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乌克兰留学生的炫耀视频,戳中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隐痛。当20岁中国女生与外国男子约会时全程买单的行为被归因于“白皮肤优势”,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更是百年来自我殖民心态的集中体现。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31
一则乌克兰留学生的炫耀视频,戳中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隐痛。当20岁中国女生与外国男子约会时全程买单的行为被归因于“白皮肤优势”,这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更是百年来自我殖民心态的集中体现。
近日,一则乌克兰在华留学生炫耀“泡中国女生”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他展示与20岁中国女性的约会经历,女方全程负责吃饭、打车费用,并将此归功于自己的白人身份,直言中国男生没有他受欢迎。
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事件。据观察,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女性对外籍男性的青睐甚至到了盲目程度,“健身房里,中国女友的缺席成为某些女性伸手触摸外籍男性肌肉的通行证;在地铁车厢,当外国男性明确展示情侣关系后,仍能听到‘我不介意’的惊人之语。”
01 思想殖民:历史根源与当代表现
思想殖民并非新鲜话题,全球南方国家正经历深刻变革与群体性崛起,然而历史遗留的思想殖民枷锁,依然束缚着部分国家的发展脚步。
历史上,西方列强不仅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掠夺殖民地,更通过思想植入、文化输出与教育渗透,重塑被殖民者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让他们尊崇西方文明,失去对自身的文化认同。
这种殖民心态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多样:教育领域中,东欧外教月薪3.2万元,而同等资历的中国教师仅1.5万元;消费场景下,某网红餐厅推出“白人侍应生陪聊”服务,按时收费达普通服务员的6倍。
02 肤色特权:畸形产业链与双重标准
这种自我矮化正在形成畸形的产业链。申典启在摩洛哥的见闻显示,月薪仅3500迪拉姆(约合2500元人民币)的北非青年,仅凭非亚裔面孔就能在中国获得15000元起步的英语教职。
某位自称“法国人”的摩洛哥教师甚至实现阶层三级跳:从卡萨布兰卡的贫民区直接入住中国富二代女友的豪宅。更荒诞的是,这些在本国恪守宗教戒律的穆斯林青年,到中国后却演变成“每月更换女友”的猎艳者。
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印证了“东方主义”的当代变种——某些外国人将在华经历视为道德豁免的特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国女性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不尊重。
03 地域差异:开放度与崇洋心理的反比关系
值得玩味的是地域差异。天津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190cm的北欧男性可能只会引来老年人好奇的注视;而在某些二三线城市,外籍人士仍被当作移动的“奇观”。
这种差异暗示着崇洋心理与地域开放度呈反比关系——越是缺乏真实跨文化接触的地区,越容易将外国人神化。某位留学英国的女生带男友回乡时,亲耳听到“有女伴就看看她够不够漂亮”的议论。
这种将中国女性物化为竞争品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全体东亚女性主体性的否定,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自信心的打击。
04 文化自信:民族强盛的根基与出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动能与时代价值,才能树立起对本国、本民族的坚定信心。
咱们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让世界看到,中国走出的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
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整体。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我们抵抗思想殖民的精神长城。
05 解构与重建:多维度破局策略
要解构这种集体心理,需要多维度破局。在法律层面,应建立外教资质统一认证平台,终结“白皮肤即资格证”的乱象;教育系统需增设全球文明史课程,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对冲哥伦布神话。
文化领域可扶持《流浪地球》式的现代叙事,打破好莱坞塑造的救世主想象。某位社会学者的实验颇具启示:当播放经过AI换脸的外国人演讲视频时,观众对“白人面孔”的接受度仍比亚洲面孔高37%。
这种潜意识偏见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消解。同时,我们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强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意气风发迈向未来的精神支撑。
06 全球南方:精神自立与文明互鉴
全球南方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觉醒,从把握自己的文化主权开始。真正的“去殖民化”,不仅是收回失去的领土与资源,更需要恢复被窃取的身份认同,重建被改写的历史叙事,找回被抹杀的文化自信。
交流互鉴是文明永续的法宝。任何文明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孤岛,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持续发展。
鼓噪“文明优越论”,不仅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更会阻碍人类进步的整体步伐。以交融取代冲突,以互鉴消弭对立,才能实现文明的多元、共生、永续发展。
一位乌克兰留学生的经历从侧面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在乌克兰战火中,她经历了感染新冠、学校被炸、最后被中国使馆撤侨的惊险历程。
当她成功从哈尔科夫撤离到匈牙利,坐上了大使馆安排的班车时,她深刻感受到: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强大的国家,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正如那位乌克兰司机所说:“反正都可能会死,不如死之前给老婆孩子多留点钱。”无论是什么战争,最终受苦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185年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走过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觉醒历程。今天我们讨论“崇洋媚外”时,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文明对话权的争夺。
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GDP超车,更是要治愈某些人心中那个永远鞠躬的“辫子幽灵”。当外国青年将中国视为“人种红利”的淘金地时,这个古老文明需要证明:它的魅力不在于对异域的仰望,而在于对多元世界从容平视的底气。#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