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央视春晚的璀璨星河中,杨帆这个名字或许不像某些顶流明星那样耀眼,但却以其独特的韧性和温暖的光辉,刻画出一条别样的人生轨迹。当外界的目光常常聚焦于舞台中央的喧哗与荣耀时,他在光与影的交错间,默默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职业信念与家庭理想,用行动诠释着何为真正的“C位”
在央视春晚的璀璨星河中,杨帆这个名字或许不像某些顶流明星那样耀眼,但却以其独特的韧性和温暖的光辉,刻画出一条别样的人生轨迹。当外界的目光常常聚焦于舞台中央的喧哗与荣耀时,他在光与影的交错间,默默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职业信念与家庭理想,用行动诠释着何为真正的“C位”人生——不是在舞台最中央,而是在每一个需要他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1981年秋,杨帆出生于辽宁铁岭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是市文工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母亲则是当地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小时候,他常常坐在排练厅的角落,看着父亲排练《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琴声如泣如诉;回到家,又听着母亲用标准的普通话播报新闻,字正腔圆。这种艺术与语言的双重熏陶,让他从小就对舞台有着特殊的敏感。不过,命运似乎有意让他接受更多磨练。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国企改革大潮中,文工团效益下滑,家庭经济一度拮据。年少的杨帆甚至曾利用暑假去当地文化宫做临时检票员,补贴家用。这段经历,反而塑造了他日后低调务实、珍惜机遇的品格。
2000年,杨帆如愿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从铁岭到北京,他最头疼的就是改掉东北口音。据他后来在《越战越勇》节目中回忆,那时他每天清晨六点就到校园的小树林里练声,对口型、绕口令、读新闻,甚至刻意找北京同学聊天“找茬儿”纠正发音。大二时,他好不容易获得一次为校广播台录天气预报的机会,却因为“刮风”的“风”字带出了东北腔,被学长调侃“你这是要刮‘锋’还是刮‘风’?”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把这次尴尬转化为动力,反复练习前后鼻音的区别,直到完全标准。
2006年,杨帆迎来了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大赛。这场赛事强手如云,他却以稳健的台风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一路晋级。在决赛即兴评述环节,抽到“如果春晚导演让你临时救场,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他幽默应答:“我先问导演要不要我唱首歌?不行的话我还能说段铁岭相声,再不行……我给大家拜个年总行吧!”这种接地气的机智,让评委和观众印象深刻,最终他夺得亚军,顺利进入央视。
进入央视后,杨帆并没有立刻大红大紫,而是从《想挑战吗?》《综艺大观》等节目的外景主持做起。在《想挑战吗?》中,有一期需要他在零下十几度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现场主持,话筒冻得失灵,他就提高嗓门靠人声扩音;镜头前笑容满面,镜头后不停跺脚取暖。这些经历磨练出他“接地气、能吃苦”的职业特质。
真正让杨帆广为人知的,是《黄金100秒》和《越战越勇》两档节目。在《黄金100秒》中,他不仅主持,还常被选手“拉下水”——跳民族舞、唱秦腔、甚至表演杂技。有一次,一位表演抖空竹的阿姨突然把空竹抛向他,他下意识接住并顺势转了兩圈,逗得全场大笑。这种“毫无架子”的亲和力,成了他的鲜明标签。而在《越战越勇》中,他对普通选手的真诚倾听更是打动人心。一次,一位讲述自己照顾患病母亲经历的选手在台上哽咽,杨帆悄悄递上纸巾,轻声说:“您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家人。”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自2017年起,杨帆多次担任央视春晚分会场的主持工作。2017年凉山分会场,彝族同胞的火把舞热情奔放,但排练期间正值雨季,舞台湿滑。杨帆和工作人员一起穿着雨衣彩排,还向当地村民学了几句彝语祝福语,最终在直播中自然地用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2018年珠海分会场,涉及港珠澳大桥的拍摄,需要凌晨登桥录制。海风凛冽,他却开玩笑说:“这风好啊,保证把我发型吹得跟大桥一样雄伟!”举重若轻的表现,缓解了团队的紧张情绪。尽管至今未主持过春晚主会场,但他对此十分豁达:“分会场也是场,能参与就是荣耀。就像做菜,我是那道配菜,但没准儿有人就爱这一口呢?”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10年春晚前夕,杨帆突然感到腹部和背部剧痛,被紧急送医。辗转多家医院,一度收到病危通知,最后确诊为急性胆管炎。手术后的深夜,他在病床上看到窗外春晚的烟花,内心不是失落,而是前所未有的清醒:“如果都熬不到下一届春晚,所谓的事业成就又有何意义?”这场大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康复后,他推掉了一些商业活动,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后期的主持风格在活泼之外,多了一份厚重和温度。在《越战越勇》中,每当遇到面对病痛的选手,他总能以一句“健康的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传递共鸣,这话背后正是他的切身体悟。
生活中的杨帆,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女儿眼中的好父亲。他与妻子相识于微时,感情深厚。2015年女儿的出生,让他彻底“转型”。从前爱和朋友聚会侃大山的他,成了“晒娃狂魔”。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带娃日常充满乐趣:女儿把他当“人肉滑梯”、给他扎小辫涂口红、还一本正经“指导”他播音:“爸爸,你这个字读得太使劲啦!”这些片段让观众看到舞台下的他——不仅是主持人,更是一个享受平凡的“家庭煮夫”。他甚至自学烘焙,女儿生日时亲手做的蛋糕虽不太美观,却让家人感动不已。
对于杨帆而言,人生的“C位”从未局限于舞台中央的追光。它意味着在每一个需要他的位置上尽职发光——无论是春晚分会场、综艺节目现场,还是家庭的小餐桌旁。他曾笑言:“别人是C位出道,我是‘差一点C位’出道。但差一点,才有奔头嘛!”
回望杨帆的历程,从铁岭走向北京,从辽宁卫视到央视舞台,从一度病危到重回健康,从专注事业到珍惜家庭——他的故事并非总是充满戏剧性的高潮,却因其真实、坚韧和对“幸福”本义的执着探寻而显得珍贵。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杨帆的选择仿佛在提醒人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站上最高的位置,而是在属于自己的坐标上,活得踏实而明亮。正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灯灭了,人散了,最终等你回家的,不过三两人。为他们亮着,才是真的亮着。”
来源:天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