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走在商业街、社区商圈,不少实体店老板都在唉声叹气:“这是开店以来最惨的一年!” 曾经排队的奶茶店门可罗雀,服装店导购比顾客还多,连烟火气十足的餐饮街都挂出了“转让”招牌……实体店生意为啥集体遇冷?今天咱们刨根问底,还得给大家整点实用的破局思路。
今年走在商业街、社区商圈,不少实体店老板都在唉声叹气:“这是开店以来最惨的一年!” 曾经排队的奶茶店门可罗雀,服装店导购比顾客还多,连烟火气十足的餐饮街都挂出了“转让”招牌……实体店生意为啥集体遇冷?今天咱们刨根问底,还得给大家整点实用的破局思路。
一、消费力“冻住了”:口袋紧,非刚需消费猛缩
疫情后大家挣钱的“安全感”没那么足了,存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非刚需消费被狠狠压缩。
重庆观音桥的女装店老板李姐开店5年,往年春天新款一上架,客单价至少500元,今年客单价跌到300元不说,客流量还少了近40%。“以前姑娘们试3件能买1件,现在试5件都未必下单,就说‘先逛逛’。”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社零数据里,服装、家居等非刚需品类增长疲软,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吃饭、看病这些“必须花”的地方,实体店的非刚需生意自然就凉了半截。
二、线上“抢客”太狠:直播电商把“体验优势”打没了
实体店靠“体验”吃饭,但现在线上把“体验”玩出了新高度。
就说家居建材,线上能看3D效果图、一键比价,还能预约上门测量;买衣服时,直播间主播穿着展示、扒面料细节,比实体店导购说得还明白。
成都某家居广场的王哥就吐槽:“以前客户来店里看样,多少能成交几笔,现在客户拿着线上图片来砍价,说‘网上同款便宜30%’,你说咋接话?” 电商直播的价格透明和便利性,把实体店的“体验牌”冲得七零八落。
三、成本“三座大山”:房租、人工、库存压到喘不过气
- 房租:很多商圈租金没怎么降,北京国贸某咖啡店老板算了笔账,房租占每月营收的35%,客流量却比去年少了25%。
- 人工:深圳某快餐店服务员月薪从4000元涨到4500元,还招不到人。
- 库存:武汉某鞋店老板积压了50万库存,“新款不敢进,旧款没人买,打折处理都亏得慌。”
这三项成本一叠加,实体店的利润空间被挤得像张薄纸。
四、竞争“卷到死”:同行扎堆+新模式抢食
一条街上开3家奶茶店、5家美甲店,这种“扎堆内卷”在商圈里很常见。同质化竞争下,大家只能打价格战,利润薄得可怜。
更要命的是新商业模式来抢地盘:社区团购分走生鲜店的生意,便利店卖热餐抢快餐店客流……实体店的生存空间被越挤越小。
破局:不玩花活,用“笨办法”突围
抱怨没用,得动手解决问题。给大家几个“接地气”的招:
- 做“体验+服务”的差异化:烘焙店搞DIY烘焙体验,客户自己做蛋糕,既能收体验费又能带动产品销售;服装店搞“穿搭顾问”,根据客户身材、风格精准推荐,黏住客户。
- 线上线下“绑定”玩:别硬搞直播卖货,试试“线上引流到店”。比如在抖音发“到店自提享8折”的视频,吸引附近的人到店,到店后再用会员体系锁客。
- 把老客户“圈”起来:建个社群,经常发点福利,比如老客户到店免费领小礼品、搞会员日折扣。这些老客户虽然量少,但复购率高,能稳住基本盘。
其实,实体店不是不行了,而是得换个活法。以前靠“地段+铺货”就能挣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得靠“人+服务+差异化”。只要肯琢磨,把客户当成朋友来经营,再差的行情也能挖出机会。
来源:笑谈天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