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庆前股市下跌规律的新变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6:28 1

摘要:回顾过去十年国庆前后 A 股市场的表现,市场曾呈现出一定的 "节前调整、节后反弹" 特征。2015 年至 2022 年间,上证指数在国庆节前 5 个交易日平均下跌 1.36%,而节后 5 个交易日平均涨幅可达 2.00%,这种阶段性表现在多数年份中有所体现。2

回顾过去十年国庆前后 A 股市场的表现,市场曾呈现出一定的 "节前调整、节后反弹" 特征。2015 年至 2022 年间,上证指数在国庆节前 5 个交易日平均下跌 1.36%,而节后 5 个交易日平均涨幅可达 2.00%,这种阶段性表现在多数年份中有所体现。2015 年至 2022 年的八年间,有七年都呈现出 "先下后上" 的走势,其中 2020 年表现较为典型,节前市场交易清淡,节后随着资金回流和政策预期提振,市场迎来反弹。

不过,2023 年市场走势出现转变。当年 9 月市场普遍回调,消费电子和华为产业链逆势活跃,但节后首个交易日 A 股继续下跌震荡,形成了 "持续下跌" 态势。上证指数从 9 月 22 日的 3132.43 点跌至 9 月 28 日的 3110.48 点,节后进一步下探至 10 月 13 日的 3088.10 点,打破了过去的节后表现惯例。

2024 年则呈现 "剧烈波动" 特征。当年 9 月 24 日,多项金融支持政策发布,推动 A 股出现反弹,截至 9 月 30 日,节前 5 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 16.5%,这种政策驱动的行情改变了传统的节前谨慎模式。

节日效应对 A 股市场的影响并非仅限于国庆。春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对股市的影响较为明显。近十年数据显示,春节前 5 个交易日,主要指数上涨概率超 70%,其中创业板指上涨概率达 80%,平均涨幅 2.39%,形成了 "红包行情"。

建党节前后,市场往往对政策红利有所期待,历史数据显示市场表现相对积极。2020 年 7 月 1 日建党 99 周年之际,沪指成功站上 3000 点,白酒概念集体大涨,板块整体涨幅超 6% 领涨两市,房地产板块逾 10 股涨停。这种政策预期支撑的市场特征,与国庆前后的资金面驱动形成对比。

建军节前后,A 股市场上的军工板块往往能够走出 "独立超额行情"。2015 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前,中证军工指数最大涨幅达 47%;2019 年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前,该指数最大涨幅也达到 16%。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兵后军工板块往往出现回调,事件性催化兑现后,部分短期资金会选择获利了结。

传统上,国庆前后 A 股市场的走势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风险规避是首要因素,长假期间海外市场仍在交易,"黑天鹅" 事件可能突发,投资者倾向于节前减仓避险。2018 年就是典型案例,当时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市场选择持币过节,导致节后继续下行。

资金面季节性收紧也是重要原因。2016 年 - 2019 年连续四年,银行间利率都在 10 月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行。这种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使得节前市场资金面承压,而节后资金回流则推动市场上行。

政策预期同样影响市场节奏。四季度是基建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期,对早周期板块形成提振。2017 年央行于 9 月 30 日宣布降准,节后大盘从 3300 点一路走高,最高触及 3450 点,展现了政策对市场的直接影响。

然而,2023 年以来,这些传统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持续收紧、地缘政治风险的常态化,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的阵痛,都在重塑市场的运行逻辑。2023 年北向资金净流入 437.04 亿元,较历史均值明显减少,显示外资对 A 股的配置策略正在调整。同时,南向资金 2023 年净流入港股高达 2895.16 亿元,资金 "南下" 趋势明显,这也改变了传统的节前资金流动模式。

当前市场正处于持续震荡态势,自 2025 年 7 月上证指数反弹至阶段高点以来,指数已出现明显调整。市场的接连下跌,叠加国庆长假的即将到来,让不少投资者担心会进一步加剧资金流出,使得弱势行情雪上加霜。此次行情是否会跌破前期低点再创新低,成为市场争论焦点。

机构观点呈现明显分歧。海通证券荀玉根团队指出,经历调整后,A 股估值已接近前期低点,创新低概率很小。他们认为市场已经处于底部区域,长期投资价值显现。

与此不同,中信证券认为稳妥的右侧入场时机预计还在 10 月份,兴证策略也判断 10 月下旬 "新半军" 或开启新一轮上行。这种分歧反映了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传统的节日效应规律正在被新的市场变量所干扰。

近期市场成交低迷,人气持续降温,9 月 19 日两市成交额仅 6654 亿元,创出年内历史新低。"跌麻了" 成为多数投资者的心声,市场情绪指标处于历史低位。天风证券策略分析师认为,当前市场下跌主要与外部地缘政治环境有关,由于地缘政治压力及外围流动性收紧预期导致风险偏好下行,这与历史上单纯由资金面驱动的节前调整有本质区别。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国庆前后的传统规律与新变化,投资者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形势。首先,不宜简单套用 "节前跌、节后涨" 的历史规律,而应关注当前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实际情况。2023 年和 2024 年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传统规律可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失效。

其次,考虑到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可以采取分批建仓的策略,避免一次性投入。对于普通投资者,坚持定投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一个合理的定投组合,配合适当的止盈技巧,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穿越牛熊周期。

第三,行业配置方面,历史数据显示节后消费板块表现相对较好,涨幅中位数约为 2.2%,其次是成长和周期板块。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市场环境可能更青睐具有政策支持的板块和业绩确定性高的行业。

最后,投资者应密切关注长假期间的海外市场动态和国内政策变化。2025 年国庆期间,美国和欧元区将公布 9 月制造业 PMI,美国将公布 ADP 就业、服务业 PMI、失业率、非农数据,中国将公布 9 月财新 PMI 等重要经济指标,这些数据对于节后 A 股走势将产生直接影响。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和耐心,既要认识到历史规律的参考价值,也要警惕市场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分散投资、长期布局,并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投资计划,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投资机会。

来源:极光疏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