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后48 h内应筛查营养风险!中国重症心血管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与管理共识发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01:03 1

摘要: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中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存在而无法摄取足量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高发,有研究显示,这类患者住院期间营养不良患病率可达33.5%~90.0%。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中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存在而无法摄取足量营养物质,导致营养不良高发,有研究显示,这类患者住院期间营养不良患病率可达33.5%~90.0%。

营养不良会增加患者不良预后风险,而尽早识别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的患者,并给予适宜的营养支持或干预可能改善患者短期和长期的临床预后。

鉴于此,由中国营养学会牵头,联合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中国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以提高中国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营养规范化评估和管理水平。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1: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48 h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2:建议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量表(NRS2002)、微型营养评定精简法(MNA-SF)进行营养筛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推荐应用改良危重患者营养风险(mNUTRIC) 评分量表进行营养筛查。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评定

推荐3:建议使用主观整体评估量表(SGA)作为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评定工具。

推荐4: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不建议用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早期的营养评定,但可作为营养风险筛查的参考指标。

推荐5:瘦体组织或骨骼肌含量可作为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评定的参考指标。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素需求量

推荐6:针对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及时进行营养干预,以确保摄入足够的能量及营养素。

推荐7: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禁忌,入住ICU 48 h 内,开启低剂量的肠内营养支持 [6~12 kcal/(kg·d)],在 1 周内逐渐达到能量目标 [25 kcal/(kg·d)]。如果肠内营养不足,建议在第4~7 天开启肠外营养支持。推荐通过间接能量代谢测定指导非蛋白热量供给。

推荐8: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推荐通过氮平衡测定指导蛋白质供给。当不能实施上述监测时,建议目标蛋白量为 0.8~1.5 g/(kg·d);正常营养或营养不良的高脂血症患者,目标蛋白量建议为1.1~1.4 g/(kg·d);伴有病危或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在ICU早期应避免供给高剂量蛋白质 [≥ 2.2 g/(kg·d)]。

推荐9: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常规使用脂肪乳剂作为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成分,剂量不应超过 1.5 g/(kg·d),根据肝功能及血甘油三酯水平动态调整。

推荐10: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在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中常规添加适量的微营养素。不建议将血微量营养素浓度测定作为指导治疗的方式。

推荐11: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建议关注液体出入量。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建议限制液体摄入量为1.5~2.0 L/d,或保持24 h液体出量多于入量500~1 500 ml。在高温/高湿和(或)恶心/呕吐期间应适当增加液体摄入,以避免脱水。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症的营养支持

推荐12: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后 24~48 h 内,如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明显胃肠功能障碍,即可开始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能量供给量为 30 ~ 35 kcal/(kg·d)。蛋白质摄入量为 1.5~2.0 g/(kg·d),对于存在严重应激或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进一步增加至 2.0~2.5 g/(kg·d)。

推荐13: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合并 ECMO 患者,脂肪乳剂应采用缓慢连续输注的方式,并监测血脂指标和氧合器状态。

推荐14:重症心血管疾病合并贫血患者可根据贫血原因纠正贫血。

我国内科ICU的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中指出,重症患者维生素B12导致贫血可补充叶酸片,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或胃管喂入;或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每次1 mg,每周3次。而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通常可补充亚铁制剂,需坚持小剂量长期补充。对于口服铁制剂无效或不能使用铁剂者,目前推荐静脉推注或者滴注羧基麦芽糖铁治疗缺铁性贫血 。

同时应注意,口服铁剂时应避免与高钙类食物如豆腐和牛奶同服,抗生素和铁剂的服用时间需间隔3 h以上,并适当增加富含铁食物的补充,如猪肝、蛋黄、瘦肉等。

推荐15:重症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推荐能量摄入量为 20~30 kcal/(kg·d),蛋白供能比在12%;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患者推荐能量摄入量为30~35 kcal/(kg·d),蛋白摄入量为1.5~2.5 g/(kg·d)。

心脏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及管理

推荐16:针对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的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在植入LAVD 术后 24~48 h尽早启动肠内营养。首选标准整蛋白配方,可考虑使用富含膳食纤维及优化脂肪酸的配方。

推荐17:针对进行心脏移植的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在心脏移植术后48~72 h开启肠内营养支持,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输注。心脏移植术后长期营养管理应注重维持健康体重(体重指数18.5~23.9 kg/m2 )。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支持时机和方式

推荐18:(1)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充分复苏和血液动力学稳定之前不推荐启动营养支持。

(2)对于能够进食的重症患者,经口饮食应优先于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若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时应首选肠内营养,如无禁忌,宜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3) 血管升压药的使用不是肠内营养的绝对禁忌证,但使用肠内营养时应监测患者肠缺血风险。

(4)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肠内营养应首选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肠管。

(5)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存在肠缺血风险,可考虑选择无纤维等渗肠内营养制剂。

(6)外周血管疾病或主动脉瘤及腹腔室综合征引起的肠系膜缺血是肠外营养的适应证;胃肠功能障碍或无法耐受足量肠内营养时可根据胃肠功能障碍程度、肠内营养所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达标情况适时使用肠外营养,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注意事项

推荐19:应尽早识别重症心血管疾病再喂养综合征(RFS)的高危风险人群并及时进行防治。

推荐20:有RFS风险的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启营养治疗前应首先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B1,热量目标应该从低热卡开始。

RFS的具体防治措施应遵循以下的要求:

(1)营养治疗前后监测电解质浓度(钾、镁、磷酸盐),以及时发现有 RFS 风险的患者。当电解质水平低于正常界值时,应及时进行电解质补充。

(2)即使患者有铁缺乏,在最初的 7 d 内不建议使用铁剂。

(3)营养治疗开始前至少 30 min 静脉注射维生素B1200~300 mg,营养治疗的 1~3 d 每日静脉注射或口服维生素 B1 200~300 mg;治疗全程应按照2倍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补充多种维生素。

(4)热量目标应该从低热卡10 kcal/(kg·d)开始,在 4~7 d 内慢慢增加到全部需求。

(5)发生低磷血症时,应及时补充磷制剂并且每天监测2~3 次。

(6)如果患者有明显的 RFS 并伴有水肿或心力衰竭,需要管理液体量。

推荐21:实施合理的血糖管理策略,避免血糖波动是改善心血管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

推荐22:重症患者采用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避免血糖显著波动,营养支持时合并高血糖患者最有效和首选的方法是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每 1~2 h进行1次血糖监测。

推荐23:持续性低钠血症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应重视和区分不同类型的低钠血症。

推荐24. 合并低钠血症的危重症患者血钠纠正的目标值应该是每 24 h 血钠增加 4~6 mmol/L,血钠浓度升高的速度每 24 h 不应超过 10~12 mmol/L。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营养管理

推荐25:对于出院的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根据出院时病情选择饮食、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治疗等方式。如需实施家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须由营养支持团队进行评估、指导、监测和随访。

推荐26:对于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可以选择中国心脏健康饮食(CHH)模式或参照终止高血压饮食(DASH)、地中海饮食模式作为饮食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饮食调整。

推荐27:建议由专业营养师在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前通过静息能量代谢结合机体活动强度计算其每日能量摄入目标。

推荐28: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的蛋白质摄入量应注意个体化,总蛋白质的占能比不超过总能量的 20%为宜,其中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为 1/2 至2/3。总脂肪的占能比不超过 30%,注意不同脂肪酸的合理配比。根据尿量和心功能情况确定液体摄入量,限制钠盐。膳食纤维摄入 25~30 g/d。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 中国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4): 315- 330.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4.002【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