的事,李世民多少有一些美化。
但也只能是美化了,毕竟这件事这么大,就算李世民想要掩盖,也完全做不到。毕竟,当时玄武门之变后,太子、齐王手下的军队,是看着李世民把人头丢出去的。
再说了,撒了一个谎,就要用一百个谎掩盖。能掩盖玄武门之变,那李建成、李元吉子孙被诛杀这件事,可完全盖不过去了。
所以,李世民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让这件事翻篇,而是想要润色一下,让自己发动政变变得合理。
比如说,加入李建成对他的迫害,再比如说,说他是因为下属不断劝谏,再加上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他最终才发动政变的。
就好像这场政变,完全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一样。但无论是射杀李建成,还是下令斩草除根,我完全看不到李世民的“无奈”,只能看到政变的果断。
当然,这些也只是推测,毕竟没有实质证据。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因为李世民的行为,后来的那些皇帝,都开始插手史书修撰了。无论李世民修没修改史书,他都给后人开了个坏头。
而且,李世民也有些太小心了,毕竟相较于皇帝的私德,大家还是更看重功绩。也因此,就算李世民身上有这样的污点,在后世的评价中,李世民仍是“千古明君”,而不是“弑兄杀弟篡位,还修改史书的小人”。
来源:大陈说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