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粮够吃20年,隋朝却只活38年?富到流油的王朝咋亡这么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21:00 1

摘要:1971年,洛阳的一处工地里,考古队意外挖开了一座埋在地下千年的粮仓——含嘉仓。当工作人员打开其中一个粮窖时,所有人都愣住了:窖里的谷子不仅没腐烂,剥去外壳后,米粒竟还能发芽。

前言:挖开千年粮仓,谷子还能发芽

1971年,洛阳的一处工地里,考古队意外挖开了一座埋在地下千年的粮仓——含嘉仓。当工作人员打开其中一个粮窖时,所有人都愣住了:窖里的谷子不仅没腐烂,剥去外壳后,米粒竟还能发芽。

史书记载得更惊人:这座粮仓里储存的粮食,够当时隋朝的百姓吃整整20年。

可就是这样一个“富到流油”的王朝,从公元589年统一南北,到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满打满算只存在了38年。

它不是没留下遗产: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至今还在发挥作用;首创的三省六部制,被唐朝、宋朝沿用了上千年;

连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都得靠隋朝留下的粮仓撑着最初的几年。

可为啥偏偏隋朝自己,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是继承人太昏庸,还是有更深的隐情?

咱们从隋朝的开国故事讲起,一点点揭开这个王朝“盛极而速亡”的谜团。

一 、杨坚咋从“外戚”变皇帝?3招“稳操作”,半年搞定北周

公元580年,北周皇宫里炸了锅——36岁的皇帝宇文赟突然驾崩,只留下一个7岁的小皇帝宇文阐。

朝堂上,一个叫杨坚的外戚被推到了台前,成了掌管军政大权的“大丞相”。

这时候,满朝文武心里都犯嘀咕:杨坚不过是皇帝的外祖父(宇文阐是杨坚女儿的儿子),论军功、论资历,关陇集团里比他强的贵族一抓一大把,他凭啥能掌大权?

杨坚心里比谁都清楚:想坐稳这个位置,急不得。他干事就认一个字——稳,还靠3招“稳操作”慢慢控场:

第一招“防”:每天上朝,必带心腹元胄、陶澄贴身护卫,连宫里的茶水都要让侍卫先尝一口——不是胆小,是真怕那些不服气的贵族下黑手。

有次贵族元谐请他喝酒,他愣是带着十几个侍卫赴宴,全程没敢放松警惕。

第二招“拉”:知道关陇集团是江山根基,专门给手握兵权的贵族封官赏地:你守着凉州,就加“凉州总管”;你在并州有势力,就封“并州刺史”。

只要不跟他作对,好处人人有份,很快稳住大半贵族。

第三招“打”:老将尉迟迥最先不服,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起兵造反,还联合了好几个州的兵力。

杨坚没慌,立马派名将韦孝宽出兵,三个月就平了叛乱,顺带杀了一批带头反对的贵族,这下再没人敢明着叫板。

就这么操作了半年,到公元581年,小皇帝宇文阐“主动”禅位。

杨坚穿着龙袍站在长安太极殿上,把国号改成“隋”——他嫌原来的“随”字带“走”字旁,怕江山坐不稳,可没成想,这个“隋”还是没能长久。

二、 杨坚有多会攒家底?查户口、分田地,24年堆出“天下第一富”

刚建国的隋朝,说是“烂摊子”都算客气。

北周末年,百姓为了逃税逃役,要么藏进深山,要么虚报年龄,官府的户籍册上,十户里能有三户是假的。

杨坚看着空荡荡的国库,愁得睡不着觉:“再这么下去,国库里的粮撑不过三年,这江山怎么守?”

他咬咬牙,先出第一个狠招——“大索貌阅”。

简单说,就是官府派人挨家挨户查户口,不仅登记姓名、年龄,还要画下相貌特征,跟之前的户籍一对,有猫腻的当场揪出来。

有人劝他:“这招太严了,百姓会怨的。”

杨坚却摇头:“不严不行!藏起来的壮丁不出来,朝廷没粮没兵,迟早要乱。”

结果远超预期:这一查,查出164万隐漏户口、315万壮丁。

官府的税一下子多了三成,兵源也足了。紧接着,他又推“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规定“男丁一人分80亩,妇人分40亩”——农民有了地,干活才有劲,几年下来,隋朝垦田面积翻了一倍。

他还修了“义仓”,让百姓丰收时存点粮到官府粮仓,灾年再拿出来救命。

有一年关中闹旱灾,义仓一开,几万百姓都活了下来。

最绝的是制度革新:创“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出主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干活,尚书省再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制度太好用,唐朝、宋朝照着学,一用就是上千年。

到公元589年,杨坚派儿子杨广带兵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

这时候的隋朝,粮仓里的粮堆得满到发霉,洛阳的洛口仓、回洛仓,光存粮就够全国吃几十年;

户口从300多万涨到890万,连《资治通鉴》都夸“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可谁能想到,杨坚攒下的这份家底,会被他选的继承人杨广,短短十几年就败光?

