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均衡、稳健的业务结构成为一家银行价值创造的核心标准。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经营表现,恰是这一逻辑的成功实践,该行纵深推进零售第一战略,对公和金市业务也在加速竞争力的重塑,目前对公、零售、金市业务形成了4:4:2的营收贡献结构。
体系化建设带来的均衡底色与零售动能,使这家股份行在行业重构期显露领跑潜质。
·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当银行业的比拼越来越集中在综合实力上,单一业务的强优势已难抵御周期波动。
均衡、稳健的业务结构成为一家银行价值创造的核心标准。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经营表现,恰是这一逻辑的成功实践,该行纵深推进零售第一战略,对公和金市业务也在加速竞争力的重塑,目前对公、零售、金市业务形成了4:4:2的营收贡献结构。
自2007年上市以来,中信银行是少数每年都实现利润正增长的股份行之一。均衡的业务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单一业务的波动冲击,印证了多年来体系能力建设行之有效,成为该行未来应对不确定性、持续释放成长潜力的底气。
01
体系化进阶,构筑零售新的护城河
一直以来,拥有逆周期、轻资本等特征的零售金融业务,被认为是银行穿越周期的一把利刃。然而,当下零售金融却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坏账上升、业务同质化等困境。
破局之路究竟在何方?近几年一直在补零售短板的中信银行,为行业提供了有效参照。
从2021年提出“新零售”战略,到2022年进一步升级“零售第一战略”并全面落地,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连续实现了突破:6月末,AUM逼近5万亿达到4.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2%,零售贷款余额达到2.35万亿元。在可比口径下,中信银行的AUM、零售信贷余额连续4年位于可比较同业第二。
从前几年零售“补短板”,如今,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在股份行中已经有了更加稳固的站位。中信银行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是零售业务战略不仅有强大的定力,在认知上也不断进阶。零售金融业务是“慢功夫”,中信银行的策略是,一方面将“领先财富管理银行”战略目标拆解为75项可执行能力,沉淀一套系统性的零售战略落地“施工图”;另一方面形成全员战略共识,两年内实现了分支行“一把手”零售培训全覆盖,提升零售业务的区域竞争力。
其次,是零售业务体系化建设全面进阶。在战略定力坚定的基础上,中信银行把“体系”作为推进零售业务能力提升的关键,通过客户经营、产品、风控等方面的体系化建设,实现量价平衡的管理、轻资本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客户经营等全面能力的提升。
在业务体系方面,中信银行核心业务再定位,打造资产管理、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三张名片”,同时做强养老金融和出国金融“两大特色”。这种核心、特色业务的打法效果明显。信银理财成为唯一连续四年ROE超过20%的理财子公司载体;超高净值客户数增量同比增长41%;上半年实现信用卡收入53.3亿元,保持可比同业第二。
零售贷款风险的暴露,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据轻金融统计,上半年15家公布零售贷款数据的全国性银行中,13家不良率在上升。在这样的趋势下,中信银行零售资产质量保持了较优水平,6月末个人贷款不良率1.26%,在可比股份行中,仅高于招行。
最后,则是数字化的全面赋能。2024年末,中信银行上线了零售统一经营策略“一横”平台,上半年月均部署策略超2300项,全量经营策略对AUM年增贡献达50%。触达客户超5000万,月均触达客户人次较年初提升超20%。
零售金融的崛起,为中信银行筑起了均衡发展的基础,包括助力稳息差、带动手续费收入上升,成为少数实现手续费收入正增长的股份行之一。
02
客户经营,打好全方位的“军备赛”
面对零售金融获客成本高企、存量客户经营粗放、优质客群流失等困境,多数银行陷入“想做却不敢深做”的两难。
中信银行的破局路径,是持之以恒强化客户经营能力,坚持“不惜苦力拓展有效客户”,形成了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场景获客能力。
一是自拓场景。中信银行构建分行“十态百景”,6月末,分行的信用卡获客占比较上一年提升2.6个百分点至43.8%。构建信用卡“食住行娱购”场景生态,以推动借贷双卡的联动,双卡客户数超4700万户,同比增长3.8%。
二是公私联动场景。上半年新拓千人以上代发企业、百人以上代发企业同比增幅分别为32%、11%,有效代发额同比增长9.87%。公私融合“亮灯工程”获取“公转私”客户同比增幅28%。
当前,银行的客户经营存量模式已经走向纵深,特别上亿大体量的客户经营更像一场全方位的军备赛,需要全面的体系构建。中信银行的核心抓手在于客户分层经营。中信银行以大众基础客户、富裕及贵宾客户、私行客户为标准,对客户进行分层经营。
