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曙光暗淡!中国抗癌药弯道超车遇阻,资本下场使绊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7:41 1

摘要:另一位创业者与二三十家机构交流后仍未完成天使轮,投资人甚至告知“至少要聊100家机构才会有人投资”。

文|馒头

编辑|江娱迟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2025年的创新药行业,呈现出一幅冷热交织的复杂图景。

二级市场上,超60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上涨,港交所新股申购热潮中,最高申购倍数已超5000倍。

然而一级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神曦生物创始人陈功为A轮融资奔波20多个月仍未落地。

另一位创业者与二三十家机构交流后仍未完成天使轮,投资人甚至告知“至少要聊100家机构才会有人投资”。

这种反差在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据医药魔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24.5%。

自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的峰值后,一级市场融资额便一路下行,尚未迎来拐点。

经济观察报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仍不理想,33%则认为仍处资本寒冬,89%的Biotech正在融资,其中63%认为进展困难。

陈功的经历是当下许多Biotech的缩影,这位曾在《CellStemCell》发表突破性论文的科学家,2016年在美国创办神曦生物,2019年辞去美国终身教职回国。

2021年公司成立初期,每周都有投资人主动拜访,很快完成上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还与罗氏子公司达成1.9亿美元合作。

但好景不长,2023年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时,陈功已感叹“能完成是运气好”。2024年初启动的A轮融资至今无果,公司裁员达三分之二,全靠老股东2000万元可转债续命。

融资难不仅体现在周期长,更在于条件苛刻。

陈功常遇到个人连带条款,坚决拒绝“把创始人房子、汽车都搞进去”。

与地方国资谈合作时,对方的返投要求也让他为难,2000万元投资却要求建厂,“钱烧没了,管线怎么办?”

这种矛盾折射出资本与产业逻辑的错位:国资有绩效考核压力,而Biotech认为资金应投入临床才有意义。

过往“投教授”“投PPT”的时代结束,现在更强调“以终为始、以退定投”。

基石资本黄翊玲指出,现在更关注商业化落地能力,“科学和商业脱节的项目不行了”。

星眸生物CEO才源深有体会,2019年凭想法就能获投,2024年Pre-A+轮融资能完成,全因有了临床数据,“只有动物数据肯定拿不到钱”。

这种转向让后期项目成为香饽饽。柯君医药因管线临床进展顺利完成B+轮融资;待上市企业Pre-IPO轮融资吸引资本主动上门,甚至有机构省略尽调盲投,只为赶在港股IPO前入场。

而早期项目尤其是前沿领域融资更难,2025年上半年基因疗法领域,国内11起融资仅0.6亿美元,而国外15起融资达7.2亿美元,差距高达12倍。

一级市场冷清根源在于退出渠道不畅,经济观察报采访的10位投资人中,8位认为退出困难,74%的Biotech也将此视为主要影响因素。

尽管科创板五套重启、港股IPO开闸,但A股上市不易,港股超300家企业排队等候。

前几年民间资金大量撤离,当前国资独撑大局却不愿接手风险资产,加上2021年税收政策调整后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退出压力传导至整个链条。某PE机构创始管理合伙人许茗一年接待三次审计,国资LP甚至跳过GP直接干预企业。

为退出,新的BD条款出现:企业通过BD获款需与投资机构分成,但效果有限,“10个项目有BD,分到钱的只有两个”。

这种压力下,募资更难,LP开口就问“DPI多少?退出情况好不好?”。

国资母基金的倾向也加剧困境:注重穿透管理,优先本地GP;青睐CVC模式,需行业大企业先投。

许茗直言这像银行“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创新企业最缺的早期资金更难获得。

新领先董事长陶新华警告,当前BD交易依赖前几年储备,未来可能青黄不接。

资金集中在ADC、GLP-1等饱和领域,基因编辑、小核酸等前沿赛道投入不足。“2022-2025年初创公司基本拿不到融资,我们起点与全球差不多,但创新窗口期一过就会落后”。

尽管90%投资人认为环境有好转,但谨慎仍为主调。

黄翊玲比喻“大池塘水满了,小池塘才会有水”,二级市场热度传到一级市场需要时间。

峰瑞资本沈炯的话引人深思:“现在的繁荣是七八年前种下的,未来十年希望取决于现在的耕耘。”

在资本与产业的磨合中,创新药行业正经历阵痛转型,而像陈功这样“没有躺平”的创业者,或许正是行业穿越寒冬的微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