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半,灵宝市寺河乡的苹果园里已经飘着果香。赵大叔踩着露水摘了筐刚熟的红富士,转身就进了村口新建的冷链仓库——这里是村里用产业用地刚建好的保鲜车间,往年愁卖的苹果,现在通过直播带货能发往全国。"你看这仓库,以前是荒坡,现在成了咱的'聚宝盆'。"他举着手机给
清晨五点半,灵宝市寺河乡的苹果园里已经飘着果香。赵大叔踩着露水摘了筐刚熟的红富士,转身就进了村口新建的冷链仓库——这里是村里用产业用地刚建好的保鲜车间,往年愁卖的苹果,现在通过直播带货能发往全国。"你看这仓库,以前是荒坡,现在成了咱的'聚宝盆'。"他举着手机给网友展示,镜头里闪过远处正在施工的民宿集群,"明年你们来摘苹果,就能住咱村里的山景房了!"这场正在河南乡村发生的变化,正是2026年乡村规划全面落地的生动写照。
一、产业用地活起来:荒地变车间,打工不用去远方
"以前村里想办个加工厂,找块地比登天还难。"唐河县黑龙镇的李大姐现在提起这事还感慨。她家附近那片10亩的废弃采矿场,过去杂草比人高,2025年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被鸿翔公司拍下建了食品加工厂。"现在我在包装车间上班,每月3500块,不比去广州打工挣得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李大姐算过一笔账,村里像她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有87人,每人每年能比外出务工多存下近两万块 。
这背后是河南乡村规划里的硬杠杠:每个县至少划出10%的村庄用地作为产业用地。在通许县,这片"政策地"种出了大产业——依托500亩产业用地建成的红薯产业园,把村民地里的红薯变成酸辣粉、红薯干,一条产业链带活了12个村。"以前卖原料一斤赚几 毛,现在加工成酸辣粉一斤能挣两块。"种植户王大哥家的5亩地,加入合作社后年增收近三万,产业园里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消化20吨新鲜红薯 。
更让老乡们惊喜的是土地"活"起来的新玩法。孟津区的宸岳公司用集体建设用地做抵押,贷到300万扩大生产线,成了洛阳首个"拿地贷款"的乡村企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土地能当'存折'用。"公司负责人算了笔账,生产线扩产后,又招了40多个村民,人均月工资突破4000元 。从荒地变车间,从种地到上班,产业用地的扩容不仅带来了新厂房,更给老乡们铺了条在家门口致富的路。
二、村庄空间留足了:老院子焕新,村口有了小广场
"以前下雨出门,泥水能溅到裤腰上。"嵩县大坪乡三圪垱村的李明信大爷,现在最爱饭后在村口新修的广场散步。今年村里规划的12公里入户路全硬化了,6米宽的沥青路直接通到家门口,电动车拉着粮食再也不用"推着走"。更让他舒心的是厕所改造:"施工队免费给俺家改了水冲厕,污水直接进管网,夏天再也闻不见臭味了。"全乡540户改厕计划,现在已经有200多户用上了干净厕所 。
河南的村庄规划讲究"留空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老村貌里嵌新设施。邓州市规划时特意保留了村里的老槐树和百年老宅,在旁边建起文化广场和停车场。"以前办红白事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现在广场能摆20桌宴席。"村支书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村里特意留了5亩"弹性用地",将来可以建托老所,"年轻人外出打工放心,老人在家有人管" 。
周口淮阳区的变化更直观。西红特产业园外的路加宽到6米后,大货车能直接开到大棚边,农户采摘的番茄当天就能进郑州超市。村里还建了寄递物流站,快递直接送到家。"我网购的手风琴三天就到了,以前得去镇上取。"村民朱俊杰笑着说,现在村里不仅路通了,网速也快了,年轻人都开始学着直播卖农产品 。这些藏在规划图里的细节,正让乡村生活既留得住乡愁,又添得了便利。
三、规划里的新盼头:老乡的"新鲜"不止眼前
"这规划图一看就明白,哪块地种果树,哪块地建民宿,咱心里亮堂。"寺河乡的赵大叔最近总去村口看公示的规划图。作为河南和美乡村先导区,这里规划了苹果产学研区、文旅融合区,还留了块地建研学基地。"明年游客来了,不仅能摘苹果,还能体验做苹果酱、苹果酒。"赵大叔已经在盘算,把自家老院改成民宿,"政策给咱留了空间,就等着好好干了" 。
这样的新鲜事在河南乡村越来越多。镇平县的农户现在种地省心多了,村里的服务社提供"五代服务":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42万吨容量的高标准粮仓就在地头。"玉米收了直接送粮仓,啥时卖价高啥时卖,不用愁晾晒。"种粮大户周大哥说,规划里的这些配套服务,让种地成了"体面活" 。
在虞城县的产业融合示范园,规划的"魔力"更明显。这里既有蔬菜大棚,又有加工车间,还有研学课堂,村民既能在大棚上班,又能在车间挣钱,农闲时还能当研学导师。"一个人能挣三份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张大姐给游客讲解无土栽培技术,一小时能挣50块,"规划落地了,咱农民的舞台也大了" 。
四、政策支撑:从"纸上蓝图"到"脚下通途"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和增减挂钩管理的通知》明确,2026年年底前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通过"实用性"村庄规划、"通则式"村庄规划和"通则式村庄规划管理规定"的差异化编制,河南在全国率先建立多样化的村庄规划技术体系。例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已批复17个,覆盖21个乡镇,计划总投资86.31亿元,通过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建设用地,净增耕地3.32万亩,为乡村产业预留用地4816亩 。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首创将规划控制指标属性由"约束性"调整为"有条件约束性",经批准可对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等进行动态调整,大幅简化规划修编程序 。对于急需落地的项目,还可编制"单元规划"实现快编快报快批,如夏邑县北岭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引入冷链物流园等产业,预计25年期内实现项目收入976亿元。
五、未来图景: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
夕阳下的寺河乡,冷链仓库的灯亮了起来,工人正在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苹果。赵大叔看着远处民宿工地的灯光,"村里规划得可好,回来搞民宿吧,咱这日子有奔头。"从唐河的车间到嵩县的广场,从淮阳的公路到灵宝的果园,2026年河南乡村规划落地的每个细节,都藏着老乡们的笑脸。产业用地活了,乡村空间美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在让"乡村振兴"从口号变成日常。就像赵大叔说的:"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规划让它长出了新希望,这日子越过越新鲜!"
来源:酷姐农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