客户分层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信银行注重链式输送能力的构建。上半年,大众客户上迁至富裕及以上层级62.31万人,同比增长2.86%。贵宾客户输送私行客户1.20万户,同比增长13.90%;富裕客户输送贵宾及以上客户15.82万户,同比增长4.84%。
在分层经营策略的强力驱动下,中信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零售金融的亮眼名片。今年上半年零售私行增量客户再创历史同期最优,同比多增2000户,向10万户迈进。6月末,私行客户达9.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57%,私行客户管理资产月日均余额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3%。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表示,“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久久为功,客户经营体系和能力建设一边推进、一边释放产能,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客户总量实现了突破,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中信银行的体系化经营,最终转化为客户结构的优化与价值的提升,印证了“久久为功”的零售逻辑。
在客户价值的提升方面,“三主及以上”客户同比增长7.8%,其营收贡献占比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同时,优质客户的占比提升,也能够带动银行风险的改善。例如,6月末,信用卡新发卡客户A+及A类优质客群占比同比提升10.8百分点,个贷主要信用类产品、信用卡早逾率较去年同期下降均超10基点。
通过多措并举构建可持续的增长范式,正是其零售业务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03
财富管理,打造新的增长极
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财富管理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也成为零售银行的必争之地。
对于锚定“零售第一战略”的中信银行而言,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是重要目标。经过近两年的深耕细作,财富管理正在成为中信银行新的增长极,上半年财富管理多个数据指标优势凸显。
具体看,AUM增量创近年来历史同期新高,财富管理中收增速创近四年新高,同比增长10.3%;今年上半年理财规模突破2.1万亿,实现理财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位居可比同业第一;同时,中高端客户资配覆盖率提升,贵宾客户、私行客户资配达标率,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6%和1.9%。
此外,通过积极把握客户多元化资配需求,以投研为核心的资产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基金业务适配客户多元风险偏好,打造了三大系列基金品牌,报告期末代销公募基金保有规模1544.94亿元;保险业务聚焦养老需求客群,深化与市场头部保司合作,做优保障型产品经营。代销保险业务规模达162.64亿元,长期保障型产品销量占比64%,占比连续6年提升。
中信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不仅在规模增长上具有优势,还通过资产配置这一核心能力提升,刻画长期主义。在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看来,财富管理业务要抓住市场机会,需要进一步提升三大方面能力:
在产品端,强化投研驱动选品能力,理财产品加速向稳健固收+策略转型,基金重点打造“3%-5%”目标收益综合解决方案,保险提升分红保障型产品占比,贵金属做好积存金功能优化等。
营销端,深化客户经营体系能力。围绕公私融合,积极拓展代发、资本市场、企业支付结算等场景,实现优质批量获客,提升分层经营与链式输送效能;强化专业化、标准化顾问服务,以数智化手段洞察客户需求,定制专业化投资组合配置方案;升级高端客户全球化资配服务,联动信银国际,加快构建境内外融合经营模式。
财富管理被认为是金融行业中AI赋能空间最大的领域之一。当前,中信银行正全力打造同业领先的智能化银行,利用大模型等前沿AI技术全面夯实服务技术底座,构建经营、运营和管理的智能体系推出智能企业助手、智能营销助手、数字柜员助手、数字人“小信”等一批大小模型融合的“数字助手”,有效赋能业务价值释放。
洞见未来者,方能掌控未来。
当政策东风、资本市场回暖与智能化浪潮交汇,银行业正迎来战略重构的关键窗口。坚持体系化“为王”、价值驱动的中信银行,凭借稳健均衡的业务结构,有望在新一轮周期中实现领跑。
来源: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