京杭大运河

三 、杨广修大运河:明明是好事,为啥逼得百姓自断手臂?

公元604年,仁寿宫传来消息:隋文帝杨坚病重。

宫殿外,二儿子杨广站在廊下,眼神里藏着一丝按捺不住的急切。

关于杨广继位,史书里一直有个争议:有人说他是杀父夺位。

《资治通鉴》记载,杨坚病重时,看到杨广对自己的妃子宣华夫人动手动脚,气得拍着床骂:“此儿不肖,独孤误我!”

可没等他召大儿子杨勇回来,就被杨广派人杀了。

不管这段记载是真是假,杨广登基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把满朝文武吓了一跳——修大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下圣旨:征调百万民工,从洛阳开始,向南修到余杭(今杭州),向北修到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多里。

大臣们纷纷劝他:“陛下,刚统一没几年,百姓还没缓过来,这么大的工程,怕是扛不住啊。”

杨广却有自己的理由:“江南是粮仓,粮食运到洛阳得走陆路,又慢又费钱。修了运河,粮食顺着河运,朝廷的粮就够了;再说,南北分隔几百年,一条运河连起来,天下才能真一统。”

这话没毛病,可问题出在“急”上。他给运河的工期定得太死,要求一年修完一段。

民工们白天黑夜地干,夏天顶着烈日,冬天踩着冻冰,累死、病死的不计其数。

更狠的是,后来男丁不够了,他连妇人都征调过来——史书里写“丁男不供,始役妇人”,意思是壮丁不够,妇女也得去挖河。

负责修运河一段的官员麻叔谋,为了赶工期更是丧心病狂:

沿途百姓的房子挡路,直接下令拆;

有人反抗,就把人杀了埋在河堤里。

百姓们被逼得走投无路:

有农户为了逃避劳役,竟狠心自断手臂;

有妇人抱着饿死的孩子跪在官府外,连义仓的一粒米都求不到——可杨广没当回事,他觉得只要运河修好了,这些“小麻烦”自然会消失。

运河刚修到一半,杨广又有了新想法——去高句丽“扬国威”。

高句丽遗址

四、杨广打高句丽:3次出兵,百万兵只剩2700人,矛盾炸了

高句丽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当时是个独立的小国。杨广觉得,隋朝这么强,高句丽竟敢不派使者来朝贡,必须打服它。

公元612年,他下令征调百万大军,分十二路进攻高句丽。

出发前,他在涿郡搞了个盛大的阅兵式,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光运粮的民夫就征了两百万。

可他没算到,这仗会打得有多惨。

高句丽人知道隋朝兵多,就用了“拖”字诀:故意示弱,引诱隋军深入,然后悄悄切断隋军的粮道。

隋军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没粮吃,没衣服穿,士兵们冻得手指都掉了,饿极了就挖草根、吃树皮,甚至有人吃战死同伴的尸体。

第一次征高句丽,隋军损失了30多万人,最后逃回来的只剩2700人。

消息传到洛阳,百姓们哭声响成一片,可杨广不服气:“朕乃天子,还打不过一个小国?”

第二年,他又征调大军,再次进攻高句丽。

可这次,还没等隋军开到前线,后院就起火了——杨玄感反了!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手里有兵有地盘,还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

他看到百姓怨声载道,就趁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还喊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心动的口号:“为天下解倒悬之急!”

这话一喊,各地百姓纷纷响应,没几个月,杨玄感的军队就从几千人涨到了十万人,甚至一度逼近洛阳。

杨广慌了,只能从高句丽撤军,回头平叛。

虽然杨玄感最后被打败,尸体还被分尸示众,但这事儿像一根导火索,把隋朝的矛盾全点燃了。

原来大家还怕朝廷的兵力,现在看到连贵族都敢反,各地的起义军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可杨广还是没醒。

公元614年,他又第三次征高句丽。

这次,高句丽实在扛不住了,主动派人来投降。

杨广很高兴,大张旗鼓地回洛阳庆功,可他没看到,洛阳街头的流民越来越多,各地传来的“叛乱消息”已经堆成了山。

五、瓦岗军为啥能赢?开仓放粮3天,几十万人抢着来参军

杨玄感叛乱之后,隋末的起义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再也拦不住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瓦岗军。

瓦岗军的首领李密,是个有脑子的人。

他知道百姓最缺什么——粮食。当时隋朝的洛口仓,是全国最大的粮仓之一,里面存的粮够几十万人吃好几年。

李密一咬牙,带着瓦岗军偷袭洛口仓,没费多大劲就攻了下来。

攻下洛口仓后,李密做了一件让百姓疯狂的事:开仓放粮,不用凭条,不用登记,百姓们能拿多少拿多少。

消息传出去,方圆几百里的百姓都涌了过来,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小车,甚至有人抱着孩子来搬粮。就这么放了3天粮,瓦岗军的队伍从几万人涨到了几十万人——百姓不是想造反,是不跟着李密,就真的要饿死了。

