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诗经280-1有瞽押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i/o二象性,✤o的鼻音二象性、✜i的鼻音二象性)「」
1.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2.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3.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4.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o+ng
□□□●,□□□●。□□□●,□□□●。□□□●,□□□●。o
□□□◆,□□□◆,□□□◆。ng
□□□◙,□□□◆。o+ng
附注:已经重新断句。
1、本诗押韵较为规则,主体是前后句押韵,也即,AA。
2、本诗开头两句、结尾二句,为远程押韵,属于交叉押韵,也即,ABAB。要看清这个结构,需要将中间部分视为插入语。
3、在编写《周音》时,我没有注意到这种远程押韵,认为庭、止不是韵脚。
现在看来,庭-成押韵ing,止存在i o二象性,古音dui,可以与瞽押韵u。
诗经280-2有瞽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i/o二象性,✤o的鼻音二象性、✜i的鼻音二象性)「」
1.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2.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3.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4.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o+ng
□□□●,□□□●。□□□●,□□□●。□□□●,□□□●。o
□□□◆,□□□◆,□□□◆。ng
□□□◙,□□□◆。o+ng
附注:
1、瞽:=瞎。通假字。瞎从害,害从古,古从甲、口,古音co、cu。古代一般是瞎子担任乐师。
诗经第247篇《灵台》: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其中,矇瞍=蒙叟=瞎子,也是担任乐师。该篇赞美周文王喜好音乐,辅助思考。
在本诗中,诗人以音乐招待贵宾,已经不是辅助思考,只是徒留文王之形,而不得其奥义。
2、县:=悬。古今字、通假字。悬挂。
应田悬鼓=朝着田地的方向悬着鼓。
丰镐东南方是良田,说明来客是东方诸侯。
3、肃:=啸。通假字。啸鸣。
啸雍=在河州上鸣叫的水禽。甲骨文雍的造字本义是鸟在河州,鸣叫为雝。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 哐哐厥声,啸雍和鸣,先祖是听。=音乐响亮,引起河州的水禽和鸣,祖先都在听着呢。
其中,
①喤喤:=哐哐。拟声词。形容声音洪亮。
②是+动词:这个结构一般是动宾倒装,但在这里,祖先是主语,而非动词听的宾语。这是例外。也许是诗人为了凑字数,使用了错误的语法。
4、虡:=据(據)。通假字。根据、底座。这里指的是鼓架。
5、业(業):=扑(擈)。通假字。扑打。这里指的是鼓槌。
6、崇牙树羽:长长的獠牙,长长的羽毛。指代青铜器上的龙凤纹路,龙纹来源于野猪纹,也即,饕餮纹,突出了长长的獠牙,像山一样崇高。凤纹来源于野鸡纹,也即,长长的尾羽,像树一样挺拔。
这里是夸张修辞,突出了龙凤纹的浩大,暗示了青铜器的浩大。暗示并非单纯的奏乐场景,而是国宴场景,抬出了几个青铜大鼎,一边奏乐,一边火锅。。。
吻合下文:待客。
由于这次招待的客人是东南方向的诸侯,可以推测,应为宋国君主。
7、鞉:=鼗。犹如乌龟爬在地上的鼓。不用鼓架。
8、柷:=筑。最初指的是古人盖房子筑墙时用的木版,一般为矩形,中空,放在墙基上,倒入黏土,用木槌夯实,然后取出木版,接着筑下一批。其作用类似于砖坯的制造,但砖坯是用类似的木版在砖窑场预先制作完毕,晾干或烧结后砌墙,类似于现代的预制;而筑墙这种木版是直接用黏土倒入木版中夯筑,类似于现代的现浇。
后来,这种木版用作乐器,应该是灵感来自筑墙时木槌的夯击声,有节拍感。
而高渐离击筑,应该使用的是木槌,只不过他把木槌挖空,里面装了铅。
9、圉:=敔。惊堂木。用于乐器,可能用于段落的衔接。
诗经280-3有瞽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i/o二象性,✤o的鼻音二象性、✜i的鼻音二象性)「」
1.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dui cu dui cu, di do di ding.
2.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do dui do cu, dong do du cu. cing ding dong cu, do ding du cu. ci bi ci do, do cong bi do.
3.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cong cong cui ding, do cong co bing, ding du di ding.
4.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co co di dui, cong cong cui ding.
□□□●,□□□◆。o+ng
□□□●,□□□●。□□□●,□□□●。□□□●,□□□●。o
□□□◆,□□□◆,□□□◆。ng
□□□◙,□□□◆。o+ng
附注:
1、县-悬的甲骨文为枭首,可能当初并无鼻音,读作首do,后来发生了鼻音化,do→dong。
2、瞽从鼓,甲骨文鼓为象形字,不知其声符。今音gu,可推定古音cu,古今音不变。
3、虡从虎,古音cu。
诗经280-4有瞽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i/o二象性,✤o的鼻音二象性、✜i的鼻音二象性)「」
1.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2.设扑设据,崇牙树羽。应田悬鼓,鼗磬筑敔。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3.哐哐厥声,啸雍和鸣,先祖是听。
4.我客戾趾,永观厥成。
□□□●,□□□◆。o+ng
□□□●,□□□●。□□□●,□□□●。□□□●,□□□●。o
□□□◆,□□□◆,□□□◆。ng
□□□◙,□□□◆。o+ng
附注:
1、虡→据(據)。通假字。根据、底座、鼓架。
2、业(業)→扑(擈)。通假字。扑打。这里指的是鼓槌。
3、县→悬。古今字、通假字。
4、柷→筑。通假字。
5、圉→敔。通假字。惊堂木。
6、鞉→鼗。通假字。像乌龟一样爬在地上的鼓。不用鼓架的鼓。
7、肃→啸。通假字。啸鸣。
8、喤喤→哐哐。通假字。击鼓声。拟声词。
9、止→趾。古今字、通假字。停歇、停息。
以上只考虑古今字、通假字,并未考虑古今音变,可视为版本一。
10、止→趾→晤。不同义,纯粹为了押韵。瞽-晤,现代押韵u。
11、奏→鼓、舞。近义。演奏。为了押韵u。
于是,出现版本二,2020417晚上22:55
1.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2.设扑设据,崇牙树羽。应田悬鼓,鼗磬筑敔。既备乃鼓,箫管备举。
4.我客戾晤,永观厥成。
来源:pluiep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