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最近的危机,表面上看是一场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最终以品牌道歉收场。但这场风波留下的,不只是短期的口碑损伤和线下门店的客流下滑,更暴露出一个深层问题: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严重“脱节”。
西贝最近的危机,表面上看是一场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最终以品牌道歉收场。但这场风波留下的,不只是短期的口碑损伤和线下门店的客流下滑,更暴露出一个深层问题: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严重“脱节”。
这并不是西贝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很多传统品牌共同的“毛病”——说话太有“爹味儿”,总觉得自己懂得多,要反过来教育消费者。比如教育消费者预制菜没问题,或者用“顾客虐我千百遍”的委屈话术博同情。说到底,就是品牌天然带着一种“上对下”的姿态。
但今天的消费环境早就变了。信息差的红利正在消失,消费者越来越懂,也越来越不愿意被“教”。而不少品牌还沉迷在“我懂你”的幻觉中,讲匠心、讲传承、讲初心,却不问一句“你到底想要什么”。品牌在自说自话,消费者在一旁冷眼旁观。
西贝事件之后,很多餐饮品牌开始“补作业”:后厨直播、晒炒菜过程,试图用透明来换回信任。这种反应,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的本质:不是产品本身出问题,而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传统商业模式下,品牌掌握信息,消费者缺乏渠道了解真相。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让品牌形成优越感,从而用一种“我告诉你什么是对的”的心态和用户交流。
这不仅容易引发“爹味儿”批评,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讨好型人格”。不少新消费品牌为了蹭流量、追热点,什么火就做什么,用户说啥就改啥,结果失去了自己的立场。看起来在“听消费者的”,实际上是没有判断能力的盲从。
不管是“高高在上”,还是“唯命是从”,都是一种沟通失衡。品牌真正该做的,是回到一个最简单的逻辑:把用户当朋友。
“朋友式”的沟通,不是讲情怀、卖人设,而是回归常识——平等对话、用“人话”说话、真诚回应。
社交媒体为品牌和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天然的平等平台。像蜜雪冰城、老乡鸡这类品牌,能在争议中“站得住”,靠的不是广告预算,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信任。
在这次预制菜风波中,老乡鸡拿出了一份677页、超20万字的全溯源报告,直接挂在官博顶部。这不是耍酷,而是一种态度:我不怕你查,我有底气。这种“拿得出、讲得清”的透明,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诚意。
品牌的官微也不该只是公告栏,而是一个“人格化”的窗口。分享日常、回应吐槽、搞点轻松互动,哪怕是跳个舞、整点段子,都是一种“把自己变成人”的方式。用户愿意“玩在一起”,前提是你得先好玩、真诚。
还有一种更高阶的沟通方式:让企业家本人走到前台,用真实身份和用户对话。
比如海尔董事长周云杰看到微博上用户抱怨“租房不方便洗衣”,就亲自推动团队开发了“三桶洗衣机”。不是召开多少调研会,也不是高管拍脑袋,而是直接听用户怎么说、立马解决。一句“世界500强因为你改了方案”,比做十个广告更有说服力。
这一点,是很多品牌长期忽视的。广告可以花钱做,公关可以临时补,但信任只能靠一点一滴积累。到了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不是危机公关,而是平时种下的“情感存款”。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