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当时正趴在沙发上看直播,手里还攥着半袋瓜子,眼睛刚挪开屏幕两秒,就听见解说员声调突然拔高。抬头一看,好家伙,对手那球飞得跟箭似的,角度偏得能擦着球台边儿过,我心里都嘀咕:这还能接得住?
国乒赛场突然炸了?樊振东那几秒钟的球,看得人攥着拳头喊好,为啥连坐着的观众都忍不住站起来了?
我当时正趴在沙发上看直播,手里还攥着半袋瓜子,眼睛刚挪开屏幕两秒,就听见解说员声调突然拔高。抬头一看,好家伙,对手那球飞得跟箭似的,角度偏得能擦着球台边儿过,我心里都嘀咕:这还能接得住?
可樊振东一点没慌,你看他站在那儿,腰杆挺得笔直,眼神亮得跟盯着猎物似的,一点不怵。换作咱们普通人,别说回球了,估计球飞过来都得眯着眼躲,他倒好,就等那球快到跟前儿了,突然侧身,跟咱们拧湿毛巾似的,手腕轻轻一转,那球拍就跟长在手上似的,“啪”一下就把球打回去了。
你说这“霸王拧”难在哪?难就难在别人都觉得“完了”的时候,他还能找着反击的缝儿。就像咱们走路遇到死胡同,大多会转身绕路,他偏能在墙根儿下找着个能钻过去的小口子,还走得稳稳当当。那球飞回去的时候带着旋转,对手伸手去挡,手都有点抖,你说这劲儿得有多足?
可这还不算完,对手好不容易把球挡回来,跟刚追上公交车似的,还没喘口气,樊振东已经动了。他脚步挪得比谁都快,跟踩着弹簧似的,一下就蹦到最佳位置,然后胳膊一扬,正手狠狠扣下去。那动作流畅得跟行云流水似的,你都看不清他手腕怎么动的,球就已经砸在对手那边的球台上,弹起来老高。
对手站在那儿,手还举着球拍,眼睛盯着球的方向,半天没反应过来。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的懵,就跟咱们刚准备好回答问题,老师突然换了个题似的,压根没辙。
现场那些观众哪还坐得住啊,前排有个大哥举着的加油牌都晃飞了,后排的人干脆站在椅子上,手拍得通红。掌声跟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我甚至能听见有人喊“樊振东牛”,那声音穿透屏幕,震得我耳朵都有点麻。
后来我刷手机,网上
更热闹。有人说“这球我能循环看十遍”,还有人开玩笑“樊振东是不是偷偷给球拍加了buff”,你别说,还真有那味儿。有个网友晒出自己拍的现场视频,镜头里全是挥舞的国旗,还有人激动得蹦起来,差点撞到前面的人,俩人情不自禁击了个掌,一点不尴尬。
你以为樊振东就靠这一下运气?可别这么想。他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就跟咱们在家包饺子似的,一开始包的不是露馅就是歪扭,练上几十次几百次,才能捏出又圆又好看的褶子。他从几岁就开始摸球拍,手上的茧子估计比咱们的指甲盖都厚,那些看似“随手”的回球,都是练了十几年才攒下的本事。
我还记得去年看他另一场比赛,对手也是个硬茬,比分咬到10平的时候,他额头的汗都滴到球台上了,可眼神还是那么亮。最后那一球,他也是这么不慌不忙,跟这次一样,在别人觉得“要输”的时候,硬生生把球赢了回来。你说这股劲儿,能不让人佩服吗?
有人说“乒乓球不就是个小球吗,至于这么激动?”可你细想,这球里藏的不就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吗?咱们平时工作学习,遇到难事儿的时候,不也盼着自己能像樊振东这样,不管多棘手,都能稳住神,找到破局的办法?
他打球的时候,从不会因为对手强就缩手缩脚,跟咱们遇到难题似的,不躲不绕,直接迎着上。有一次采访,他说“打球就是要拼”,这话听着简单,可真要做到,得有多大的底气?那底气不是凭空来的,是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练球,是练到胳膊酸得抬不起来还接着练,是输了比赛不气馁,转头就去琢磨自己哪里错了。
就像咱们身边那些厉害的人,不是他们比别人聪明,是他们比别人能扛。樊振东就是这样,不管比赛多焦灼,不管对手多难缠,他都跟钉在球台前似的,一步不退。
所以说,观众站起来,不只是因为那球打得帅,更是因为看他打球,能看到一股子劲儿——那是不放弃、不认输的劲儿,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劲儿。你看他站在球台前,小小的个子,却像有大大的能量,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稳稳地接住,然后狠狠反击。
以后樊振东再比赛,我肯定还得搬个小板凳,手里备着瓜子,盯着屏幕等他的好球。毕竟这样的球,看一次就多一次鼓舞,你说对吧?说不定下次他再打出这么精彩的球,咱们隔着屏幕,也能跟着一起站起来喊好呢。
来源:自若旭日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