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68年9月的一个夜晚,大元皇帝妥懽帖睦尔做了一个震惊后世的决定,全身而退。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1368年9月的一个夜晚,大元皇帝妥懽帖睦尔做了一个震惊后世的决定,全身而退。
这不是普通的败逃,而是一次有组织的战略转移。
从此,一个延续34年的北方政权悄然诞生, 蒙古人的故事,远未结束。
——《壹》——
1368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半, 大都皇宫内一片忙乱,妥懽帖睦尔召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匆忙商议撤退事宜。
宦者赵伯颜不花跪地痛哭:"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
皇帝不为所动, 他心里清楚,明军已兵临城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保存实力,当夜,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从健德门出发。
妥懽帖睦尔带走了左丞相失列门、平章政事哈刺章、翰林学士李百家奴等核心官员。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回到祖先起家的蒙古高原,八月初二,明军攻入大都, 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拒绝投降,与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人殉国,但大元皇帝已经安全脱身。
妥懽帖睦尔并非孤军作战,在撤退前,他已经完成了一个重要布局。
山西甘肃有扩廓帖木儿,这位蒙古名将手握重兵,是明军的心腹大患,辽东有纳哈出, 这里距离高丽很近,可以获得外援支持。
云南有把匝剌瓦尔密,地理位置偏远,明军鞭长莫及。
四路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妥懽帖睦尔的算盘很精明,他要用分散的力量拖垮明朝,北元仍然控制着岭北行省全部、甘肃行省北部、辽阳行省大部。
这些地区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全境。
内蒙古大部、东北三省北部、新疆东部,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
1368年十月,妥懽帖睦尔封扩廓帖木儿为齐王, 他下达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命令:夺回大都,扩廓帖木儿在韩店大胜明军。
消息传来,妥懽帖睦尔大喜过望,他以为反攻的时机到了。
明将徐达突袭太原, 扩廓帖木儿慌忙回师救援,却中了明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大营被袭,四万精兵损失殆尽,扩廓帖木儿仅带十八骑逃入甘肃。
这一战,北元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山西彻底落入明军之手。
1369年春夏,明军乘势北进,直逼上都,妥懽帖睦尔再次选择撤退, 宗王庆孙、同平章事鼎住被明军追及擒杀,一万将士被俘。
上都陷落了。,1370年四月,明元沈儿峪之战爆发,妥懽帖睦尔病死在应昌。
——《贰》——
1370年五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仓皇即位,史称元昭宗,他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但元昭宗没有放弃,他以哈拉和林为根据地,重新整合蒙古各部力量。
令人意外的是,北元此时仍然很强大。
元昭宗控制的区域包括岭北行省全部、辽阳行省北部、甘肃行省大部,东至高丽,西接察合台汗国,南面还有云南的梁王政权。
这是元廷北徙后的最鼎盛时期。
1372年,明成祖朱棣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北征, 十五万明军分三路深入漠北,目标很明确,彻底消灭北元,蒙古骑兵在土拉河迎头痛击。
明军数万人战死,被迫全线撤退。
这场胜利让元昭宗看到了希望, 他立即下令反攻,北元军队南下逼近明边,东南打到永平、瑞州, 正南攻到武州、朔州、蔚州、弘州、怀柔。
西南进攻庆阳、会宁、河州、保安,北元重新占据了兴和、亦集乃等战略要地。
明朝北疆一时风声鹤唳,表面上的强盛掩盖不了内部的问题,元昭宗虽然名义上是大汗,但各部实际上各自为政。
扩廓帖木儿在甘肃称王称霸,纳哈出在辽东独立成军。
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更是山高皇帝远,各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蒙古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瓦剌部在西部崛起,与传统的蒙古本部形成竞争关系。
1378年,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去世。
