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弄明白,秦朝统一对华夏文明到底是好是坏,先得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三种不同的“活法”,每种都有特点。
要弄明白,秦朝统一对华夏文明到底是好是坏,先得说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三种不同的“活法”,每种都有特点。
第一种是楚国的“大家族一起过日子模式”。
楚国地盘大,贵族势力众多,像屈家、景家、昭家,又有钱又有兵,和国君能互相帮衬。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毛病,大家族们意见老不统一,国君想干个事,大家你争我吵,效率很低。
第二种是秦国的“种地打仗模式”。自从商鞅变法后,秦国就一门心思搞两件事:种地和打仗。
全国像个大农场加大兵营,普通人要么埋头种地,要么扛枪上战场拼军功。
就算是王公贵族,也得围着这两件事转,没多少自己的空间。
秦国搞的“军功爵制”,看着是给老百姓机会——立了战功,能升级当贵族。
可实际上规矩很严,犯了错就得受重罚,很多时候爵位更像“免罚券”,比如犯了罪,有爵位能少受点罚,没爵位就惨了。
这种模式下,大家的选择都很少。
第三种是齐国的“做生意搞文化模式”。齐国靠海,有天然优势,比如煮盐、织漂亮的布(当时叫“齐纨鲁缟”,各国都抢着买),老百姓不光种地,还能开作坊、做买卖,日子过得多样。
经济活了,文化也跟着热闹,齐国办了个“稷下学宫”,就像现在的“思想沙龙”,孟子、荀子这些有学问的人都来这儿讲课辩论,各种想法随便说,氛围宽松。
治国上,齐国搞“五都制”,五个大城市各管一摊,国君和大臣之间也不是国君说了算,比如齐威王时,大臣邹忌用讲故事的方式,劝导国君。
齐威王还真听进去了,这种互相商量的氛围,秦国根本没有。
搞清楚这三种“活法”,再看秦统一到底怎么样。先说说统一的好处,这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是结束了战乱。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老百姓没法好好种地,到处逃难。
秦国统一后,不用打仗了,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原来各国边境关卡林立,运个粮食都要交税、查身份,统一后关卡撤了,物资能顺畅流通,种地的人也多了。
第二是统一了规矩。原来各国货币不一样,齐国用刀形币,楚国用蚁鼻钱,买东西得先换钱。尺子、秤也不一样,做件衣服在秦国够长,到齐国可能就短了。
秦国统一后,全国用一样的钱、一样的尺子、一样的文字,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做生意、写字、量东西都方便,比如读书人写文章,不用再学各国不同的字,文化传播也更顺了。
第三是修了大工程方便生活。秦国统一后,能集中力量修直道(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从咸阳能直达北方边境,不光军队调动快,老百姓赶路也省时间。
还修了都江堰、郑国渠,这些水利工程能灌溉大片农田,原来容易旱涝的地方,变成了高产的粮仓,粮食多了,老百姓饿肚子的情况也少了。
话说回来,秦灭六国,从文明多样性来看,也有不少可惜的地方:
春秋战国时,齐国能自由辩论,楚国能写浪漫的诗,各国都有自己的学问家,可秦国自己,没出一个有名的思想家,出土的秦简里,找不到诸子百家的书,更没有像《论语》《道德经》这样的经典。
秦始皇后还搞了“焚书坑儒”,把很多书烧了,不让大家随便讨论问题,这和齐国的“稷下学宫”比,热闹劲差远了,思想也被限制住了。
然后是做生意的人地位变低了。原来六国里,商人很受重视,比如吕不韦是卫国人,靠做买卖赚了大钱,还能到秦国当丞相。
秦灭六国后,觉得做生意“不种地、不打仗,没用”,把商人地位压得很低,规定商人的孩子不能当官,还要多服徭役,结果没人愿意好好做生意,原来热闹的集市冷清了不少,工商业发展也慢了。
还有老百姓的选择变少了。原来在齐国,你能种地、能做买卖、能去学宫读书。
在楚国,你能捕鱼、能当贵族家的门客。可到了秦国,大家基本只能种地或当兵,想搞点别的很难,比如喜欢读书的人,没多少书可读,想做手工的人,大多得给官府干活,没什么自由。
其实秦国能统一,是因为它的模式,很适合打仗——古代生产力低,谁能快速把人、粮食集中起来,谁就能打赢。
比如长平之战,秦国一下子能凑几十万士兵,还能保证粮食供应,靠的就是“种地打仗模式”的强管控。
而赵国虽然有精锐骑兵,但没法像秦国那样集中力量,最后输了。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一个只练了“打架技巧”,一个又练画画又练唱歌,自然是只练打架的赢。
总的来说,秦灭六国最大的功劳,是结束了战乱、统一了规矩,让中国第一次有了“大统一”的样子,这对后来的中国影响特别大。
但同时,它也让原来多样的文明变得单一,限制了思想和经济的活力,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不能简单说它是“进步”还是“倒退”,更像是一次“有得有失”的文明转折。
来源:逆火科学风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