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方巷镇中心小学 卞 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0:34 1

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一场用爱点亮童年的修行之旅

方巷镇中心小学 卞 蕊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一方书桌,三尺讲台,四季不怠。十七年前,我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台下那一双双如清泉般澄澈的眼睛,胸腔里激荡着初为人师的雀跃,指尖却攥着对未知责任的惴惴不安。那时的我,捧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心,像捧着一株待放的幼苗,既期待它沐浴阳光拔节生长,又忧心风雨会摧折稚嫩的枝丫。而今,站在同一方讲台前,时光已悄然将青涩打磨成温润的光泽。少了当年如羽翼未丰的雏鸟般的忐忑,多了游刃有余的从容;淡去了似雾里看花般的迷茫,添了笃定前行的坚毅。十七年春风化雨,讲台依旧,初心未改,唯有眼底的星光愈发明亮,那是岁月沉淀的教育热忱在熠熠生辉。

一、我的教育“初心”

我常常想,我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或许就源于我高中时的班主任。他从不轻易否定我们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总是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目光说:“试试看,说不定会遇见别样的风景。”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像她那样的点灯人,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初为人师时,心气如火焰般灼灼燃烧,仿佛要将整个讲台都照亮。我笃信“严师出高徒”,试图用威严的面孔和严格的规矩塑造“优秀”的学生,立志成为家长认可的“负责”好老师。在我的努力之下,班级纪律确实不错,成绩也在学校名列前茅,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有一次听课,我看到学生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眼睛发光,踊跃发言而不失秩序,才恍然大悟:过度的约束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教育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上传下达,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教育,是看见人、唤醒人、成就人的艺术。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看见的不仅是他的分数和排名,更是他的独特之处:谁有出色的绘画天赋,谁在运动场上永不放弃,谁默默地捡起角落的垃圾,谁又在别人伤心时主动递上纸巾,毫不犹豫地送上安慰的拥抱……

小丽在班里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成绩中等,发言不多,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特长。变化的迹象始于讲台。我习惯用的粉笔盒是一个敞口的铁盒,粉笔头、灰尘和黑板擦总是混在一起,每次拿粉笔都弄得一手灰。但不知从哪天起,这个铁盒被整理得井井有条,盒子里整整齐齐地分门别类:长的白粉笔、短的彩色粉笔头,板擦也被细心地放在旁边多出来的小纸盒里。起初我以为是哪位细心的值日生做的,但在班里问了几次,都无人认领。这成了一个小小的“谜”。直到有一次,我因为把教案忘在教室,在学生就餐时折返。透过窗户,我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踮着脚尖,用抹布仔细地擦拭着黑板下方的槽缝——那里是最容易积攒粉笔灰的地方,甚至连值日生都常常忽略。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小丽。她做得全神贯注,甚至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我看到她擦完粉笔槽,又熟练地将散落在讲台上的几根粉笔头捡回铁盒里摆放整齐,再用抹布把讲台上的灰尘擦干净。我的心被一种温柔的情绪填满了。原来,这些无声的整洁与美好,都来自这个沉默的女孩。我轻轻走过去,柔声说:“小丽,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拥有如此干净整洁的讲台。”她猛地抬起头,脸上写满了惊讶和一丝羞涩,仿佛一个保守了很久的秘密被发现了。她小声说:“老师……没什么的,我就是顺手做一下。”“你做的这些‘顺手’的事,却让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个更美好的家。”第二天晨会,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小丽,“小丽同学默默地为我们所有人守护着最整洁、最舒适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奉献。”同学们先是安静地听着,随后目光纷纷投向小丽,眼神里充满了新奇和敬佩。不知是谁带头,教室里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那一刻,小丽的脸红了,但她的腰板挺得笔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被理解、被认可的、明亮的光。

二、我的教学“革命”

理念是舵,方法是桨。教育不是填鸭式地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这样的反思,我的教学方法也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习任务的“设计师”。我的备课重心从“我怎么讲得精彩”变成了“我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们动起来、吵起来(讨论)、想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唯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共情,才能实现最深度的理解和学习。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将课堂变成舞台,让孩子们分组将“武松打虎”的经典桥段搬演出来。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分工合作:争当“武松”的,反复揣摩如何通过台词和动作演出英雄的豪气与关键时刻的紧张;扮演“老虎”的,则在地上翻滚扑腾,努力展现猛兽的凶悍;还有“旁白”和“店家”,共同串联起故事。在生动的演绎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读者,而是化身为剧中人物。他们不仅深刻体会到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猛与好面子,更通过身体力行的表演,理解了作者用“抡”“劈”“揪”“按”等一系列动词的精妙之处,真正实现了一场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写话曾是许多孩子的难题。我尝试将“写话”变为“做绘本”,以“绘写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多彩的环境中进行快乐写话,达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学完《小蝌蚪找妈妈》,我让孩子们分组创作后续故事——《小蝌蚪找到妈妈后》。他们分工合作:有人构思剧情,有人负责绘画,还有人为图画配写文字。当写话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综合创造过程,文字成了他们表达想象力的最自然工具。当一本本手工绘本在班级传阅时,我看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

三、我的爱心“修行”

当然,教育生涯绝非总是鲜花与掌声。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有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的孩子,有被网络世界深深吸引而难以自拔的学生,还有来自各方对成绩的殷切期望所带来的压力。面对这些,我也曾焦虑、彷徨,甚至自我怀疑。但我始终坚信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宝藏来的,只是开启的方式不同。”

那个因为父母离异而变得沉默寡言、抑郁不欢的小琳,我坚持每天找她聊聊天,从她喜欢的动画片、玩具,到课堂上有趣的小知识,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陪伴。那个发育迟缓、考试永远个位数的小军,我坚持发掘他音乐的天赋,让他参加合唱社团,成功站上“六一”儿童节汇演的舞台,让他在普遍的评价体系之外,找到自己能站立的地方,赢得属于他的尊严。

教育犹如农业,教师犹如农人。教师要像农民那样赏识、尊重每一个生命。不管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它都是美的,它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并非无所不能的圣人,我只是一个执着的引路人,努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求知的种子、善良的种子、希望的种子。

十七年光阴,在这三尺讲台上悄然流转。我热爱这三尺讲台,热爱这片黑板上能写下的无限可能,更热爱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个个独特的灵魂。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继续秉持这份热爱与执着,继续我的修行之旅,步履不停,耕耘不辍。

供稿:卞 蕊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