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猪肉消费的描写,大致是:古代因为没有掌握阉割技术,猪肉有一股很浓烈的恶臭味,即使穷苦人家也不喜欢,除非实在饿极。阉割技术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出现,但大范围传播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因为阉割后的猪的肉味得到极大改善,也就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简单列了一下我国把猪肉当成主导肉食的简史,如下:历史背景
1.周代:猪肉地位低于牛羊肉,诸侯祭祀用牛(太牢),士阶层祭祀用猪(馈食)。
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羊肉产量提升,猪肉消费量下降。
3.明朝:猪肉消费量首次超过羊肉,成为主要肉食。但因皇帝姓“朱”,曾短暂禁止民间养猪。
4.明清时期(14-17世纪)随着养猪技术进步(舍养法普及)、人口增长及羊肉价格上升,猪肉消费量持续增长,最终确立了主导地位。
同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猪肉消费的描写,大致是:古代因为没有掌握阉割技术,猪肉有一股很浓烈的恶臭味,即使穷苦人家也不喜欢,除非实在饿极。阉割技术大概是在宋元时期出现,但大范围传播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因为阉割后的猪的肉味得到极大改善,也就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直至现在。
这里要纠正一下,中国人掌握阉割技术可能是世界最早的,可惜是把这种技术用在了人的身上,并没有用在动物的身上,所以我国古代就有阉人的说法。而这阉人,不用明说,大家都知道,就是太监。这也有点像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明明是我们中国最早发明出来的,我们用了上千年,可这上千年里,我们都是用在了看风水、造冥纸、放鞭炮、印佛经上面,从来没有进步过。一旦这四大发明传欧洲,立即引起欧洲在文化上、科技上的革命性进步,迅速发展居为世界强国。
近段时间看罗念生和王焕生翻译的《荷马史诗》,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都有写到饮宴的场景,而在这些饮宴场景中,多次写到吃猪肉,写到吃猪肉的美味。更是多次出现了一个字“骟”,说骟过的猪。可惜当时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没有立即反应过来,没有做上标记,所以现在要去书中再找出原话,就很麻烦。只不过,书中确有提到骟猪。既然有提到,我想,是不是古希腊就已经掌握和阉割的技术呢?
而且,《荷马史诗》里还写了那些国王的农庄里大规模地养殖家猪,设有专门的养猪奴。如此看来,古希腊似乎在养猪业和吃猪肉上,要比古代的中国发达很多。
来源:取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