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传》有云:“人尽夫也,父一而已。”其意所指,是女子虽与丈夫结为连理、相伴终生,然在生死抉择之际,血缘之亲仍应重于夫妻之情。
《左传》有云:“人尽夫也,父一而已。”其意所指,是女子虽与丈夫结为连理、相伴终生,然在生死抉择之际,血缘之亲仍应重于夫妻之情。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万物更迭从未停歇,时代推着我们一路向前,语言亦然。词义流转、字形嬗变,本是常态。譬如“人尽夫也”一语,历经口耳相传、时空辗转,竟渐被传为“人尽可夫”——字面相似,意思却由原本的理性抉择,滑向全然相反的道德贬义。
这一成语的由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女子的真实遭遇。
当时郑国有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名曰祭仲。他从郑庄公时便受重用,先后辅佐五位国君,堪称郑国政坛的常青树,也是一位深谙谋略的政治家。
郑庄公去世后,祭仲大权在握,甚至能左右国君废立。宋国国君出于利益考量,胁迫他扶立自己的外孙——公子突,也就是后来的郑厉公。
郑厉公不甘成为傀儡,暗中积蓄力量,意图摆脱祭仲的控制。几年经营后,他终于抓住时机,欲除祭仲以巩固君权。但公然诛杀重臣恐引动荡,他便决定密谋暗杀。
郑厉公找上了祭仲的女婿——雍纠。雍纠素来不满岳父专权,二人一拍即合,定下阴谋:借郊外宴饮之机,刺杀祭仲。
计划原本周密,谁知雍纠酒后失言,将阴谋全盘透露给了妻子雍姬。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丈夫,雍姬陷入两难。她向母亲求助:“父与夫同陷危难,该如何抉择?”——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版本的“妻子与母亲同时落水先救谁”的命题。
母亲沉吟片刻,答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是:天下男子皆有可能成为你的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这如何能相提并论?
于是雍姬选择向父亲告密。祭仲得知后先是大怒,继而查证属实,迅速反制。《左传》记载:“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雍纠因此丧命。
郑厉公事败出逃,临行前对着雍纠的尸体愤言:“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如此大事竟与女子商量,死也不冤。
“人尽夫也”原是一句在亲情与婚姻间权衡轻重之语,出自一位母亲对女儿的谆谆告诫。然而历经数代传播,词形词义皆悄然变迁,最终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人尽可夫”,指称行为不检之女子,与原意相去甚远。
一词之变,亦可见语言如何在人言籍籍中流转失真,而历史,又总在不经意间被重新书写。
来源:逍遥七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