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发《给预制菜行业的一封公开信》网友:老罗为何态度软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23:14 1

摘要: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48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48亿次,西贝营业额骤降:9月10日、11日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分别减少约100万元,12日预计损失200万—300万元。

面对舆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11日强硬回应:“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12日,西贝发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同时开放全国后厨参观。然而媒体探访发现,后厨使用的冷冻鲈鱼保质期18个月、冷冻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且无明火烹饪,主要靠微波炉与电磁炉复热。

13日晚,罗永浩在微博置顶声明:“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强调自己不反对预制菜,但消费者应有知情权。

随后几天,罗永浩的微博突然停更,IP地址显示他于9月16日抵达香港。

9月20日,他用账号“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发出长文《给预制菜行业的一封公开信》,地点仍显示香港,语气明显温和,被网友担忧“态度软化”。

一、香港长文到底写了什么?

1. 重申立场:“我不反对预制菜,赶时间、没胃口时也会主动吃。”

2. 点名核心诉求:“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

3. 给出技术方案:行业协会统一图标,扫码可见“现做/复热/预制”;

监管部门把“是否预制”纳入明码标价检查,“比事后道歉更省钱”。

4. 定性西贝事件价值:“不管官司输赢,客观上会推动中国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立法。”

5. 自我定位:“合格的麻烦制造者要在情绪之后给出制度建议。”

整篇再未出现“恶心”“实在是太恶心了”等激烈字眼,也没有继续追问18个月保质期的海鲈鱼,被很多网友形容“突然温柔”“开始教行业做人”。

二、网友真实评论:担忧与力挺并存

担忧派:“老罗你是不是收到律师函了?怎么开始劝行业向善”“香港发文=安全距离?你也怕限高?”

力挺派:“骂是情绪,给方案才是建设性”“推动立法比单纯骂战有意义”。

调侃派:“以后菜单真有三个小图标,请叫‘罗永浩提示’。”

三、温和背后的现实考量

1. 诉求已写入国标草案

9月16日,国家卫健委、市监总局发布《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餐饮门店使用“预包装预制菜”须显著标注。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我的核心诉求已经写进征求意见稿,继续骂街没意义。”

2. 法律风险与侵权争议

多家媒体援引律师观点,早期“几乎全是预制菜”等表述若被认定缺乏证据,存在侵权风险。罗永浩自己也说:“给解决方案,比继续升级对立更安全。”

3. 公众情绪给了他转身空间

他透露该事件评论区支持率超过90%,“我第一次碰到几乎没人骂我的热搜”,于是顺势把“情绪输出”升级为“制度建议”,巩固“为消费者谋知情权”的人设。

4. 避免“双标”争议

网友曾扒出其2021年直播间销售“小龙虾预制菜”时称赞“跟新做的差不多”。继续“全面否定预制菜”会坐实“双标”,转而推动“透明化”才能自洽。

四、正向意义:一句吐槽如何撬动“明码标预”

1. 行业自查:标注运动已启动

截至9月21日,海底捞、老乡鸡、喜家德等三百二十余个品牌陆续在菜单或小程序加注“复热/现做”标识,企业普遍反馈“标注后投诉率下降”。

2. 政策提速:国标有望明年落地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把“餐饮明示”写进条款并设定十万元罚款,业内预估正式标准将在2026年三季度实施。

3. 消费者教育:知情权概念破圈

“扫码看工艺”成为社交平台新梗,推动公众从“价格敏感”升级为“信息敏感”。

4. 企业公关:情绪对抗不如透明共情

西贝从“起诉”到“致歉”的反转,被多所高校EMBA写入案例:面对舆情,第一时间“亮底牌”比“硬否认”更能止损。

五、结语:温和不是妥协,而是把“情绪”升级为“制度”

罗永浩在长文末尾写道:“骂企业容易,给办法难;给办法容易,让办法落地更难。”

三天“消失”,他选择把战场从微博口水转向标准制定与行业共识。

对消费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老罗“软不软化”,而是“扫码知预制”能否成为下一条国标——若真实现,下回进餐厅,我们只需看一眼菜单小图标,就能决定要不要为“时间胶囊”买单。

透明,才是餐饮行业最贵的食材,也是消费者最该拥有的底气。

来源:玉铉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