李密还写了一篇《讨隋炀帝檄文》,把杨广的罪状一条一条列出来,传遍了全国。

里面有句话特别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了做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把东海的水都引过来,也洗不掉他的恶行。

除了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也纷纷起兵。

窦建德在河北开仓济贫,百姓都叫他“夏王”;杜伏威在江淮打击贪官,连隋朝的官员都偷偷向他投降。

这时候的隋朝,已经是四面楚歌:洛阳被瓦岗军围着,长安随时可能被起义军攻破,地方官员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没几个能扛得住的。

可杨广还是不想面对,他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逃到江都(今江苏扬州)。

扬州古运河

第六章 江都兵变:杨广还在笑谈“好头颅”,禁军当晚就反了

公元616年,杨广带着十几万禁军,浩浩荡荡地逃到了江都。

在江都,他彻底破罐子破摔:

每天躲在皇宫里喝酒作乐,还造了几百艘华丽的龙舟,在江面上游玩;

他对着镜子摸自己的头,跟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之?”

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还带着笑,可转身就把劝他回长安的大臣杀了。

他不是不怕死,是不敢面对自己搞砸的天下。

就像一个闯了大祸的孩子,只会躲起来,不敢看家长的眼睛。

可他躲得掉,禁军们却躲不掉。

这些禁军大多是关中人,离家好几年了,看着天下大乱,都想回家。

可杨广不仅不打算回去,还想在江都建一座新的宫殿,继续享乐。

禁军们心里越来越慌:“再待下去,要么被起义军杀了,要么饿死在路上,不如反了!”

带头的是禁军将领宇文化及。

他本来是个没什么本事的贵族,可架不住禁军们推着他干。

公元618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宇文化及带着禁军冲进了杨广的宫殿。

杨广听到动静,从床上爬起来,还想摆皇帝的架子:“朕乃天子,你们敢造反?”

禁军士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火,骂道:“你这个昏君,害死了多少百姓,还敢称天子!”

杨广这时候才真的慌了,他问身边的侍卫:“朕有什么错?”

有个叫马文举的官员,大声把他的罪状列了出来:“你修运河,征高句丽,杀忠臣,害百姓,天下人都恨你,你还说没罪?”

杨广没话说了。

他想喝毒酒自杀,可找了半天没找到——负责保管毒酒的宫女早就跑了。

最后,他只能让侍卫用丝带把自己勒死。

临死前,他还嘴硬:“天子死,当得用玉碎,不能用瓦全。”

可他到死都没明白,他的“玉碎”,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杨广一死,隋朝就彻底完了。

宇文化及带着禁军想回关中,半路上被窦建德杀了;

洛阳的王世充立了杨广的孙子杨侗当傀儡,后来自己称帝;

长安的李渊立了杨广的另一个孙子杨侑当傀儡,没几个月就逼他禅位,改国号为“唐”。

公元619年,杨侗被王世充杀了,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洛阳

第七章 隋朝亡于啥?粮仓堆到发霉,百姓却饿到造反

很多人说,隋朝灭亡是因为杨广太折腾——修运河、征高句丽,把民力耗尽了。

可如果只是折腾,为啥同样折腾的汉武帝,没把汉朝折腾亡?

其实,隋朝的问题,不是“穷”,是“富得没良心”。

杨坚留下的家底有多厚?

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这些粮仓里的粮食,够隋朝百姓吃几十年。

可这些粮食,百姓能吃到吗?

不能。

它们要么在官府的仓库里发霉,要么被官员贪污,要么用来供养军队打高句丽,就是到不了饿肚子的百姓手里。

隋末的时候,洛阳附近饿死了很多人,可洛口仓里的粮食还堆得满到顶。

瓦岗军之所以能快速壮大,就是因为李密打开了粮仓——百姓不是想造反,是不造反就饿死了。

还有制度。

杨坚创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都是好制度,可杨广只学了“用权”,没学“惜民”。

他觉得有了好制度、有了钱和兵,就能想干啥干啥,却忘了百姓才是王朝的根。

根烂了,再高的楼,也会塌。

杨坚活着的时候,还知道“藏富于民”,修义仓让百姓存粮;

可杨广呢?

他把义仓里的粮食全征走,用来打高句丽、修宫殿。

百姓们看着自己存的粮被拿走,看着亲人被征去修河、打仗,再也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反。

38年的隋朝,像一场短暂的烟火。

它燃起来的时候,照亮了整个历史,留下了大运河、三省六部制这些影响千年的遗产;

可它灭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个千古教训:一个王朝,不管多富、多强,只要忘了百姓,只要把民力当草芥,就迟早会被百姓抛弃。

毕竟,含嘉仓的谷子能在地下发芽,饿肚子的百姓却等不到一粒救命粮;

隋朝的粮仓能撑几十年,可民心丢了,就再也捡不回来了。​​​​​​​​

参考文献

1. 《隋书》(唐·魏徵等撰):卷一《高祖纪》、卷四《炀帝纪》、卷二十四《食货志》、卷七十一《诚节传》

2.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卷一百七十一《隋纪五》、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3. 《中国通史》(吕思勉著)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