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时流通的清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0:54 3

摘要:在朝鲜王朝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货币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除本国铸造的货币,来自中国的铜钱也曾在特定时期进入朝鲜的市场流通体系,尤以清朝钱币的流通最为引人注目。在朝鲜王朝末期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朝鲜王朝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货币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除本国铸造的货币,来自中国的铜钱也曾在特定时期进入朝鲜的市场流通体系,尤以清朝钱币的流通最为引人注目。在朝鲜王朝末期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朝鲜仁祖十四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不久,即率领大军第二次进攻朝鲜,史称“丙子胡乱”,经过此次战争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彻底切断了与原宗主国明朝之间的关系,于是在17至19世纪间,朝鲜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使节往返与边境市场的开放,“清钱”在朝鲜王朝中深入人心。

朝鲜王朝是有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一开始用楮币,后用朝鲜通宝,还发行过箭币,后因民间认为不便又改回了最原始的方法,以米、布用作交易手段。至后来,开始铸造大家都熟知的“常平通宝”。但是即使是在本国有铸币的情况下,期间也有大臣提议使用清朝钱,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清朝钱也确实在朝鲜王朝境内流通。

在查阅史料后可得知,朝鲜王朝第一次希望引进清朝钱的时间在朝鲜肃宗元年(1675年),这则来自英祖十八年(1742年)四月十七日的记载中清楚记载了这段历史。

“雖以京城言之, 錢貨之不足, 日甚一日, 閭家所用, 極艱如此, 而民豈不窮乎? ⋯⋯ 而銅鐵旣非我國之所産, 錢亦多鑄極難矣。上曰, 予則知民之情, 無錢爲便矣。向者鑄錢, 足以裕國, 而到今如此, 極爲可笑也。文秀曰, 往年鑄錢, 不過爲地部·惠廳之用, 而鑄之意, 不在於爲民, 此恐違於明其道, 不謀其利之道矣。爲今之計, 罷錢旣難, 鑄錢亦難。北錢若貿來, 則可裕民用, 聞銀一兩, 當貿北錢五六兩云。以此移咨燕京, 使譯官換貿以來, 則庶可救急矣。取見通文館志, 則肅廟元年, 以本國地嶢, 銀錫無産, 民無所資, 公私匱乏, 若用錢貨, 可以少紓, 許令貿錢, 俾成恒例等語, 爲咨文措辭, 請於燕京, 而其時見防矣, 聞老譯之言, 今若移咨, 則可以得請云。此事若無弊, 則可以及時變通矣。”

——英祖十八年四月十七日《承政院日记》

其中“取見通文館志, 則肅廟元年, 以本國地嶢, 銀錫無産, 民無所資, 公私匱乏, 若用錢貨, 可以少紓, 許令貿錢, 俾成恒例等語, 爲咨文措辭, 請於燕京, 而其時見防矣”可以得知,肃宗元年以本国地势险峻,无银无锡为由,向清朝请求贸易钱币,但是当时受到了阻碍,此事便不了了之了。这也是官方记载中最早向清朝请求贸易的记载。

再转回这则记载,英祖十八年(1742年),朝鲜王朝持续了七年的钱荒并没有得到好转,所以朝中大臣们讨论解决办法,而其中有一项是将清钱引进,废除常平通宝,只用清钱。但是最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只能讨论各铸钱所加大铸造以及是否要铸造大钱与小钱并用。还讨论了铸造铁钱行用,但是不知为何没有下文。

而在此之后,朝堂上讨论的话题一直都是是否要引进清钱,是否要铸造大钱,与现有小钱并行通用,而结果依旧如之前所讨论那般,大小钱不可并行,清钱不可引进。

至正祖朝,正祖十二年(1788年)开始,朝鲜王朝境内连年钱荒。正祖十六年(1792年),大臣们又将“引进清钱”提出讨论,认为清朝在山海关、沈阳、辽东等地皆有铸钱处所,且连年不断铸钱,一年铸出之钱少说百万两,即使从今年开始购买,一次只购买等同于十万两的铜钱,也不会对清朝造成任何影响。

“是時譯官輩, 或願貿淸錢, 通行國中。 李洙曰: "彼人鑄錢, 無歲無之。 使行所經地方, 如山海關、瀋陽、遼東等處, 俱有鑄錢之窌, 一年所鑄, 無慮累百萬。 我雖自今貿取一年, 似不過十萬之數, 彼中恐無錢貴之慮。”

