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主持央视天气预报将近30年的宋英杰,是兼职的“临时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23:36 1

摘要:说起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那可是家家户户的日常必备,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刚普及的时候,大家出门前总得瞅一眼明天是晴是雨。主持这个栏目的宋英杰,声音稳稳的,手势指向地图总是一板一眼,播报起来专业又不枯燥。很多人以为他就是央视的铁杆员工,工资福利一应俱全,

说起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那可是家家户户的日常必备,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刚普及的时候,大家出门前总得瞅一眼明天是晴是雨。主持这个栏目的宋英杰,声音稳稳的,手势指向地图总是一板一眼,播报起来专业又不枯燥。很多人以为他就是央视的铁杆员工,工资福利一应俱全,谁知道这家伙在台里混了快30年,竟然一直是气象局借过来的人,身份上就卡在“临时工”这儿,没正式编制。

宋英杰这个人,1965年1月15日出生在沈阳铁西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天气这事儿感兴趣。那时候家里没电视,他就靠父亲组装的收音机听广播里的预报,觉得那些云雨风向的描述挺有意思的。学习上他一直稳扎稳打,1984年19岁那年考上北京气象学院,主修天气动力专业。大学四年,他埋头学大气环流、数值预报啥的,毕业时是1988年,直接被分配到中央气象台,从事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刚进单位,他就成了典型的理工男,每天跟一堆图表和电脑打交道,负责台风路径模拟、洪涝预警这些幕后活儿。中国气象局后来给他评上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还封为首席气象服务专家,这身份听着就靠谱。

从气象台起步,宋英杰本打算一辈子钻研数据,哪想到90年代初,电视媒体火起来,观众反馈静态地图加语音的预报太费劲,看不懂。中央气象台和央视商量,决定派人去台前讲解。领导一眼相中宋英杰,觉得他专业底子厚,表达也行。第一次邀请时,他没答应,觉得主持太表面,不如研究来得实在。结果领导没死心,第二年又来,强调这是借调,不会耽误本职,就当兼职试试。宋英杰一想,也行,就点头了。这么一试,就试出30年光景。1993年3月1日,他正式上岗,成为央视天气预报首位男主持人。那时候节目刚从《新闻联播》后独立出来,他一亮相,就填补了男主持的空白。

临时工这身份,说白了就是他始终挂在中国气象局的编制下,借到央视用。没央视的正式合同,也就没分房资格、加班补贴这些福利。工资单上永远是气象局的戳,央视那边顶多给点劳务费。外界偶尔议论,说他傻乎乎的,干了这么久不转正。但从实际看,这安排挺务实的,气象台借人输出专业,央视借力提升节目质量。宋英杰自己也没多纠结,专注干活就行。这样的模式,在那年代不算稀奇,很多跨单位合作都这样,体现了专业分工的灵活。

主持起来可没那么简单。早期设备落后,演播室就一块蓝幕布,没地图投影,全靠脑子里记位置。他花一周时间反复练,把全国省份坐标刻进记忆里。稿子每天下午5点多才到手,厚厚6页专业报告,塞满气压值、湿度数据啥的。他得在一小时内提炼成100秒口播,误差控制在3秒内。没提词器,全背下来,超时或出错扣50块。那30年,他总共只扣过250元,这精度搁哪儿都算牛。节目升级后,引入动态图,但他还是老习惯,手势辅助,确保老百姓听明白。像2001年沙尘暴那年,他白天在台里模拟路径,晚上播报时强调京津冀能见度低,帮观众避坑。

这份工作不光是念数据,还得科普。宋英杰总在播报里加点生活化解释,比如高温预警时提醒防暑,雨季说排水啥的。观众反馈好,收视率蹭蹭上。2000到2004年,他连拿三届全国气象节目主持艺术一等奖,2004年封“气象先生”。2013年更牛,摘金话筒奖,成为气象界第一个。奖项背后,是他把科研和传播结合的功劳。气象台的数值预报经验,让他播报准头高,央视的平台,又让他影响广。

除了主持,他没闲着,继续搞研究。1999年出书《气象节目主持纵论》,分享经验。2004年和同事合《天气真好》,聊生活气象。2017年重头戏《二十四节气史》,准备10年,挖古籍、访专家,把传统节气和现代预报串起来。之后连发几本:2019年《故宫知时节》,讲宫廷与节气的渊源;2020年《中国天气谚语志》,收民间老话;2021年《全球天气节目简史》,比对国际;2022年《二十四节气图鉴》,配图详解;2024年还有《二十四气神》和《图说七十二候》。这些书不光卖座,还推气象文化进课堂、社区。他还兼华风集团首席播音指导,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帮新人练口播,带团队出科普片。

临时工身份带来的不便,也不是没影响。北京房价涨,他租房住,早起挤地铁从气象台赶央视。加班多,补贴少,但单位间协调还行。外界有时酸他“编外”,但他用成绩堵嘴。说到底,这身份让他避开行政琐事,专心专业。像疫情那两年,远程播报,他在家调试设备,切换数据窗口,确保全国覆盖。观众不care编制,只看准不准,他这点做得实打实。

2023年12月,他退居幕后几年后,又被节目组请回。58岁那会儿,站在老位置,手势没变,播报全国气温,瞬间刷屏。社交媒体上,老观众回忆杀,年轻人好奇这“老面孔”。这回归不是炒作,而是节目需要专业老将顶上。他自己说,只要召唤,就上。这话听着朴实,透着对行业的责任感。30年下来,他从幕后研究员变台前“国脸”,临时工标签反倒成亮点,证明能力不靠编制。

那年代,跨界借调常见,现在职场也多灵活就业。他没被身份卡住,反而借力打力,把气象从数据堆变大众话题。书籍系列不光卖知识,还连起传统和现代,接地气又深。奖项堆成山,不是运气,是日积月累。临时工这事儿,搁别人可能怨,但对他像个缓冲,专注输出价值。观众爱他,不是因为央视光环,而是那份靠谱劲儿。未来气象预报数字化,他兴许还会出新书,或带新人。这人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专业加坚持,啥身份都能站稳脚跟。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