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璀璨烟花在雪域高原绽放时,谁能想到这场耗资不菲的视觉盛宴,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网抨击的营销灾难?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袂打造的《升龙》艺术项目,本应是品牌升级的华丽转身,却意外揭开了"自我感动"式营销的遮羞布。
当璀璨烟花在雪域高原绽放时,谁能想到这场耗资不菲的视觉盛宴,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网抨击的营销灾难?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袂打造的《升龙》艺术项目,本应是品牌升级的华丽转身,却意外揭开了"自我感动"式营销的遮羞布。
烟花易冷:一场精心设计的价值错位
在海拔数千米的生态敏感区点燃烟花,这个决策本身就充满戏剧性矛盾。作为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常年以"敬畏自然"为品牌主张,却选择用最人工化的方式"致敬自然"。工作人员事后的解释——"让更多人了解高山与在地文化",更像是对商业动机的诗意包装。
环保材料的辩解更暴露认知偏差:可降解不等于无害,事后清理不等于过程正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恰如网友辛辣点评:"像在图书馆放鞭炮然后说会用吸尘器打扫"。
精英幻觉:营销人最危险的认知陷阱
始祖鸟事件折射出品牌营销的深层病症:沉迷于自我构建的价值叙事。策划团队显然预设了观众反应——人们会为"雪山+烟花"的奇观美学倾倒,会被"自然与艺术对话"的宏大命题感动。但他们忽略了真正户外爱好者的敏感神经:烟花声会不会惊扰野生动物?火药残留会否污染雪水?
这种错位令人想起五仁月饼的营销闹剧,本质都是品牌在虚构的消费者画像里自说自话。当企业把"仰视"误读为认同,把"争议"等同于关注时,翻车就成了必然。
新消费语境下的传播伦理重构
事件发酵后,两份致歉声明来得迅速却难掩苍白。公众质疑的从来不是道歉态度,而是决策前的价值权衡——为何生态评估让位于艺术表达?谁给了企业在自然保护区的表演特权?
当代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重新定义话语权:他们关心烟花造型的艺术性,更关心藏羚羊是否因此受惊;他们理解品牌需要声量,但拒绝以生态代价换取营销亮点。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建立新的责任坐标系:商业价值必须与环境伦理、公众情感形成等边三角形。
雪山不需要烟花的装饰,自然拒绝人类的独白。最好的品牌叙事应当如溪流浸润山谷,不是烟花划过夜空的短暂闪耀。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问"谁为这场狂欢买单",或许企业该学会用耳朵代替喇叭,用行动代替表演。毕竟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观众愿意为企业的自我感动买单。
来源:星火网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