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女性审美也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上自春秋,下至明清,兴之所好,貌之所重,而女性妍媸美丑的标准,完全出自帝王之手,古代“四大美女”西王貂杨皆是由帝王颁发的“美人证”,遂流行于世,而女性“环肥燕瘦”只有经官方鉴定方能成为美的标竿,引领审美时尚。
中国古代女性选美,为何以“胖瘦”为尺度?
古代女性审美也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上自春秋,下至明清,兴之所好,貌之所重,而女性妍媸美丑的标准,完全出自帝王之手,古代“四大美女”西王貂杨皆是由帝王颁发的“美人证”,遂流行于世,而女性“环肥燕瘦”只有经官方鉴定方能成为美的标竿,引领审美时尚。
中国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女性审美文字,如《诗经》中“硕人”,着力刻画了出嫁之时的齐女庄姜,高贵典雅的形象。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的文学作品。
春秋时期,美人的标准就是像庄姜一样,身材高大壮硕,“丰肉微骨”,按现今的说法就是肤白貌美大长腿。
到了楚灵王,以“瘦”为美。《管子》书中说“楚王好细腰,而美人省食”,为了迎合帝王所好,宫女们少吃少餐,保持身材苗条柔弱,所谓“蛮腰细颈”,以致造成宫廷中“减肥灾难”。
从汉代汉昭帝开始,审美要求不胖不瘦,所选的宫女“姿色端丽,合法相者”,所谓合法相者:“蛾眉凤眼,耳大垂肩,厥腰纤柔,肌理腻洁,肥瘦合度”。
汉成帝又效法楚灵王,要求宫女除了“妙丽善舞”外,还要“瘦态”。当时的美人赵飞燕,就是以体态轻盈获得汉成帝宠幸。据白居易编写的《白孔六帖》记载,赵飞燕因身形轻盈:“能为掌上舞”。
晋朝,晋武帝以“美、长、白”作为选后妃的标准。要求“美而长白者”,即女子身材修长,肤色白。晋朝画家顾恺之,对宫廷仕女的描绘多是飘逸淡雅,身材修长的仕女画。晋朝审美不同程度地受到玄学风气的影响,美人多带有清逸之气。
隋唐时期,将女性“唐腴风”推向极致。唐朝宫廷贵族中有鲜卑血统,喜肥厌瘦。唐玄宗继位,传旨下令,宫女一律以“体肥肤白”为标准。在唐代绘画上,人体造型艺术最有表现。如《仕女图》中的女性,大多是体形丰腴,雍容华贵。
最具代表性的美女就是杨贵妃,典型的一个“胖妞”,《后妃传》记载:“太真姿质丰艳”,丰腴尽带奢华之气。
宋代开始,审美趋向病态,推崇“阴柔美”,以“纤细孱弱,闲愁病瘦”为主潮流,多愁多病,这是宋代女性的典型气质,从此,庄硕之美让位于清癯之美。
在宋朝士大夫、文人们的眼中,美人的重要特征是:杏腮桃脸,樱桃小口,杨柳细腰,三寸小脚,身轻似燕,体柔如絮。李清照《醉花阴》词,“人比黄花瘦”就是生动写照。
这种不健康的闲雅病弱的审美情趣逐渐浸润于上下,最终导致女性病弱无力,男性无阳刚之气。颜小四认为,正是因为如此,一旦遇到了北方辽、金、元嫖悍勇猛的“汉子”,在铁骑横扫之下,皆成渣渣。
元代,女性“高大颀长”是我国北方大漠一带女性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北方少数民族大多过着“逐水草,驰骏马”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豪放、刚健勇武的风格,与南方的文弱缠绵的风格迥然不同。元代对女性审美趣味,重在“高大健硕”,耕种好养。
明朝,女性审美略有变化,讲究人体部位“头、腰、足”三者皆美,体现整体美与和谐美。明代选妃实行淘汰制,对哪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不成比例者;还有五官、皮肤、音色、神态、步态等不达标者,逐一pass掉。
据《杂事秘辛》记载,所选女性要求:长短合度,自颠至底长七尺一寸,髀至足长三尺二寸。明朝审美大致尚属中规中矩。
清代,照搬前代“选妃”制度。唯一不同的是,选妃女子以满蒙八旗为主,汉族次之。因受“程朱理学”影响,抑制人欲,所以,清朝选妃极重“处子身”,将选妃的贞操视为入围门槛,主要是为了确保皇帝的后嗣血统纯正,因此,清代节女,烈女之风盛行。
但对女性审美趣味,以“清瘦”、“病弱”为美。如《红楼梦》中的美女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种意态形象就是当时的主流审美观。
古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对外貌的要求,也涵盖了内在气质和个性特征,然而,古代审美却是以宫廷为主流时尚,“女为悦已者容”,更多的是服务于帝之家。
中国女性美贯穿于历史始末,从古至今,女性美的演变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升华,美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美学意义。
来源:颜小四煮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