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头号敌人是谁?不是中国不是日本,而是这个昔日好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6:56 3

摘要:2025年6月15日,七国集团峰会将在加拿大举行,但奇怪的是,印度并没有出席这一峰会,这也是6年来印度领导人首次未在该聚会上现身。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2025年6月15日,七国集团峰会将在加拿大举行,但奇怪的是,印度并没有出席这一峰会,这也是6年来印度领导人首次未在该聚会上现身。

其实在最开始,主办国加拿大就没有向印度领导人发出邀请,即便发出邀请,印度领导人也未必敢赴会,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根源就在于加拿大与印度当前的紧张关系。

据《印度时报》2023年报道,印度已将加拿大视为头号敌人,而非传统认知中的巴基斯坦、中国等国家。

加拿大能成为印度的心腹大患,核心原因在于加拿大的印度裔人口众多,其中大量锡克人与印度政府存在深刻矛盾。

很多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都是包头、蓄长胡子,这实则是锡克人的经典形象。

在旧中国时期,英租界的印度警察多为锡克人,“阿三”的绰号也源于他们对英国长官说“yes sir”时的咖喱口音。

梳子、钢盔、匕首、短裤、包头是锡克教徒的五大标配。

其实在印度数百个民族宗教中,锡克人十分独特,他们多居住在旁遮普邦,信仰锡克教,现有人口约2800万。

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上师曾表示,其信仰道路既非印度教也非伊斯兰教,而是源自天神。

他们奉行一神论,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繁复仪式,主张平等、一夫一妻制与慈善修行,还反对禁欲行为和恒河沐浴礼等印度教传统。

他们的“武德”闻名已久,“辛格”姓氏在锡克人中普遍存在,意为勇武之人。

早在带英征服印度时,多数部族迅速溃败,锡克人的反抗就给带英留下深刻印象。

1848年11月的拉姆纳格尔村之战中,锡克人击退整个英国骑兵师,击毙指挥官查尔斯・库雷顿准将。

几个月后的1月13日吉利扬瓦拉之战中,1万名锡克士兵夺取英军三个步兵团团旗,击溃一个轻骑兵团,给英军造成沉重打击。

带英随后采取拉拢策略,将锡克人纳入统治体系,这一模式在印度独立后延续。

而锡克人在印度军队中地位关键,占士兵总数的10%,军官比例更是达到20%。但印度独立后,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与锡克教冲突不断。

这是因为印度教是多神教,神明数量上亿,且奉行种姓制;锡克教则是一神教,主张众生平等。

在印度教眼中,“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于是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20世纪80年代,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徒发起“卡利斯坦国”独立运动,主张建立包含印度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等多个邦部分土地的锡克人国家。

锡克教极端分子在金庙设立总部,与印度政府对抗,1982年至1984年,双方爆发超过2000起暴力冲突。

1984年5月,代表锡克教徒利益的阿卡利党宣布开展不合作运动,而旁遮普邦作为“印度粮仓”,提供了全国一半的商品粮。

一个月后的6月2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出兵旁遮普邦,发动“蓝星行动”,围攻锡克角金庙及其他40多个庙宇。

印度军警与特种部队重创金庙,锡克教激进派领袖宾德兰瓦勒等被打死,数千名锡克平民伤亡。

更严重的是,印度教徒向全国医院施压,拒绝救治锡克伤员,导致更多人因伤势过重死亡。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的两名锡克保镖本特・辛格、萨特万特・辛格将其射杀,身中30多枪。

英迪拉・甘地死后,印度全国爆发反锡克教徒暴动,印度教徒高喊复仇口号,见锡克人就杀。

据统计,此次暴动死亡人数约3000至1万人,1984年至1992年间,共有25万锡克族人死于印度教徒的屠杀。

到了2014年金庙事件30周年时,双方仍爆发冲突。

其实在2014年冲突前,双方都准备大量武器,因本地供应不足转而向中国订购刀剑。

当发现对方也从中国进货后,双方竟互相举报,称对方是中国间谍,还呼吁“支持国货”。

这一闹剧最终在印度政府镇压下未酿成大规模冲突,但锡克人与印度政府的仇恨已结为死结,许多锡克人选择移民海外。

锡克人凭借当年与英国的关联,顺利进入多个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成为其最活跃的聚集地之一。

英迪拉・甘地死后10年间,超100万锡克族人申请移民,其中大量前往加拿大,目前加拿大锡克人已近80万。

为什么他们要吸纳这么多移民?主要因本国人口稀少,作为世界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加拿大2024年人口仅4000万出头,是全球移民政策最宽松的国家之一。