但是也有大臣认为如果引进清钱,对于眼下而言确是好事,但是过几年后会有被对方操控价格的行为发生。最后正祖还是认为引进清钱更为方便,并且下令起草咨文,交给清朝使臣。

“咨曰: 伏以小邦偏蒙皇慈, 柔遠之澤, 浩如天大; 字小之仁, 藹若春虛。 無微不燭, 無願不遂, 環東土數千里草木昆蟲, 咸囿生成陶鑄之內。 當職夙夜感戴, 寤寐頌祝, 不知所以圖報其萬一, 此實諸大人之所鑑諒也。 今有一國臣庶區區切至之願, 而徒懷嚴畏, 不思轉聞之道, 則是皇上視同內藩, 而小邦猶有自阻之心也, 豈其可乎哉? 蓋此錢幣之爲物, 自是天下泉流之貨, 而其制則揭以年號, 其義則著於通寶, 凡在奉正朔、執壤儀之倫者, 固宜遍蒙厚生之利, 咸奏貿遷之效。 況念小邦幸廁歲貢之列, 民生日用, 皆資上國。 通其有無, 罔遺巨細, 以至服飾、器物、藥餌、畜産, 許以關市, 換以土宜, 無不旁達而畢臻, 獨此錢貨之尙未通行於車書混一之世者, 不但小邦之向隅, 豈非昭代之闕典乎? 且夫銀貨之於錢幣, 彼此輕重, 不啻相懸, 而銀貨無滯於交易, 錢幣猶阻於流行, 賤价朝京之時, 雖有通用之例, 只行於在途留館之日, 莫需於出關歸國之後。 乃以均被雨露之地, 若有皇服內外之限, 一國臣庶, 用是爲鬱, 咸願聞于皇上, 行之國中。 當職竊伏惟, 我皇上撫三五郅隆之治, 膺億萬熙洽之渾, 六府孔修, 九敍惟歌, 其於阜財利用之方, 莫不體物之情, 順民之志, 薄海蒼生, 旣庶旣富。 倘徹小邦之輿情, 庶垂一視之洪恩, 而然猶猥越是懼, 不敢另具奏本, 玆因年貢之行, 附陳事情, 仰冀諸大人善賜恕察, 卽爲導達。 每於使价之回, 隨其多少, 換貿錢貨, 許令小邦永作恒例, 則小邦臣庶, 互資而交須, 安生而樂業, 敢不歡欣皷舞, 感結銘鏤, 頌帝力於無疆也【直閣南公轍製進。】”

并且制定了“贸钱节目”,规定每年由节使和历行两次回国时带回清钱,总额定为十万两。并且私人以及商人不得私自将清钱带入朝鲜王朝,被发现者处以极刑等等……

但是在这之后的文献中,并没有查见有关于在朝鲜王朝内清钱流通的情况记载,所以笔者推测,此次事件要么是清朝驳回,要么是最后不了了之。

高宗二年(1865年)四月初五,景福宫重修工作正式开始,在同一天,设立了被无数人诟病的“愿纳”制度。高宗三年(1866年)十月,在重修景福宫、天灾人祸、外患等种种原因下,朝鲜王朝的经济情况出现了危机,朝廷不得不开始商讨铸造大钱,而大钱,就是“户大当百”钱,此举本是想挽救如山倾般的经济危机,但是民众对此并不买账,而当百钱又并不能真正的达到它本身的购买力,反而更加造成了经济的严重危机,新制定关于当百钱使用的律法又太严苛,引起了老百姓的民愤,所以只铸造了六个月便草草收场。

当百钱于高宗四年(1867年)五月撤铸,在官方史料记载中并未找到何时开始使用清钱的,所以我们只能在民间史料中找到答案。

“宮役時, 願納錢又不敷, 丙寅春, 鑄當百大錢, 物價驟踊, 而盜鑄者衆, 嚴誅不可禁, 未幾罷。

又丁卯,用淸國錢, 雖無盜鑄, 物價又踊, 經四五年, 至甲戌正月, 格不行。 方其用時, 惟嶺南·關北不用。”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明白为什么朝鲜王朝要使用清钱:丁卯年是高宗四年(1867年),正是当百钱撤铸的当年,随之便开始使用清钱了,当时引进并流通的清钱有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这些钱币的价值与常平通宝相同,但实际价值仅为常平通宝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属于重量轻、材质价值低的“小钱”,在使用清钱后,不仅在朝鲜王朝的民间广泛流通,还造成了通货膨胀。

到了甲戌年高宗十一年(1874年),清钱被禁止使用。而高宗十一年(1874年)是高宗的皇后明成皇后推翻公公李昰应成为朝鲜王朝实际统治者的第一年,从此,尽管名义上是高宗亲政,实权却落入闵妃外戚集团手上,朝鲜王朝的最高决策层不再是国王一人,而是“两殿”,即大殿高宗和中殿闵妃。闵妃遂成为之后二十多年中朝鲜的实际统治者。

虽然在历史中有数次要引进清钱的提议,但是最终只有这一次得到了实现,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年,依然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然而,在高宗十一年时,朝鲜王朝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有设置过渡时期,而是非常突然的就禁止了清钱的流通,导致了民间市场上货币数量急剧减少,引发了钱荒,不仅使民间经济陷入停滞,更对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来源:嘉乐令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