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以罕见强硬姿态回应"赞比亚居民向两家中国企业索赔800亿美元"事件。这一数字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但事件的真相却远超表面的喧嚣——从尾矿坝溃坝后的紧急抢险,到赞比亚政府的公开力挺,再到索赔金额的戏剧性演变,这场风波折射
9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以罕见强硬姿态回应"赞比亚居民向两家中国企业索赔800亿美元"事件。这一数字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但事件的真相却远超表面的喧嚣——从尾矿坝溃坝后的紧急抢险,到赞比亚政府的公开力挺,再到索赔金额的戏剧性演变,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复杂图景,更暴露出全球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之争。
2025年2月18日,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冶炼公司尾矿坝因防渗膜被盗割和极端暴雨发生溃坝,部分尾矿泄漏进入卡富埃河支流。事故发生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迅速启动应急响应:48小时内完成溃口封堵,5000万美元专项基金用于污染治理、社区体检和民生补偿,穆隆古希小学的新教室和深水井成为中企责任的实物见证。
然而,这起原本可控的环境事件却在舆论场中发生"数字裂变"。当地律师团队最初按清淤、医疗、生态损失估算的4.2亿美元索赔,经欧洲某电台"技术加工"后变成800亿,最终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异化为"中国企业造成赞比亚两倍GDP损失"的惊悚叙事。这种"数字通胀"背后,既有传播链条中的信息失真,更暗藏着对中国企业的系统性抹黑。
面对舆论漩涡,赞比亚政府的表态成为关键破局点:
- 8月7日新闻发布会:环境部长穆伦加手持检测报告宣布,水体pH值和重金属浓度已恢复正常,供水公司2月24日全面复产,未发现污染致死病例。
- 9月10日现场调研:副总统亲自视察矿区,盛赞中企"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 财政部长推特驳斥:针对800亿索赔直言"这是要让我卖了国家吗",强调赞比亚2024年GDP仅250亿美元。
这种"官方三连锤"彻底击碎了索赔的合理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环保组织"绿色赞比西"与中企联合监测9个月的数据显示,氰化物浓度从0.9ppm降至0.02ppm,优于欧盟标准。这些来自第三方的权威数据,构成了最有力的反驳。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仅是舆论战,更是中国企业海外责任体系的进化窗口:
1. 应急响应机制升级:从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被动应对,到此次48小时完成封堵,中国企业的危机处理效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 社区共建模式创新:除直接赔偿外,中企在矿区周边新建学校、医院、饮用水工程,将环境修复与民生改善深度绑定,这种"发展红利共享"模式正在改写中非合作叙事。
3. 技术标准输出:针对尾矿坝安全痛点,中企将防渗膜升级为钢板内衬,引入24小时无人机巡逻,这套"中国方案"已被赞比亚矿业部纳入行业标准修订草案。
这些实践标志着中国企业正从"资源获取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型。正如中国有色矿业在公告中强调的:"我们不仅要修复环境,更要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方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呈现出典型的"双重标准":
- 选择性失明:对中企的快速响应和社区投入视而不见,却反复炒作800亿天价索赔,将个别律师的诉讼请求包装成"民意"。
- 数据暴力:刻意混淆"索赔金额"与"实际损失",将局部污染事件夸大为"国家灾难",这种"数字恐怖主义"实质是对中国海外投资的污名化。
- 政治操弄:将环境问题与"一带一路"倡议挂钩,试图制造"中国投资破坏非洲生态"的刻板印象,却避而不谈西方矿业公司在非洲更高的环境违规率。
面对这种舆论围剿,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展现出新的传播策略:不仅陈述事实,更主动设置议题——林剑多次强调"支持中国企业依法维权",并呼吁国际社会"尊重赞比亚政府的官方结论" 。这种将争议拉回法治框架的做法,有效拆解了政治化炒作的逻辑链条。
赞比亚事件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了三重启示:
1. 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项目初期引入当地社区、环保组织参与环评,通过"利益相关方圆桌会议"预防争议。
2. 完善传播叙事体系:改变"只做不说"的传统,运用短视频、数据可视化等新媒体手段讲好责任故事,此次中企发布的4K修复纪录片已在YouTube获得百万播放量。
3. 推动标准共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发起"绿色矿山联盟",联合非洲国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标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 。
这场风波终将平息,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突破2万亿美元,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西方话语霸权下构建可信的责任叙事,这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关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重构。正如外交部回应中传递的清晰信号:中国企业既不会逃避责任,也绝不容忍无端抹黑——这种"负责任的坚定",正是大国崛起的应有姿态。
来源:执着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