2015年,印度移民每年仅3.9万人,2023年已增至14万人,增长3.5倍。

到了2023年,加拿大持学签的留学生共104万人,其中印度留学生42万人,占比40%。

印度人在加拿大的建筑业、快餐业、运输业、农业等领域几乎形成垄断,大量印度企业优先雇佣印度人,帮助新移民加快移民进程。

并且锡克人在加拿大政坛影响力显著。他们公开表示“谁对锡克人好,选票就给谁”,通过“闹事与亲近结合、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方式获取利益。

后来加拿大政客为争取选票极力拉拢锡克人,即便是曾推动大麻合法化、参与孟晚舟事件的总理特鲁多,也会戴头巾参加锡克人活动。

加拿大不仅纵容锡克人在境内开展“卡利斯坦国”运动,允许其通过媒体痛斥印度政府,还支持其进行海外公投。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12年9月3日“蓝星计划”指挥官布拉尔中将夫妇遭四名锡克教徒袭击,布拉尔险些被割喉。

四名袭击者被捕后承认是为金庙事件复仇,印度媒体称另有同谋藏身加拿大,但加拿大断然否认。

特鲁多政府还任命四名锡克人进入内阁,其中萨吉德・贾韦德担任国防部长后,多次公开抨击印度政府及领导人。

2015年,印度领导人访问加拿大时,锡克教徒用臭鸡蛋、烂番茄“欢迎”,甚至有锡克人向司法部长提议,以“恐怖分子”罪名逮捕印度领导人。

2020年底,印度外交官警告加拿大,若继续支持锡克人,将严重破坏两国关系,但特鲁多在锡克教徒集会上明确表示,加拿大将捍卫其和平抗议权利。

到了2023年2月,特鲁多访问印度,本欲加强经贸与文化合作,却遭遇外交冷遇,印度领导人态度冷淡,未亲自迎接,也未安排正式会晤,合作事宜不了了之。

后来加拿大锡克人组织游行,花车cosplay英迪拉・甘地被枪杀场景并全网直播,印度举国震动,领导人多次向加拿大抗议却无人回应。

6月18日,被印度政府指控策划恐怖袭击、谋杀教育界人士的锡克人哈迪普・辛格・尼贾尔身中34枪被暗杀。

加拿大逮捕四名印度嫌疑犯,印度领导人坚决否认指使暗杀,但尼贾尔已是2023年第三名身亡的锡克教领导人。

此事引发锡克人强烈抗议,加拿大境内印度国旗和印度领导人海报被公开焚毁、践踏。

2023年10月13日,加拿大与印度互相驱逐外交官,加拿大外交部长梅拉尼·乔利在发言中还暗示印度人在加拿大集体露天排便,以此羞辱印度。

果然在一年之后,加拿大锡克人举行大游行,指控印度政府为“冷血刽子手”,加拿大公开谴责印度,媒体称印度为“流氓国家”,美英等国媒体也纷纷声援加拿大。

《经济学人》指出印度压制媒体、恐吓法庭、迫害少数群体;美国媒体要求印度配合加拿大调查,否则将让其“承担后果”。

印度领导人则强硬回应,列出43名被西方国家庇护的锡克教“恐怖分子”名单,发起“追杀令”。

2024年,印度在英国杀死一名锡克教领袖,在美国袭击一名锡克教活跃人士,引发美国不满并警告其“适可而止”。

说到这里也就清楚了,其实印度与加拿大的敌对,本质是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的叠加,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

印度想压制分离主义维护统一,加拿大想争取选票巩固政权,双方的立场都源于自身的核心需求。

从本质上看,依赖极右翼民粹上台的政治势力,终将面临仇恨宣传的反噬。仇恨需要目标,而目标遭受迫害后必然反击,形成互相加码的恶性循环。

印度试图以印度教凝聚国家,遭遇反噬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很多人看印度觉得荒诞,比如锡克人与印度教为了打架从中国买武器,最后互相举报;加拿大一边烦印度移民的生活习惯,一边又得跪舔他们的选票。

但这些看似离谱的事,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博弈。

如今加拿大的百万锡克人已显现出当年爱尔兰裔在美国的影响力,而印度的鲁莽暗杀行为持续火上浇油,长期来看,印度或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这种局面就像一场难度失控的游戏,双方都在硬扛,却没人能轻易收场。

所以说印度与加拿大的矛盾,核心不在于某件事的对错,而在于双方都被困在了自己的立场里,印度放不下对分离主义的警惕,加拿大放不下选票利益,最终只能在对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看清了这一点,或许就能理解这场横跨大洋的敌对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来源:慧心引力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