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要“与观众共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20:19 1

摘要:随着5G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概念的井喷式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策展应该如何回应?未来的策展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作为策展人如何让数字技术为生活、为展览赋能,让观众借助技术媒介与世界、与内心对话

随着5G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概念的井喷式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策展应该如何回应?未来的策展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作为策展人如何让数字技术为生活、为展览赋能,让观众借助技术媒介与世界、与内心对话,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陷阱?近日开展的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活跃在艺术变革浪潮前沿的青年策展人,近年来持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姿态,在展览的主题、形态和策展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在这些策展实践中,涌现出许多富有思维锐气、体现文化张力的学术成果。比如,以主动姿态面向国际艺术资源,以宏观视野关注各类艺术实验特别是科技艺术成果,以新的学术视角激活美术馆馆藏作品,以拓展艺术社会功能联结展览与美育活动等,这些都使经过学术策划的展览成为鲜活的视觉文化生命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不断积累了中国策展的经验。

在场与“深读”

如何打通艺术作品与公众见面的“最后一公里”?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看来,策展人要为展览当“编剧”,为艺术作品搭建舞台化场景,并将视觉性的作品用话语加以诠释。当下,美术馆在展览展示模式上更加注重观众参与性的服务型转向,这一转变带来了虚拟展览与数字策展可能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展览叙事中对沉浸式、交互性的侧重。炎黄艺术馆执行馆长吴楠表示,科技的引入不仅对策展人提出了更新的创作与组织要求,也帮助策展人更精准地理解观众心理与行为,实现从“为观众策划”到“与观众共创”的转变。未来策展将是公众与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动态协商与共生过程。

显然,在这样的策略下,策展实践的重心需要做出调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吴洪亮认为,首先,是从“呈现什么”到“如何体验”的关注点转变。策展的核心问题不再只是选择有价值的作品,而是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有效激发并容纳观众内在审美过程的场域。其次,是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的关系转变。观众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带着自身经验与情感进入场域的参与者。因此,策展设计需要预留足够的“接口”和“留白”,激发观众的主动探索、反思与联想,使最终体验成为策展意图与观众主体性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果。

“深度体验的建构,必须重新唤醒被屏幕钝化的多感官通道和身体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感’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上,可以通过物理环境的构建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情绪和认知。”吴洪亮说,例如光线的明暗、色温,空间布局的疏密,乃至作品与观众之间被精心计算的观看距离,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体验的基调。而为尺幅巨大的画作预留开阔的空间,保证了观众既能退后把握整体氛围,又能走近观察笔触细节。

实际上,有时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了这种特质。如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家在场》,给观者提供了一个将“在场感”还原到最纯粹形式的范例。在长达70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只是静坐,与一个个陌生的观众对视,没有其他设计,只有对视,但两个真实的人在物理空间中所激发的巨大情感力量,恰恰源于在数字时代被稀释的、真实的人际互动。而日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的“睿寻——表达”公共艺术季展则将整个图书馆的“书山”作为展场,让观者在阅读与漫步的交替间与作品偶遇,以达到发现惊喜后的“深读”效果。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研究生罗书杭以创作者的视角分享了科技由表征走向结构的功能转向。他说:“科技一旦内化为展览结构,具体技术即成为观念的线索,其产生的内张力推动语境自内而生;当观看逻辑被技术重组,观众的能动性被细化为与结构的连续协商,作品—空间—观者的关系被温和而持久地再配置。作为结构而非表征的介入,科技不再倚赖奇观效应,而以极具延展性的表达方式,持续发挥其价值。”

策展形态的持续重构

作为艺术数字化探索的先锋,今日美术馆于2025年初牵头成立“AI艺术创新联盟”,启动全球首个未来美术馆算力中心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策展及观众互动中的深度应用。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晏燕介绍,该馆还将联合科技企业推出城市级增强现实(AR)艺术项目,依托视觉定位系统与空间智能技术,将馆内展览延伸至“22艺术院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打造虚实交互的沉浸式艺术场景。今年年末计划举办的第五届今日未来馆科技艺术双年展,则将聚焦人工智能、可持续议题与艺术的跨学科碰撞,重构科技赋能下的文化表达范式。

