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评论 | 基层记者,新闻选题怎么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8:48 1

摘要: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在挖掘选题时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大气候”其实就是“上接天线”的另一种表述,而“小环境”则是县域范围内能与大气候深度勾连的新闻载体。在挖掘新闻选题时,记者需要把准“大气候”,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本地的“小环境”中找好落

导 读

优质新闻选题是打造优质新闻内容的重要基石,好的新闻选题,能助力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奖评比中突出重围。

县域记者是身居基层的记者,贴近群众、深入一线,可谓拥有挖掘优质新闻选题的“宝矿”。

县域记者如何发挥扎根一线的优势,在县域范围内找好落点、挖掘新闻选题?

处理好“大气候”与“小环境”的关系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在挖掘选题时要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大气候”其实就是“上接天线”的另一种表述,而“小环境”则是县域范围内能与大气候深度勾连的新闻载体。在挖掘新闻选题时,记者需要把准“大气候”,锚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本地的“小环境”中找好落点,将本地看似平常的新闻素材升华为具有时代内涵的主题报道。

在实践中,要敏锐感知“大气候”,需要记者时刻关注各级党委、政府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重大决策部署,仔细研读相关内容,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扎根在一线的优势,深入了解基层单位“小环境”是如何用有特色的工作方法来贯彻落实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重大决策部署的,用“小环境”里的人和事来充分诠释“大气候”。

笔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以后,每年重点关注的“大气候”之一就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后,笔者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认真学习,然后联系本地的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挖掘选题。

如,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笔者深入到本地的各大粮食功能区,重点聚焦农田水利领域问题,策划采制了系列报道《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既注重发现问题,更注重如何围绕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补齐短板,将“大气候”和“小环境”深度融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后,又先后聚焦了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绿色农业发展等新方向,挖掘出了一批好选题,不少报道都在市级以上新闻奖评比中获得佳绩。

除此之外,特殊的纪念年份也是“大气候”的一部分。如,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作为块状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诸暨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新模式,催生了一批在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笔者从本地专业市场这个“小环境”入手,寻访市场建立的亲历者、市场转型的推动者,从老、中、青三代人身上找故事、挖选题,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报道和人物报道,受到多方的好评。

处理好“四季歌”与“专精特”的关系

对于很多新闻采编从业人员来说,“四季歌”是日常新闻选题的重要来源,包括节气报道、节日报道、当季的农事报道等。从新闻报道本身来说,经常循着“四季歌”来找选题是正常的采编流程,不仅省、市级媒体如此,中央级媒体亦如此。如何将其做出新意就成了难点,尤其是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说,有些“四季歌”选题,今年是此人此地,明年可能也是此人此地,后年可能还是此人此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在“挖掘”二字上下功夫,处理好“四季歌”与“专精特”的关系。

“专精特”可以理解为“四季歌”中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处理“四季歌”类的新闻选题,不要急于照搬老模式,一则可以去寻找富有本地特色的新闻点,将“专”和“精”的特质挖掘出来;二则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找寻以前没有做过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发现的新变化,将“特”字放大。

挖掘出具有“专”和“精”特质的“四季歌”,这就需要记者当个有心人,注意日常观察积累。笔者在采访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注意观察路途中可能出现的新鲜事。

浙江盛产茶叶,采茶期过后部分茶农就会修剪茶树,笔者每年也都会做茶树修剪的“四季歌”报道。有一次路过茶园时,笔者观察到两位60多岁的老茶农在茶园里研究一台微型农机。前去打听,才知道两位茶农以前都是用传统的茶叶剪来修剪茶树,这次因为有农机补贴,买了微型的茶叶修剪机,正在进行现场研究。

于是笔者马上展开现场采访,后续还去了农机销售中心和农机管理部门采访,做了一组《老茶农用上了小农机》的报道,挖出了“四季歌”选题中的“专”和“精”。而在积累上,笔者也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本地的县志和各种地方志书中找线索。

至于“特”字,则可以尝试通过反向角度来找出特别的报道角度。对于江浙地区的很多县级融媒体记者来说,每年春、夏季,农民的插秧种田是大家都在做的“四季歌”选题,但是大多数报道大同小异。有一年,笔者在田头寻思如何将这个主题做出不同时,看到了田地里劳作的很多都是老年人,脑海里旋即抛出了“年轻人为什么不来种田了?”“这些老年人不种之后,种粮问题怎么办?”等反向问题,于是一组具有“特”质的“四季歌”报道也就顺势而来。

