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是最新加入开源动物园的两只神奇物种。有很多重要的开源软件项目都选择了动物作为代表,比如 Linux 的企鹅,Hadoop 的大象、Python 的蟒蛇以及 Github 的章鱼猫。这几乎已经成为开源社区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据说这样做一是简单好记,二是因为动物
你有没有注意过 DeepSeek 的标志是一头蓝色的鲸鱼?而另一个开源(open source)大模型的代表 Llama 的标志是一头羊驼?
他们是最新加入开源动物园的两只神奇物种。有很多重要的开源软件项目都选择了动物作为代表,比如 Linux 的企鹅,Hadoop 的大象、Python 的蟒蛇以及 Github 的章鱼猫。这几乎已经成为开源社区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据说这样做一是简单好记,二是因为动物的形象很少成为企业注册的标志。和前辈们一样,DeepSeek 的标志也代表了其坚定站在开源阵营的态度。
关于 DeepSeek 的所有问题中,开源的问题是最为有趣的一个:
一边是 AI 界为 DeepSeek 的开源竖起大拇指疯狂点赞,前有 Meta 的首席人 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盛赞 DeepSeek 是开源模型打败闭源模型,后有 OpenAI CEO 不情愿地承认,OpenAI 可能在开源方面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两人的发言相当于从正反两反面论证了开源的胜利。
而另一边则是朴实可爱的用户们为 DeepSeek 的“钱景”操碎了心,为什么要开源?开源了怎么挣钱?成为了 DeepSeek 大讨论中最具烟火气的话题。
本章就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聊一聊开源与闭源。
开源才是人类文明的常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开源不等于免费,只不过多数开源软件是免费的。所以二者不能简单粗暴的划等号。开源也并不意味着 DeepSeek 乃至于和 DeepSeek 一样的那些开源软件的财路就已经被堵死了。
今天提到开源往往是和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OSS)和自由软件运动(free software movement,FSM)以及开源运动(free/open source software movement,FOSSM)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开源的精神确实古已有之甚至伴随人类自始至今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开源的精神,就是知识成果的透明公开与共享以及知识生产的协作。
因此,无论从学术传统还是商业创新上讲,开源既是人类文明的常态,也是人的天性和社会性的自然展现。学术传统强调公开分享学术成果,软件源代码作为信息时代学术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公开交流是其基本社会心态。商业创新方面,开源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手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开源能够通过吸引志同道合的开发者和用户,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
学术研究的基本形态就是通过公开发表实现同行评议与知识积累。无论是自然语言撰写的论文,还是信息时代的软件代码,公开传播是学术成果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正如学术界的共识——“不公开发表就等于死亡”,源代码的开放同样是学术传统在数字时代的延伸。专利制度亦遵循类似逻辑:公开技术细节以换取有限期的专有权,本质上仍以知识流通为基础。
从甲骨文到数字代码,知识载体的演进始终服务于文明的延续。孔子学说因弟子记录而流传,亚里士多德思想因手稿保存而影响后世。软件作为新时代的知识载体,其开源本质与文字、印刷术一脉相承 —— 只有通过开放与传播,技术才能融入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并产生持续影响力。
开源的本质与人类文明的存续逻辑深度契合。从历史视角看,文明的价值在于其可被记录、传播与迭代。孔子的言论若未被弟子记录成《论语》,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若未以文字留存,其影响力将局限于个体经验,无法构成文明的基石。这一规律在信息时代同样适用:软件源代码作为“数字时代的学术论文”,其公开性是技术进步的前提。
学术界以“发表即存在”为共识。论文、专利的公开本质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平衡设计——通过有限期保护(如专利 20 年有效期)换取技术公开,推动社会整体创新。软件源代码的开源逻辑与此一致:公开是获得同行评审、建立技术公信力的必要条件。
要表达、要表演、要得到关注和反馈是人的天性。从博客到短视频的流行,本质是“表达-互动-价值实现”的闭环。开源社区通过代码共享与协作开发,将这一人性需求转化为技术迭代的动力,形成“开发者-用户-改进者”的共生生态。
在这个意义上,开源是文明存续的根基,既是文明现象又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自然表现。
闭源仅是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而开源才是技术演进的历史常态。早期程序员自发共享代码的实践,与工业革命前工匠间的技艺传授高度相似。新兴的软件公司将代码闭源的行为,实质是工业时代产权思维在数字领域的投影。但随着互联网重构协作模式,开源正在回归其作为知识传播本质的应有地位。
开源不仅是学术理想,更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再创新。传统闭源模式依赖对代码的垄断实现盈利,但互联网的不确定性催生了新的竞争逻辑。
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牛买单是平台经济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开源通过开放代码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吸引开发者生态共建,最终通过增值服务(如技术支持、定制开发)盈利。
安卓通过开源击败闭源的塞班系统,Hadoop 等开源项目成为云计算基础设施,证明生态价值远胜代码独占。开源通过降低用户试错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核心策略。
开源企业通过“核心代码开放+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红帽(RedHat)的订阅服务、MongoDB 的云数据库托管等案例表明,开源可构建更稳固的用户粘性。正如互联网领域的“平台经济”逻辑,开源软件通过扩大用户基数创造衍生价值,其商业潜力远超传统闭源软件的授权收费模式。
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着成功的开源软件,这些开源软件又一个充满童趣的爱好就是喜欢用各种动物做它们的图标。而人们之所以会感受不到他们,恰恰是因为他们太成功了。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一个技术成功的标志就是不被感知。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比如眼镜,一款好的眼镜一定是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感受不到才是技术便利,因为当你冬天从屋外到屋中,眼镜上爬满雾气,当你感受到眼镜存在的时候也一定是你抱怨的时候。
技术的成功本质在于其与人类生活的无感融合,这种无形化特质体现在三个维度:功能性、体验性与价值性。
功能性隐形指技术作为底层支撑的自然渗透。以晶体管为例,其核心价值并非作为独立元件被感知,而是通过收音机的微型化与低成本化重构了信息获取方式。用户无需理解半导体原理,却能享受便携式音乐与资讯,此时技术已转化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种转化遵循“技术黑箱化”规律——当技术足够成熟时,其实现细节将隐入产品形态之后,正如电力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
体验性消隐体现在人机界面的情感化设计中。当前 AI 创作工具的发展趋势显示,优秀的技术应用应如水墨画笔般自然延伸人类创意,而非强制改变创作范式。当艺术家使用风格迁移算法时,关注点在于画面意境而非神经网络层级,这种“工具透明性”使技术成为创作者直觉的延伸,而非需要刻意应对的异质存在。
价值性内化要求技术成果与文明进程同频共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新会逐步沉淀为社会认知基模,如同轮子从发明演变为文明符号。智能终端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一点:从需要专门操作的计算机到融入生物钟的智能手机,技术正在完成从“使用对象”到“生存环境”的质变。这种内化过程需平衡商业驱动与人文关怀,既要通过市场化实现技术迭代,又要防止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
技术发展的终极形态应是“社会性消失”,即其存在如同空气般不可或缺却难以察觉。这要求创新者超越对技术参数的沉迷,转而关注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被自然接纳的生活语法。当技术既能推动物质进步,又能维系人类在创造、情感与价值判断中的主体性时,方称得上真正的文明级突破。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