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我瞎编,是2022年拿诺奖的科学家斯万特·佩博说的——现在的人去做基因检测,大概率能查出1%-4%的尼安德特人DNA[3][4]。也就是说,你每25个基因里,就有1个来自那个能猎猛犸象的“远古强者”。
你身上可能藏着灭绝人种的基因!
不是我瞎编,是2022年拿诺奖的科学家斯万特·佩博说的——现在的人去做基因检测,大概率能查出1%-4%的尼安德特人DNA[3][4]。也就是说,你每25个基因里,就有1个来自那个能猎猛犸象的“远古强者”。
不是灭绝,是“嫁”进了智人部落——你身上的基因藏着答案
我那学考古的发小上周跟我吐槽,说课本里骗了我们十几年。
以前总说尼安德特人是被智人打灭绝的,可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根本不是这么回事。2010年起,科学家就发现,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至少杂交过好几次[2],最早甚至能追溯到27万年前[1]。
简单说,就是尼安德特人没彻底消失,而是“嫁”进了智人部落。
你发现没有?非洲以外的人,尼安德特人DNA占比更高——东亚人约1.7%,欧洲人约1.5%[3][4]。发小开玩笑说,这说不定是咱们的老祖宗,跟尼安德特人打交道更勤快。
就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平均也有0.3%的尼安德特人DNA[3]。要么是后来跟欧洲人混血带过去的,要么是他们的老祖宗早就跟尼安德特人有过交集。
最神奇的是诺奖得主佩博说的:要是把所有人身上的尼安德特人DNA凑一起,能恢复40%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参考资料中佩博采访内容]。这哪是灭绝啊?明明是把基因“拆成零件”,装在了智人身上。
比狮子猛却输了?智人靠“生娃快”和“组队强”赢麻了
有人会问:尼安德特人能猎猛犸象,狮子老虎都打不过,咋还比不过智人?
扎心的是,生存拼的不是“单打猛”,是“会组队”和“生娃快”。
我朋友圈里有个古生物博主,他算过一笔账:尼安德特人可能10年才生一个孩子(有学者推测他们孕育周期长,后代抚养难度大),而智人17个月就能生一胎[参考资料中“没人玩俄罗斯方块”的生育率观点]。
这差距就像两个人种树:一个十年种一棵,一个一年种一棵,用不了几百年,智人的“人口基数”就碾压尼安德特人了。
更关键的是组队能力。有研究说,尼安德特人最多十几个人一起打猎,智人却能凑60多个人的大队伍[参考资料中“状态混淆”的组织形式观点]。
你想想,猎猛犸象的时候,十几个人只能偷袭,60多个人能直接围堵。时间长了,好的猎场、安全的洞穴,全被智人占了。尼安德特人连吃饭的地方都没了,可不就只能慢慢“融入”智人部落吗?
讽刺的是,现在狮子老虎还活着,反而比它们猛的尼安德特人“没了”。不是因为弱,是因为跟智人抢“饭碗”抢得太狠——狮子老虎跟智人不抢地盘,尼安德特人却跟智人吃一样的、住一样的,这不就是“同行是冤家”吗?
同类竞争才最狠!古人类的“内卷”比现在还凶
我邻居老王是学历史的,他跟我说过一个更扎心的事:北京周口店那片,先有北京人,再有田园洞人,后来智人来了,田园洞人就没了。
不是遇不到,是遇到了就抢地盘。
田园洞人的Y染色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几乎找不到了[参考资料中“和谐OS”的田园洞人观点]。老王说,这大概率是智人来了之后,跟田园洞人抢生存空间,最后田园洞人的男性没了,女性融入了智人部落——跟尼安德特人的情况差不多。
你发现没有?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同类竞争”永远最狠。
就像现在职场里,你跟同事抢同一个项目,比跟其他公司的人竞争还紧张。古人类也一样:智人和尼安德特人都是“靠脑子吃饭”的,抢的是同一片猎场、同一个洞穴,甚至同一种生存方式。
有个网友说得特别形象:“淘汰骑兵的不是机枪,是坦克;淘汰尼安德特人的不是狮子,是智人。”[参考资料中“M3小蘑菇”的观点] 因为大家在同一个“赛道”上,你不赢,就只能被同化。
你敢信自己身上有灭绝人种的基因吗?
说不定你的某个小习惯,比如冬天特别不怕冷,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起作用。评论区说说,你最想知道尼安德特人的啥秘密?是他们怎么猎猛犸的,还是他们跟智人怎么相处的?
转发给朋友,让他们也查查自己的“远古血统”——说不定你们俩身上,藏着同一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呢!
数据来源:
[1] Posth, C., Wißing, C., Kitagawa, K. et al. Deeply divergent archaic mitochondrial genome provides lower time boundary for African gene flow into Neanderthals. Nat Commun 8, 16046 (2017). https://doi.org/10.1038/ncomms16046
[2] Villanea, F.A., Schraiber, J.G. Multiple episodes of interbreeding between Neanderthal and modern humans. Nat Ecol Evol 3, 39–44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18-0735-8
[3] Harris K, Nielsen R. The Genetic Cost of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Genetics. 2016 Jun;203(2):881-91. doi: 10.1534/genetics.116.186890. Epub 2016 Apr 2. PMID: 27038113; PMCID: PMC4896200.
[4] Juric I, Aeschbacher S, Coop G (2016) The Strength of Selection against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PLoS Genet 12(11): e10063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gen.1006340
来源:互联网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