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招牌禁色令:是管理的无知,还是权力的傲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23:32 1

摘要:本以为五年前我和朋友在呼和浩特街头遇见的,浅黄字配屎黄底的统一招牌是什么小众的事情,没想到去年12月在我的家乡河北沧州出现了“丧葬一条街”,而今天,河北三河“禁色令”更是把这一“大聪明”的街头艺术推向了极致。

*全文4144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事实证明,人在极致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出声。当你第一次遇见离谱的事情,或许你会愤怒吐槽,但是当你多次听闻此类事件时,只是无语到想笑。

本以为五年前我和朋友在呼和浩特街头遇见的,浅黄字配屎黄底的统一招牌是什么小众的事情,没想到去年12月在我的家乡河北沧州出现了“丧葬一条街”,而今天,河北三河“禁色令”更是把这一“大聪明”的街头艺术推向了极致。

(河北省三河市街头)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要求街面商户门头改色事件,引发广泛关注。3月27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出疑问,“三河为什么好多门店都改颜色了,谁来给讲解一下?”4月6日,在该网友评论区,另一网友也晒出了一张“黑灰色”底的蜜雪冰城门头牌匾,自此引起舆论浪潮。

事实上,据一商户反映,早在2024年10月前后,燕郊区域多家农贸市场便陆续收到城管口头通知,要求大家把红色的广告牌匾更换掉,起初大家不听,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大家不敢不听”。于是,此后在三河街头便出现了“绿”雪冰城、“绿”十字等离谱的牌匾和标识,甚至由正红、深蓝、金黄组成的警徽,也改成了浅金色。

然而此时的口头通知并无法律和政策依据,直到去年12月,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才发布了《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中列出了广告牌匾设计的负面清单,要求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材质选择应中高端等。一商户反映,“我们花了好几千块钱,谁给啥呀”

而至于为什么去红去蓝,在商户爆料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一名戴眼镜、身着西装的男子说:“不允许有红底的牌匾,红比较火热,人到里面有一种烦躁的感觉,咱们去了那种燥热的年代了;蓝色又太俗,所以咱们去红去蓝。”据了解,讲话的男子系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如果红色令人烦躁,那么请问这位负责人,在升旗仪式上仰望五星红旗的时候作何感受?如果蓝色俗气,那么请问守护一方平安的警察,又身着何色?

我们不否认有色彩心理学,但具体到个人,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和喜恶不同,街面上零星散落的门牌颜色也并不会引发广泛的统一感受。同时,也正因为有色彩心理学,所以各商户才能更好地利用颜色,传达自己的商品特征和品牌理念,才让整个市场色彩缤纷,烟火气十足。管理者单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不同颜色“贴标签”,却完全不顾商家对自己品牌的视觉传达,也足以证明根本没把商家放在心上。

此外,从法律角度,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由三河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布,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但仅以部门名义发布,不符合规范性文件中需经法定程序制发,由于不具备规范性文件的性质,其法律效力较弱。在法律实践中,如果商户违反《导则》中关于门牌颜色等规定,不能直接依据《导则》对商户进行处罚等强制行为。

同时,在使用时存在差异对待和区别对待,可能违反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和公平原则。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已经具备了市场竞争力,允许它们使用红蓝底色或字样,而普通商户却被禁止,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普通商户的经营。

以上对于管理者的指责也不过是皮毛,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的根本,我认为还是权力的过度膨胀,管理智慧不足、理念落后,以及真正有力的监管体系缺乏。

在我国不少地区,政府依然保持着“官老爷”的姿态,即我让你老百姓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你想问我执法依据?别问,问就是领导要求,问就是保密。你别想知道具体是哪个领导,也别想知道为什么管理规范也能保密,总之“官老爷”不想说的,都叫“保密”。没办法,人家就是有制造信息差的权力。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除了黑白配之外,其他颜色通常没有过多的寓意或场景联想。而在此次三河禁色令中却将红蓝黑,几乎毫无正当理由地列为禁色,也难怪网友猜测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利益输送或领导个人的玄学忌讳了。因为除此之外,凡是一个正常人,按照正常的逻辑思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红蓝黑究竟何罪之有?

再离谱的事,你再不乐意,我说了你也得去做,这就是服从性测试,也是权力的充分彰显。合理的要求你去做,那可能是因为事情本身合理,而不合理的要求你也去做了,那只能是因为我手中的权力。

一句“口头通知”,好端端的招牌被迫“改头换面”;引发舆论哗然后,又轻飘飘抛出一句“你不嫌麻烦,不怕费钱,就改回去”,不仅坐实了执法毫无依据,更是把管理者的傲慢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商户因招牌反复整改陷入“无牌经营”,消费者抱怨“黑灯瞎火找不着店”,店家因来回折腾门牌而损失几千上万,他们也毫不在乎,不准备赔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原来管理者的过失毫无代价可言。

没有任何的官方文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单凭领导的几句口头“指示”,就能成为下级坚决执行的“圣旨”。那么敢问当地,究竟是法治还是人治?

一个人的一句话,就能制造一场如此劳民伤财的闹剧。权力之手,未免伸得太远。

这种事情的发生,如果不是坏,那应该就是蠢了。

在三河市场监管负责人刘某的发言中可知,三河市正在进行城市环境改造和城市形象建设,“打造的是学院风和国际化”。这本是好事,但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是为了城市形象建设,那么必然有相应的项目资金支持,为什么不是公费为商户更换招牌而是让商户自费?此外,红蓝黑三色与“学院风”“国际化”的矛盾冲突点在哪里?是否有科学依据?

