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至22日,为期三天的首届华人家庭治疗案例研讨大会在深圳举行。这场以“聚焦专业,看见真实的家庭治疗”为主题的专业盛会,汇聚了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通过开放对话、案例研讨与实践工作坊,为现代家庭的心灵困境提供“系统关系修复”的新路径,也为从业者注入温暖而坚定
9月19日至22日,为期三天的首届华人家庭治疗案例研讨大会在深圳举行。这场以“聚焦专业,看见真实的家庭治疗”为主题的专业盛会,汇聚了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通过开放对话、案例研讨与实践工作坊,为现代家庭的心灵困境提供“系统关系修复”的新路径,也为从业者注入温暖而坚定的专业力量。
“当数字化浪潮与文化多样性深刻重塑社会,家庭作为情感的港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会主席孟馥在开幕致辞时表示,传统个体心理咨询常聚焦“个人问题”,而家庭治疗如一束光,照亮关系的盲区——将“有问题的人”还原为“关系中的人”,通过修复家庭互动模式,让每个成员在爱中成长。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赵文滔表示,家庭治疗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关乎文化与关系的艺术。
大会现场,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频频闪耀。家庭治疗专家赵文滔与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张沛超展开一场跨流派对话,从系统观察到内心探索,呈现了不同心理路径在临床深处的美妙交融;而美国家庭治疗专家John K. Miller博士带来的“青少年拒学干预七步法”,以其清晰的逻辑和极强的可操作性,为陷入厌学困局的家庭提供了务实温暖的路标。
此次大会的案例研讨,如同一幅细致入微的“家庭万象图”,覆盖了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的多个生命阶段——小学生、青少年、大学生、亲密伴侣……真实映照出当代家庭正在经历的典型困境:焦虑抑郁、拒学拒动、依恋创伤、婚姻危机,每一个都是无数家庭沉默叩问的议题。
刘丹、赵文滔、孟馥、李松蔚等四位顶尖报告人,以临床大师般的洞察与冷静,带领全场走入18个真实家庭的故事内核。多位专家同步解读、层层剖析,将案例现场转化为一座高精尖的“关系手术室”,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次次精密而温暖的专业干预,如同一场场直击根源的家庭关系“修复手术”。
正如大会中一再被重复的那句话:“听懂家庭的语言,需要专业的工具。”这些案例与研讨,正是工具与心法的真实示范,不只是“看病”,更是“见人”“见关系”;不只是“干预”,更是“修复”。
除了精彩的主论坛案例研讨,大会还特别设置了“运用人际神经生物学(IPNB)协助高冲突伴侣”“家谱图互动”“神奇魔法的动物卡”3场沉浸式体验工作坊,带领参与者走进家庭治疗的“微观现场”。
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家庭治疗近年来在国内方兴未艾。从家庭治疗师培训数据来看,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地区是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治疗师,需具备心理学、医学或社会工作背景,经历3至5年的系统训练与临床实践。“现在,很多精神科医生也加入家庭治疗学习中。”大会主办方、湖南若水益家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焦杨表示,传统诊疗依赖药物,往往“治标未治本”,而家庭治疗能从关系循环中找出细微出路,实现根本性调节。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人面临的“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恰恰是家庭咨询的入口。深圳家庭付费意愿明确、市场活跃,正成为行业推广的优质土壤。目前,深圳市康宁医院,以及深圳市海之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颜浓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等医疗机构和企业均有提供家庭治疗服务。家庭治疗也在与儿童保健、妇幼健康、围产服务等接轨,回应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关系挑战。
据介绍,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单位的团体工作模式,通常以1.5小时为单位,在深圳的价格在500至2000元之间。
与个体咨询不同,家庭咨询师需面对多重复杂关系,评估也更系统:同样是“不上学”,每个家庭背后的成因不同,需1-4次评估才能确定工作方案。简单问题可在6-8次干预中见效,而涉及原生家庭、代际传递等深层议题,则需更久。
“面对家庭日益多元的深层需求,我们不仅要回应,更要前瞻,搭建真正‘专业、包容且文化适配’的心理服务网络。”在大会闭幕论坛的共识声中,专家们一致展望:未来的家庭治疗师,将不仅是家庭的专家,更是关系的专家。
首届华人家庭治疗案例研讨大会至此缓缓落下帷幕,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无声处生根。当越来越多人开始以“关系的视角”理解冲突、倾听彼此,每一个家庭,都有希望在裂缝中照进光芒,在理解与接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答案。
来源:读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