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会不会觉得是自己不会时间管理或者能力不足,但其实真相是:这些问题本质上不是时间管理或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复原力不足的表现。
这些场景你熟悉不?
明明一天没干什么重活,却感觉身心俱疲,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陷入情绪漩涡,恢复状态需要好几天;
工作学习时总是难以专注,效率低下,事后又懊悔不已......
你会不会觉得是自己不会时间管理或者能力不足,但其实真相是:这些问题本质上不是时间管理或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复原力不足的表现。
《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过:“一个人控制意识的能力,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而这种控制意识的能力,正是心理复原力的核心。
01
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复原力”?
吉米·迪恩说:“我不能控制风向,但我可以调整船帆。”
尼采说:“但凡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一个小伙伴曾在同一时间经历了失业和失恋,那段时间,其整个人都垮了。
她在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每天以泪洗面,觉得自己的人生彻底完了。
但神奇的是,那个月的最后一周,她却又振作起来。
修改简历,主动让朋友给自己推荐工作,还报了个喜欢的技能班。
第二个月,她找到了一份比以前更好的工作,开始了新生活。
我问她是怎么走出来的,她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精神吧。"
这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心理复原力”——在遭遇逆境、创伤和压力时,能够保持正常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的内在特质。
从《心流》的视角来看,复原力强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他们具备三个关键能力:
快速过滤负面干扰:不会被情绪带着走,能迅速调整状态。
强者会专注事情本身,琢磨解决办法,而较少被情绪牵着走,能迅速调整状态。
保持目标清晰度: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迷失方向。
你知道为什么自己为什么要眼前的事吗?比如有些人说想写作,我会问其写作的目的。只有你知道为什么而写,才能持续写下去,且拿到结果。
调节挑战与技能的平衡: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而非负担。
一个同事,做什么就恨什么,还会吐槽为什么要其做xx。这让我想起喜欢的博主说,公司找你来就是解决问题,不然你的价值是什么?
故如果有压力,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动力,这正是你的机会呀。
与传统能力不同的是:能力让你做对事,而心力让你持续做、敢于做、创新做。
关注的博主说,创业拼到最后是心力,心力不足的人会越做越累。
正如彼得·麦金泰尔所说:“信心不是来自永远正确,而是来自不怕犯错。”
02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心力比能力更重要?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而现代心理学格言说:“心可以碎,手不能停。该干什么干什么,在崩溃中继续前行。”
我们正处在一个VUCA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常态。
因此,能力会过时,但心力可迁移。
就像十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不火了,那相关技能也变得一文不值;但强大的心理复原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是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心理复原力强的人工作效率提升37%。这不是因为他们更有天赋,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被情绪内耗耗尽能量。
有个同事被老板说做的东西不行,结果对方哭了,因为感觉到委屈。
但事实上,职场是残酷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快速调整状态,且立即投入下一个项目的人的发展更好。
这个时代,拼的就是恢复速度。你比别人快一天调整好,就多一天机会。
复原力强的人把挫折当反馈,复原力弱的人把挫折当失败。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03
三个提升心理复原力的心流法则
弗洛伊德说:“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
最终,定义我们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的反应。
故,如何提升自己的心理复原力呢?
以下是三个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
第一,目标清晰化训练。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但这些事情其实有排序,可以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处理。
每天早晨花3分钟进行目标锚定:写下今天最重要的1个目标。不是三个,不是五个,就一个。
每天都朝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前进,想不进步都难。
另外,每周进行一次目标-挑战匹配度校准:评估你的目标是否处于“挑战略高于能力”的最佳区间。
我们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得到成长。太简单会无聊,太难会焦虑,适中才能进入心流。
不过,进入心流要注意:目标要具体、有挑战性、可反馈。比如“今天写1000字”就比“今天工作”好,“本周跑3次步”就比“多运动”强。
记住:具体清晰可执行。
第二,注意力控制训练。
使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全神贯注 + 5分钟积极休息。注意,休息不是刷手机,而是站起来走动、喝水、远眺。
大多数人以为休息就是躺下刷手机看看短视频,看看搞笑内容,但其实这些看多了也会累。
创建无干扰心流区:设定一个专属的工作/学习空间,在这个区域内只做一件事。
如果有条件,在家里可以划分出工作区和休闲区,在工作区就只工作,就不干别的事。
数字断舍离:每天定时断开电子设备。可以从每晚8点后不用手机开始,慢慢培养专注力。
有些人本来困了,但刷着手机又给刷精神了,因此,可以强制远离电子产品,训练自自己的注意力。
第三,挑战-技能平衡训练。
制定微挑战计划:每天做一件略超出舒适区的事。比如公开演讲恐惧的人,可以先在小型会议上发言。
绘制技能图谱:客观评估自己在各个领域的能力水平,找到需要提升的方向。
记录心流日记:每次进入高度专注和愉悦状态后,记录下当时的环境、情绪、任务特征,找出规律。
心理复原力不是天赋,而是可训练的能力。真正的强大,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来,而且比上一次更加坚韧。
从今天开始,每天投资30分钟训练你的“心理肌肉”吧。无论是冥想、运动还是专注训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和反应都在悄然改变。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这句话不仅是鸡汤,更是有科学依据的真相。人的心理系统就像免疫系统,每次战胜困难,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让你未来更有抵抗力。
记住,最强的竞争力,藏在你的心里。
来源:白云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