2025年4月14日,中国广告协会公开表示,店招作为商业广告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是店铺的标识,更是品牌传播的有效载体,城市店招管理应该遵从市场规律。

从广告传播角度而言,色彩是广告设计和信息传播的核心元素之一,色彩的使用是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内容,属于实用美学,不同色彩组合与运用,是广告人基于市场调研、消费者心理分析得出的成果,遵循着科学的传播逻辑。商家将色彩心理、市场规律以及企业特点结合起来,匹配消费者的不同情绪和购买欲望。因此,商家不论规模、名气大小,都希望通过各种有创意、有鲜明特色的店招,招来生意,展示文化,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搭建必不可少的桥梁。城市需要多彩和活力,强制性用红蓝黑,或者强制不许用红蓝黑,明显违反事物规律。

我们的很多政府官员从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体制内,可以说从一个安全的环境无缝衔接进了另一个安全的环境。都是从未在市场洪流中搏击过的“旱鸭子”,却要以手中的权力为指挥棒,指导市场实践者的行为。就像一天校门都没出过的大学老师,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这里并非否定所有管理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而是认为既然诸多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缺乏市场行为实践,那么就应当积极补充市场经济相关理论知识,积极进行现场调研,倾听市场主体的需求和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综合协调各方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能充分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推进市场繁荣。

勤学习,多倾听,才不至于制造一场场换招牌的闹剧。换招牌本身没有错,如果是店家招牌破损或不合规,应及时予以提示并要求整改,这没有问题,但莫名的为某些颜色贴上禁令,不免显得可笑和无知。

这件事最令人无奈的,不是个别管理者的无知,而是这么可笑的“口头通知”居然真的可以实施。

从近期已被免职的三河市委书记付顺义,到市长、副市长等班子成员,到城管局、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到基层工作人员,甚至当地商户……竟没有一人通过合法的程序性手段,反对该离谱的口头政策的实施。还是一位商户在网络媒体平台吐槽,才引发关注。

我不禁想问,一个普通商户都能感知到的不合理要求,此前的政府工作人员就没有一个能发现吗?还是心里也觉得不合理,但是领导说的就是“圣旨”不能提反对意见呢?或是压根就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来限制一把手的不合理政策呢?又或者有监管,却形同虚设呢?

除了体制内部的监管,来自外部老百姓的意见反馈渠道是否通畅呢?暂不说政府是否会真正听取老百姓意见,以我一个河北人对河北的了解,你压根就打不通任何一个公开的政务服务热线。

内部人员不敢得罪上层领导,外部百姓投诉反馈渠道闭塞,所有人对领导的指示都只会“好的好的”“是的是的”,那闹出这般全国性大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缺乏监管的权力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风稍稍一吹,它就飘起来了,还飘得肆无忌惮、不受控制。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是方向的引领者,而不应是“一言堂”的制造者。

犹记得年初,“杭州六小龙”在网上引发热议,江苏官媒三问南京,为何发展不出“六小龙”?山东人集体自嘲,山东没有六小龙但有“鱼头酒”,没有Deepseek但有Deepdrink。河北人默不作声,因为河北人知道,我们虽然有着和山东一样拉胯的营商环境,但是经济水平还比山东差呀!

反观浙江,且不说政府官员亲自“三顾茅庐”请回国外的高科技创业团队,不说真金白银的人才引进政策,就说一个“浙里办”APP就在全国政务服务领域一骑绝尘。浙江政务服务的原则是“只跑一趟”,甚至一趟都不用跑,而河北则是打800个电话都找不到办事的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花钱找政府门前的“二道贩子”(收钱帮办事。没有这个“工种”的地区,我甚至担心你们根本听不懂)

今年的3月5日,杭州一修车行老板点赞杭州政府,“一个地方富不富,要看对做小生意的人好不好”。老板称,自己的门店排污不太合格,本以为会被政府罚款,没想到政府出人、出钱、出力直接帮他重做排污系统,而老板本人什么都不用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三河,则是政府用口头通知要求商家自费更换牌匾,理由还是红色燥、蓝色俗这样离谱的理由。

当下的经济大环境大家有目共睹,我想说,如果某些地方管理者没有能力帮助当地经济逆流而上,那可以少管,但不要添乱。几千块钱的招牌更换费用,可能是早餐店老板卖几百屉包子才能赚取的利润,是五金店老板卖几百单才能赚到的钱……经济困难更要共克时艰,而不是劳民伤财。

事实上,这不是三河市第一次展现权力的傲慢,在去年三河市燕郊镇爆燃事故的采访报道中,央视记者在直播现场遭到推搡阻拦,甚至是暴力驱逐。

无论是招牌改色,还是阻拦记者,公众气愤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还有这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部分管理者对权力的滥用,管理智慧的缺乏,以及舆情应对方式的落后和不够真诚。

新华社评:闭门决策,注定脱离实际;简单粗暴,必然引发民怨。某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彻底整治,带来的结果是此类瞎折腾就难以根除。多要“里子”,少图“面子”;多些“脚底泥”,少些“拍脑袋”;多些“深入基层”,少些“坐镇机关”。做人民公仆,就是要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聚民心,踏踏实实走好群众路线。

希望他们真的听得懂。

来源:可靠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