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需要10到20年才能恢复的干旱退化草原,如今两到三年就能重现生机,这离不开北京科研团队带来的‘科技密码’”,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退化草原修复示范区,当地牧民望着长势旺盛的牧草,难掩喜悦之情。
“原本需要10到20年才能恢复的干旱退化草原,如今两到三年就能重现生机,这离不开北京科研团队带来的‘科技密码’”,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退化草原修复示范区,当地牧民望着长势旺盛的牧草,难掩喜悦之情。
这一喜人的变化,源于一场跨越千里的京蒙科技合作。乌兰察布市于2022年成功引进国家牧草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及其团队,依托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共同建立国家牧草首席科学家专家工作站,将北京的先进技术、人才优势与乌兰察布的草原资源、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草原生态修复与牧草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能。
作为京蒙科技合作的典型范例,该工作站的成立,标志着乌兰察布市在草原生态修复、牧草种质创新、碳汇能力提升等领域接入“北京智力资源”,正式迈入全国草牧业科研创新“国家队”行列,成为推动区域草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科技引擎。
工作站成立以来,聚焦草原生态修复与智慧牧业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担的模式,快速构建起“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自2023年起,工作站重点推进“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技术”,在察哈尔右翼中旗辉腾锡勒地区和察右前旗玫瑰营镇打了核心示范区,团队带来的 “倒梯形开沟 + 原状覆播”等核心技术,成功破解了干旱草原退化修复周期长、见效慢的难题。数据显示,示范区内草地生产力提升 1-2 倍,亩产干草达 200 公斤以上,土壤碳氮含量提高5%以上,显著增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这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生产功能的协同提升,更让当地牧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科技合作带来的红利。
免耕补播技术实施前后草地恢复对比
2025年,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选定集宁区白海子镇500亩典型草原,共同推进草地生态智慧牧场综合试验站建设。该试验站将集成退化草原修复、智能放牧管理、碳汇监测等多项技术,打造成为集科研观测、技术示范、牧民培训、生态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这不仅是技术的落地,更是京蒙合作模式的升级,未来这里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草原绿色发展样板,为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提供‘乌兰察布方案’。”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尹玉和介绍道。
依托首席科学家团队的强大带动力,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留下来”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本土科研与技术推广队伍。一方面,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定期邀请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及中国农业大学草学、畜牧、生态等领域的专家来乌兰察布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与专题培训,累计开展现场培训20余场,培训本地技术人员和牧民5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模式,选派本地青年科技骨干赴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短期研修与项目对接,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已培养具备独立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能力的骨干人才10余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草原科技队伍。
“引进一个团队、建立一个平台、带动一批人才、提升一个产业”,这场京蒙科技合作构建的良性发展模式,正让乌兰察布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牧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尹玉和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国家级科研团队的合作,重点推进草地生态智慧牧场综合试验站建设,进一步拓展技术在更广区域的示范应用,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草原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让京蒙科技合作之花在北疆持续绽放。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