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AI设计的病毒问世|一周科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7:19 1

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迅猛发展不断颠覆着科学研究的范式。在生命科学领域,AI模型已经可以生成DNA序列、蛋白质和一些生命多聚物。但是,AI生成更为复杂的完整基因组仍充满挑战。近日,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Brian L.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迅猛发展不断颠覆着科学研究的范式。在生命科学领域,AI模型已经可以生成DNA序列、蛋白质和一些生命多聚物。但是,AI生成更为复杂的完整基因组仍充满挑战。近日,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Brian L. Hie团队开发出一个基因组语言模型Evo,并用超200万个噬菌体(能特异性裂解细菌的病毒)基因组对其进行了训练。随后,该团队以含有11个基因,5386个核苷酸的噬菌体ΦX174为设计模板,通过Evo生成具有真实遗传结构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些AI生成的基因组共产生了16种能稳定进化,并且在生长竞争和裂解细菌方面比ΦX174更具适应性的全新噬菌体!这些新病毒联合起来可以感染并杀死三种原来ΦX174不能清除的大肠杆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AI设计的病毒,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当然也会引发人们对生物安全的担忧......

►文章链接:

基因突变会引起遗传性耳聋,其中POU4转录因子3基因(POU4F3)的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性耳聋15(dominant non-syndromic deafness 15,DFNA15),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基因编辑技术有望精确修复突变的核苷酸,从而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法。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Renjie Chai团队通过Pou4f3WT/Q113*突变建立了小鼠DFNA15研究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将不同的腺嘌呤脱氨酶融合到Cas9上来开发和筛选针对Pou4f3Q113*等位基因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s,ABEs)。其中,SchABE8e在体外对sgRNA3进行了高度精确和高效的编辑。团队成员通过腺相关病毒递送SchABE8e-sgRNA3对新生Pou4f3WT/Q113*小鼠进行听力恢复治疗。结果显示,动物的听力几乎完全恢复,治疗效果持续了至少四个月,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该研究为治疗DFNA15提供了新策略。

►文章链接:

疫苗接种主要通过诱导体液免疫,也就是产生抗体,来提供对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保护。疫苗接种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程功团队研究发现,膳食补充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能显著加速小鼠在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产生中和抗体,并保护小鼠免受致命剂量的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通过招募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发现,口服补充ARA可提高体内中和抗体的表达,使其在初次免疫后一周内达到足以预防RABV的水平。从机制上讲,ARA在淋巴结富集,代谢转化成免疫调节分子。其中的前列腺素I2(PGI2)通过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轴上调免疫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激活B细胞中活化诱导的胞苷脱氨酶(AID),促进抗体合成分泌。据了解,动物内脏、肉蛋和海鲜中的花生四烯酸含量比较丰富。

►文章链接:

皮肤是一种柔软且富有弹性的组织。在组织损伤时,皮肤机械感应会促进免疫防御并恢复稳态。近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系Stuart A. Jones团队使用瞬态皮肤拉伸模型研究发现,单次皮肤张力改变会诱导胶原纤维重新定向、基质细胞机械转导、炎症介质的产生和免疫细胞向皮肤的募集。同时,皮肤拉伸会通过打开毛囊增加皮肤渗透性,但不会损伤组织。此外,拉伸诱导的皮肤变化还能导致皮下树突状细胞暴露于皮肤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进而发生活化和迁移。更有趣的是,该团队利用急性皮肤拉伸实现了无针疫苗递送,促进了抗原在淋巴结中的积聚,并产生了比肌肉注射更好的免疫应答效果。该研究通过分析皮肤的物理和免疫学变化为药物输送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文章链接:

水是生命之源。数据统计,全球仍有约44亿人为饮水安全发愁,尤其是获得没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近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Gangfeng Ouyang团队研发出一种能自主漂浮在水表面的光催化薄膜。这种薄膜在低强度自然阳光(13-18 mW/cm2)照射下就能产生一种名为氧中心有机自由基(oxygen-centred organic radicals,OCORs)的活性物质,在40分钟内对10升高度污染的水进行强效灭菌。OCORs的主要特点是寿命很长,可以在弱光照下不断积累,保持消毒效率。此外,这种光催化薄膜的稳定性也超强,能重复使用50次以上,可以说极具性价比。简而言之,这种光催化薄膜以其低能耗和高稳定性在水体消毒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论文于9月15日发表在《自然·水》(Nature Water)杂志。

►文章链接:

组织损伤的本质是细胞的死亡崩解。如果能将细胞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拽”回来,必将促进组织的修复。近日,印度科学与创新研究院Santosh Chauhan团队用诱导细胞死亡的亲溶酶体药物,如L-亮氨酸-L-亮氨酸甲酯(LLOMe),处理死亡早期的细胞后惊奇地发现,细胞竟然恢复了活力。在细胞恢复的初始阶段,研究人员检测到与胚胎发育、再生、干性和炎症相关的基因和信号上调。随后,控制代谢、细胞器生物合成、膜运输、物质运输和细胞骨架重塑的重要途径被激活,最终导致细胞完全更新。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该团队证实,LLOMe可以增强小鼠皮肤伤口和角膜碱烧伤的愈合,促进黑腹果蝇的造血祖细胞/干细胞产生,诱导青蛙的“尾巴”重现,并介导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轴突再生。从机制上讲,NF-κB信号传导对LLOMe诱导的细胞复苏和再生至关重要。

►文章链接:

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症状(如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皮肤溃疡等)、心脏症状、肺脏症状、肾脏症状、血液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陈竹团队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面取得新突破。该团队设计出一种能将CD19 mRNA直接靶向递送到CD8+ T细胞的脂质纳米颗粒HN2301。体外实验显示,HN2301能将CAR T细胞进行重编程,杀伤自体B细胞。由5名红斑狼疮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N2301输注能使患者体内的B细胞明显减少,CAR T细胞激活,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下降,并且没有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详细数据于9月17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文章链接:

平日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头痛的经历。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s,TTHs),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全球疾病负担2021头痛协作团队(GBD 2021 Headache Collaborators)对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头痛患病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进行了最新的数据统计分析。2021年,全世界约有20亿人患有紧张型头痛,12亿人患有偏头痛。虽然紧张型头痛更为常见,但偏头痛给身体带来的伤残程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1990~2021年间,头疼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保持稳定,预计由于人口增长,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下去。从性别、年龄角度分析,30-44岁女性的头疼患病率较高,健康所受影响也较大。相关论文于9月18日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421-5

来源:知识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