“如何应对内容的变化,以及观众接受和传播信息方式的变化,提出可持续性价值的研究视角并形成新的艺术史和人文价值,是美术馆工作者及策展人应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晏燕说。

从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脱颖而出并最终落地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览“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由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大学生策展,展览融入多样化的创意互动设计,比如,展览中很受欢迎的体验是策展人设计的特色集章打卡活动——游梦令,观众可领取打卡册进行印章打卡,解锁齐白石趣味套色章;展览也设计了互动游戏区,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画中画”创作,加深对齐白石创作的理解与感悟。为更贴合齐白石“以画寄情”的艺术观,策展人用数字动画技术重现了齐白石笔下的自然与情趣:花间蜂蝶翩然起舞,湖中游鱼戏水成趣,画作中的点、线、墨宛若活化,观赏传统水墨如观看动画般轻松。这一尝试让齐白石的作品从静态的纸本跃然“游动”,不仅延展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维度,也让水墨画的文化内涵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两个策展案例也具有一定启发性。一是在“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中,策展团队探索了AI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创新实践,该项目以中国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六君子图》为出发点,通过AI辅助生成技术将其还原为一幅近似真实摄影的江南风光图像。随后,技术团队再次利用AI学习19世纪法国风景画家柯罗的绘画风格,在“还原图”的基础上生成一幅具有柯罗视觉语言的西方风景画。这一过程不仅呈现了倪瓒笔下“心中山水”的现实化图景,也促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中西艺术对话。

另一个案例是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数字艺术展区首次引入了AI技术生成的作品,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样化应用。如艺术家陈抱阳的《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利用AI多智能体系统控制机械臂和光学装置,模拟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展示了人类在移居火星过程中改造环境的图景。艺术家费俊团队的《情绪剧场》结合艺术与科技,通过检测和呈现观众的情绪,生成独特的音画剧场体验,帮助观众实现情绪的认知和接纳。这些作品展示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从生态模拟、情绪交互到文化融合,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类与技术、自然与生态、社会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

情感传达与价值引导

如今,AI技术赋能博物馆、美术馆展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指出,AI虽能提供新颖视角并优化策展效率,但也存在知识局限、策展误差和空间感知不足等问题,尤其在文化判断与情感表达上仍需策展人的主导。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带来了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但这种高度实验性的艺术形式可能对部分观众而言较难理解和接受。虽然作品展示了科技应用,但在艺术深度和情感传达上却显得稍有不足。技术的使用有时可能过于强调视觉效果而忽视了艺术表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因此,对于富含高科技元素的艺术作品,需要有更多的解读辅助,来帮助公众理解和欣赏。”马琳说。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也表示,新媒体展览广受欢迎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需要厘清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让科技沦为形式;新媒体、装置是否就能代表当代;主题展览中是否必须植入多媒体互动环节等。“科技与艺术融合已成为当代展览不可或缺的类型,但国内此类优秀艺术家和策展人仍然较为稀缺。近年的国际艺术双年展大量遴选具有科技元素的作品以彰显国际性与当代性,然而这类展览需要昂贵的设备、高昂的成本,在美术馆预算普遍收缩的背景下,大量实施的必要性值得商榷。”魏祥奇表示。

尽管科技变革带来了艺术形式、载体、主题等方面的变化,但艺术本身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表达,以及永恒的审美追求始终未变。“在此前提下,策展人更应保持理性与警惕,立足艺术史与理论根基,甄别作品价值,建立有效的阐释与评价体系,提升公众审美,避免技术崇拜与审美滑坡,使展览成为研究成果的整合性呈现与价值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敢说。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