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史称元天元帝, 这位新皇帝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1387年,明军进入东北地区,目标是木华黎国王后人纳哈出的二十余万大军。
纳哈出是蒙古的一员悍将,他在辽东经营多年,实力不容小觑。
但面对明军的攻势,他最终选择了投降,二十余万蒙古军队投靠明朝, 这对北元来说是致命打击。东部战线彻底崩溃。
脱古思帖木儿被迫亲自东征,这个决定,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错误。
——《叁》——
1388年,明将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 这是明朝对北元发动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蓝玉选择了一条极其冒险的路线。
他率军横跨戈壁,直奔捕鱼儿海。
这里是今天蒙古国的贝尔湖,距离明朝边境超过一千公里,没有人想到明军会深入到这里, 脱古思帖木儿的大营毫无防备,夜袭开始了。
十五万明军从四面八方涌入蒙古大营,喊杀声震天动地。
八万蒙古军民被俘, 包括皇帝的幼子地保奴在内的大批王公贵族成了明军的俘虏,脱古思帖木儿和长子天保奴仅带数十骑突围而出,一代天骄,落荒而逃。
逃亡途中,更大的危机等待着脱古思帖木儿。
在土拉河畔,他们遭遇了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的军队, 也速迭儿是蒙古皇族的另一支,对脱古思帖木儿的皇位早有觊觎之心。
也速迭儿下令杀死脱古思帖木儿父子。
一个更震撼的决定随之而来, 也速迭儿废除了"大元"国号,自立为蒙古可汗, 他不再使用汉文年号和庙号,彻底回归游牧传统。
存续了二十年的北元政权,就此宣告终结。
也速迭儿的统治并不稳固,杀死皇帝虽然让他获得了权力,但也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各蒙古部落开始各自为政,有些支持也速迭儿,有些拒绝承认他的统治。
统一的蒙古汗国不复存在。
1402年,又一场血腥政变爆发, 鬼力赤杀死了坤帖木儿汗,自立为蒙古大汗,但此时的"蒙古大汗"已经名存实亡, 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各部落首领手中。
明朝史书开始用"鞑靼"称呼东蒙古,用"瓦剌"称呼西蒙古。
统一的蒙古帝国彻底分裂了。
——《肆》——
草原上的新秩序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形成了全新的政治格局,东部是鞑靼, 他们自称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正统,控制着蒙古本部地区,但实际上各部之间争斗不休,缺乏统一的领导。
西部是瓦剌,这个部落联盟实力强劲,很快成为草原上的新霸主。
他们不承认鞑靼的正统地位,要建立自己的帝国,南部是兀良哈三卫, 这些部落接受了明朝的羁縻统治,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三股力量相互制衡,相互争斗,草原上再次陷入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1449年,瓦剌部也先率军入侵明朝,这次远征的结果震撼了整个东亚,在土木堡,也先全歼明军主力,明英宗朱祁镇被活捉。
也先一时间威名远播,各蒙古部落纷纷归附。
但也先没能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统一,明朝很快立新皇帝,拒绝向瓦剌屈服, 也先最终只能释放明英宗,换取明朝的贡赐,这次胜利更像是回光返照。
蒙古人证明了自己仍有一战之力,但无法重现祖先的辉煌。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5世纪末, 满都海哈屯扶持年幼的达延汗登基,开始了蒙古历史上著名的"达延汗中兴",1510年,达延汗统一了蒙古本部。
他重新确立了成吉思汗后裔的统治地位,将各部重新整合。
但达延汗的统一有个致命缺陷, 他采用分封制,将帝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亲戚,这种制度短期内维持了稳定,长期却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16世纪中期,蒙古再次陷入分裂。
左翼蒙古南迁避祸,右翼蒙古各自为政, 统一局面再次破裂,1571年,阿勒坦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这标志着蒙明两百年敌对状态的结束。
蒙古人开始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但统一的蒙古汗国已经一去不复返, 各部落在明朝的册封下各自发展,逐渐失去了重新统一的可能,1635年,最后一位蒙古大汗林丹汗的儿子额哲投降皇太极。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历经430年,正式宣告灭亡。
从1368年的北元建立,到1635年的最终覆灭, 蒙古人在草原上又坚持了267年,他们证明了一个游牧民族的韧性和生命力。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