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美联储首次调整利率。消息公布后,美股大幅上涨,美元指数下跌。
9月17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华盛顿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美联储首次调整利率。消息公布后,美股大幅上涨,美元指数下跌。
这一举措表面上提振了市场情绪,甚至引发部分人士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看法。
然而,在这种看似积极的市场反应背后,美国经济是否真正走向可持续复苏,还是仍面临深层挑战?这一问题无法仅凭“降息”二字简单回答,其背后更反映出白宫与美联储之间在政策方向和权力协调上的复杂关系。
要说清楚这次降息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一年前说起。2024年12月,美联储首次降息,象征着“大放水”时代的开启。
但此后,美联储却仿佛踩了刹车,对特朗普急切的降息呼吁不予理睬。鲍威尔更是在多个场合与总统公开“唱反调”,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让白宫的特朗普坐立不安。
在特朗普眼里,美联储就应该听命于总统,为他的“美国优先”战略服务。可鲍威尔的态度,无疑是触碰了他的逆鳞。
秉持着“不听话就换人”的原则,特朗普并非没想过换掉鲍威尔,奈何美联储主席的任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并非总统想换就能换。几次尝试下来,特朗普发现,要撼动鲍威尔这棵“大树”太难了。
既然“斩首”不成,那就“釜底抽薪”!特朗普把目光转向了美联储理事会。这些理事们在美联储的决策中拥有投票权,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利率走向。
特朗普瞄准了其中一位反对降息的理事莉萨·库克,8月25日,他突然以“涉嫌房贷欺诈”为由,解雇了库克。这在美联储111年的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总统直接插手央行人事,无疑是在向美联储的独立性发起公然挑战。
这还没完,库克被解雇后,特朗普迅速祭出“闪电换将”的杀手锏。他的铁杆盟友、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火速“空降”美联储理事席位。
米兰是个狠人,刚上任一天,就参与了这次降息会议,并且对降息25个基点的决议投了反对票,不是反对降息,而是嫌降得不够多!
他主张更激进的50个基点。这背后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了:特朗普不仅要美联储降息,还要按他的意愿“大降特降”。
那么,特朗普为何对降息如此执着,甚至不惜打破百年惯例。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词:“政绩”。特朗普一直信奉低利率能够刺激经济的理论。
他认为,长期低利率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鼓励他们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这样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他还希望通过降息来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实现他“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梦想。
从政府层面看,降息也是一剂“止痛药”。美国高达37万亿美元的国债,利息支出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光是今年5月,国债利息就高达920亿美元,全年估计要突破1.2万亿美元。降息,可以显著降低政府的借贷成本,缓解眼前的财政压力。这简直是“一石三鸟”的阳谋: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减轻国债。
然而,现实却给了特朗普一记闷棍。由于迟迟没有降息,美国经济数据并不乐观。
前两个季度GDP衰减了近0.5%,增长乏力;8月份失业率飙升到4.3%,创近四年新高,距离4.4%的“心理红线”仅一步之遥。即便统计数据可能经过了“美化”,但就业市场的颓势依然难以掩盖。
此外,特朗普引以为傲的关税战,每年带来的3000亿美元收益,对于庞大的国债而言,杯水车薪。
美联储在这次降息声明中,也提到了就业市场低迷和通货膨胀等问题,这无疑是给了特朗普降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对他而言,时间不等人。
如果经济持续下行,别说“再次伟大”,就连今年能否保住总统宝座、顺利度过中期选举,都成了未知数。降息,成了他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是他为了连任而不得不打出的一张牌。
那么,特朗普眼中这颗“灵丹妙药”,真的能治愈美国经济的顽疾吗?我看未必。这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是给一个重病缠身的病人注射的肾上腺素,短期内可能看着精神抖擞,长期来看却可能加速衰亡。
首先,降息对于解决国债问题,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就算美联储连续降息,将基准利率降到1%,也只能减少3000亿左右的利息支出。
而特朗普之前推出的《大漂亮法案》,大手一挥就花出去了7.5万亿美元。这点节约下来的利息,跟庞大的开支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国债这个“老大难”。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应往往有滞后性。一般来说,降息的效果需要6到12个月才能在经济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这次降息,真正发挥作用可能要到2026年了。
而美国民众现在最关心的就业、工资和生活成本等问题,是等不及这么久的。降息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这些民生痛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治干预下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和连任,强行干预美联储降息,结果导致美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入泥潭。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与此前美联储持续低利率的政策不无关系。可以说,美国当前面临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是2008年危机的延续。
如果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去应对,极有可能重蹈覆辙,甚至引发更大的金融动荡,加速美国经济的崩盘。
所以,这次降息,与其说是给美国经济开的“药方”,不如说是给特朗普的选情打了一剂“兴奋剂”。他或许并不在乎降息的长期副作用,只要能在短期内制造出经济繁荣的假象,给选民灌输“美国又赢了”的观念,从而赢得中期选举,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美联储近期的快速人事变动和降息决定虽已落地,但潜在的风险正在显现。
令人担忧的是,美联储长期以来保持的独立性正受到明显削弱。央行本应基于经济状况独立制定政策,以维持金融稳定,但特朗普对人事和降息政策的直接干预,正在影响其公信力。
新上任的理事米兰主张激进降息50个基点,释放出强烈信号。若特朗普明年连任,他很可能任命更顺从的美联储主席,届时货币政策或彻底沦为政治工具,降息可能失控。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国或将面临通胀再次升温、资产泡沫加剧,经济前景也会因政治干预而更加不确定。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利率调整,实质上却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美联储可用的政策空间已经不多,特朗普推动政策的时间也十分有限。美国的未来,在政治力量的左右下将驶向何方,全球都在密切关注。这场权力与市场的较量,远未结束。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