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送别好友,题赠一首名作,雄浑悲壮,构思精妙,毫无熔炼之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7:04 1

摘要:古代才子为了前途和生活,不得不经常四处漂泊。他们辞亲别友,含悲带愁地奔赴远方,却又难料曲折前路通向何方,更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园。无论是送别的亲友,还是即将远行的才子,心中都会感慨万千,他们也会即兴吟唱,为后世奉献传世佳篇。

古代才子为了前途和生活,不得不经常四处漂泊。他们辞亲别友,含悲带愁地奔赴远方,却又难料曲折前路通向何方,更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园。无论是送别的亲友,还是即将远行的才子,心中都会感慨万千,他们也会即兴吟唱,为后世奉献传世佳篇。

送别诗是情感与技巧交织的文学作品,情景交融是其中精髓。作者或者采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借助美好画面凸显离别哀伤;或者描述时空转换,通过回忆往昔相处,对比当下分别。诸如此类的技巧,可以拓展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也让诗歌韵味十足。下面一起欣赏高适的送别诗: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盛唐 ·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译文:黄莺轻快飞舞,杨柳低垂摇曳,春风中送别客人,心中充满了悲伤。怨恨离别,惊觉彼此即将远隔千里;论起我们之间的交情,却又忆起十年前的美好时光。

云雾消散,汶水上的孤帆渐渐远去;小路迂回,环绕梁山,胯下的座骑在山路上徘徊不前。此地向来非常吸引游人,如今却无法挽留你的脚步,让我感到更加悲伤。

高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一心求仕,未能如愿,随后便寓居梁宋之地。直到年近五十,高适才得到举荐而踏上仕途。安史之乱爆发后,其仕途反而一路顺遂,可谓大器晚成。

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笔力雄健。他擅长在作品中夹叙夹议,较少运用比兴手法。他的边塞诗成就突出,其它的反映民情、描绘田园、抒写感慨等诗作,也能反映社会现实。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当时47岁的高适刚刚结束了十年幽州幕府的漂泊,回到山东东平。李寀是他的好友,曾任卫县少府(即县尉),他们久别重逢后又面临分别。

开篇描写明丽春景,“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黄莺翩跹,杨柳低垂,春风轻拂,旅人悲愁。春天里万物萌动,本该携友尽情畅游,诗人却惆怅地在渡口送别好友。

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虽然屡见不鲜,不过高适的诗句更显自然浑成。黄鸟轻盈跃动,杨柳柔媚低垂,动静结合,展现了春日的活力与离人的惆怅。春风越是温暖,离绪就越显凄清。

高适当时也是客居他乡,与李寀的重逢与离别,不过是人生长途中的一次短暂交集。春日的明媚,在此似乎成了人生无常的隐喻,令人叹息美好易逝,聚散两难。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这两句回忆往事,诗人直抒胸臆,点出离别愁绪。“”在此是入声字,“自惊”二字颇显功力,诗人仿佛只是在离别时刻才突然发现,此去将相隔千里,未来重逢无期。十年前的交游之乐,如今却要被千里之遥的现实隔断,让作者的情感更显沉重。

十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让友情沉淀为生命里的印记。高适与李寀志同道合,他们常在一起纵论时事,困境中也会相互关心。过往的交情与眼前的怨别形成对照,让离别超越了个人的悲愁情绪,成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沉慨叹。

第三联是全诗的名句,汶水即大汶河,流经东平,乃是鲁中重要的河流;梁山即著名的梁山泊,唐代时就是一片湿地泽国,地势迂回。“云开”二字,既写天气放晴,也暗喻心境短暂舒朗,诗人或许以壮阔的自然景观化解离愁,却又只见李寀乘坐的船只,在汶水上渐行渐远,终成一点孤影,只留下诗人独自面对曲折归途。

孤帆、匹马”形成对仗,分别象征友人的漂泊,暗示自身的孤寂。李寀此去如孤帆漂向未知远方,而诗人也像一匹迟滞老马,在迂回山路上徘徊不前。空间的辽阔与个体的渺小形成对比,此处虽然少了一点雄浑,却多了几分绵邈,写景随境赋形,情感也显得刚柔并济。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结尾运用典故,深化主题。《世说新语》中曾记载王子猷雪夜访戴,他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个性。东平文化底蕴深厚,本可效仿古人踏青,诗人与好友却在此处分别,深深的无奈破坏了雅兴,反添凄凉之感。

高适送别好友,题赠一首名作,雄浑悲壮,构思精妙,毫无熔炼之迹。全文虽然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蓄,也不及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飘逸,却更显沉郁厚重。细细体味,高适的这首佳作暗含了人生的沧桑、文人交游的缩影、以及才子仕途的迷茫,令人感触不尽!

来源:云水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