处理好“搬运工”与“深加工”的关系

各级媒体报道和通讯员报道是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日常新闻选题的重要来源,少数记者习惯于当“搬运工”,将各级媒体报道中的内容移植到本地,将通讯员的报道加上自己的署名。但事实上,这些报道背后有许多值得深度挖掘的内容,如果能处理好“搬运工”与“深加工”的关系,在挖掘新闻选题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

首先,要将各级媒体内容中可以进行本地化操作的选题进行“深加工”。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说,在没有新闻选题的时候,浏览各级新闻媒体的网站去寻找合适的新闻选题是常态化工作之一。

找寻可以匹配的本地元素进行差异化创作,可以将大众化的选题做精做深。如,网络上常见的日常消费品安全质量报道,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写此类报道时,习惯联系市场监管部门去超市、批发市场等地做检查,成稿内容几乎相同。同样的选题也可以有不同角度,记者可以去了解本地是否有相关企业,从探寻本地企业生产流程的角度向受众诠释本地产品可以放心用的新闻事实,这样挖掘出的新闻选题才更有新闻性和贴近性。

其次,我们要在通讯员上的报道进行“深加工”。通讯员的报道相对而言较为简单,这需要记者找寻可以深究的新闻点,将有价值的信息“深加工”为有意义的新闻选题,从海量信息中“沙里淘金”。

诸暨市赵家镇是香榧主产区,每年白露过后是香榧密集上市的季节,当地的通讯员给笔者送来了一则关于榧农众筹包车去发快递的简讯。笔者看到后没有忙于处理这条稿件,而是打电话问清楚了相关情况,从中挖掘出了“香榧上市期如何打通香榧电商的‘最后一公里’”的深度报道选题,这篇报道还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方便了榧农,也让新闻更加富有建设性。

处理好“派工单”与“捞活鱼”的关系

在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手紧张,少数记者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指令性的报道任务,也有不少记者养成了等“派工单”的习惯。在“派工单”情况较为普遍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如何能够挖掘出一批有质量的新闻选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处理好“派工单”和“捞活鱼”的关系,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说尤为重要。

其实,“派工单”只是提供了一个采访的大致方向,记者可以按照“派工单”给的内容,将“派工单”复杂化和具象化,捞出一批“活鱼”来。

首先,要跳出“派工单”看“派工单”,研判所接到的指令性报道任务中是否有可以继续挖掘的新闻点,秉持能做系列报道的选题绝不一笔带过、能做深度报道的选题绝不浅尝辄止的理念。接到“派工单”后,记者可以围绕指定性选题先打个腹稿,列出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采访方向,然后结合现场及时调整。

2018年7月1日前夕,笔者接到了一则“派工单”,要求去本地的新华书店拍摄一则关于党建书籍特展的新闻。接到这个任务后,笔者马上思考,去新华书店还能拍到什么选题。到了现场之后,在完成既定的“派工单”任务后,笔者看到了书店的折扣书专柜,了解到暑期孩子来看书时不注意会造成书籍破损,这些破损书籍就成了折扣书,据此采制了《暑期“充电”,请别丢了文明》的报道;看到很多家长和孩子带着老师开的书单来买假期读物,我们采制了《带着书单去购书 这个暑假很充实》的报道。

其次,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采访对象,将常规的采访转换成深度的发散性采访,挖掘采访对象身上的故事,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自选动作”。

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笔者领到了一则“派工单”,需要采制一条关于全国技术能手、农机维修工赵维岳的电视人物报道。本来这样的报道,原本只要按照诸暨市总工会提供的人物事迹材料进行针对性采访即可完工。但笔者还是选择开放式采访的方式,让采访对象敞开讲,并希望他不仅讲成绩更可以谈问题。

敞开讲之后,采访对象的情绪和状态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他不仅讲了自己从普通农机维修工成长为技术能手的故事,还给我们提供了在新型农机更新换代快的情况下,年轻农机手缺口大、山区小农机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等深度报道线索。他在采访中提供的问题成为后续挖掘鲜活新闻选题的有效线索。(本文刊载于《新闻战线》杂志,引用略有删改)

来源:永登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