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肯德基11600家店、麦当劳6820家店的“万店版图”,一边是华莱士2万多家店、塔斯汀8000多家店的“本土围剿”,而汉堡王国内门店不足1500家,还深陷关店潮与加盟商维权的泥潭。
提起洋快餐,你最先想到的是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还是麦当劳的麦辣鸡腿堡?大概率没人会第一时间想起汉堡王。
这个曾被称作“美式汉堡代表”的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处境堪称尴尬。
一边是肯德基11600家店、麦当劳6820家店的“万店版图”,一边是华莱士2万多家店、塔斯汀8000多家店的“本土围剿”,而汉堡王国内门店不足1500家,还深陷关店潮与加盟商维权的泥潭。
同样是卖汉堡,为何汉堡王入华20年,反倒从“万年老三”跌出了第一梯队?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它的“翻车之路”。
你努力,别人更努力,那么你的努力就显得没有那么努力,这句话用在汉堡王身上再贴切不过。
如今走进商场,肯德基、麦当劳的门店永远占据最显眼的转角,华莱士在县城街道随处可见,塔斯汀的“中国汉堡”门店前总排着长队,而汉堡王的招牌却越来越难寻。
不是消费者不爱吃汉堡了,而是汉堡王在对手疯狂“内卷”时,始终没踩准中国市场的节奏。
汉堡王最近在中国的发展处境不佳。
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两个“洋快餐大哥”已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它们要么已被东方资本收购,实现完全本土化运营,门店数量分别达到11600家和6820家,覆盖大中小城市乃至核心商圈的黄金位置。
去过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人都知道,商场招商时往往会把一层、二层的黄金铺位留给肯德基、麦当劳,这些位置客流量最大,也最容易吸引家庭、年轻消费者。
这种“占位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汉堡王从一开始就没抢到这样的“入场券”。
与此同时,主打下沉市场的华莱士门店数量突破2万家,就连近年新兴的塔斯汀,凭借“中国汉堡”的差异化定位,门店数也增至8000多家。
反观汉堡王,近年不仅没有发展,反而陷入衰退,不仅遭遇关店潮,还引发加盟商集体抗议,目前国内门店数量已不足1500家。
过去提及快餐品类,汉堡王始终稳居“万年老三”,如今却连这一位置都难以保住。
华莱士靠“10元3件套”的低价策略,把汉堡卖到了乡镇集市;塔斯汀用现烤的中式面饼代替西式面包,精准戳中“爱吃汉堡又念家味”的消费者需求,而汉堡王既没守住高端市场,也没吃下下沉市场,活生生把自己逼到了“夹心层”。
在中国市场,汉堡王既无法抗衡国际老对手肯德基、麦当劳,也难以应对本土新品牌的冲击,处境十分尴尬。
它究竟为何会陷入如今的局面?汉堡王在中国的发展,要从2005年说起。
2005年,Burger King在上海静安寺开出中国首店,但此时麦当劳进入中国已15年,肯德基门店数量也已突破1700家。
很多人上高中时才第一次接触汉堡王,而托儿所时期就已品尝过肯德基和麦当劳。
在成长关键期,肯德基、麦当劳通过各类玩具和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品牌印象,汉堡王从起步阶段就已落后。
就像小时候过生日,同学间聊的都是“去肯德基吃全家桶、拿Hello Kitty玩具”,没人会说“去汉堡王”,这种童年记忆里的“品牌心智”,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汉堡王错过了最容易培养用户忠诚度的“黄金十年”。
2005年起的7年间,汉堡王仅在中国开出68家门店,数量不及肯德基的零头。
2012年,土耳其餐饮集团GFI接手汉堡王中国业务。
当时资本方认为,汉堡王在土耳其市场运营表现出色,且土耳其虽自视为欧洲国家,但欧洲普遍将其归为亚洲范畴,因此判断由土耳其团队管理亚洲的中国市场,大概率能取得好成绩,中国区业务就此交由土耳其汉堡王代理商负责。
这种“跨区域复制经验”的逻辑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土耳其消费者更接受美式快餐的原版口味和定价,而中国消费者既想要“洋味”,又追求性价比,还爱尝鲜,土耳其团队的经验根本无法直接套用。
初期,GFI团队确实不负所望,开启门店扩张“狂飙模式”,平均每两天就开出一家新门店,6年间将门店数量从几十家增至1300家。
同时,品牌也推进本土化进程,菜单中加入四川麻辣酱皇堡、五香辣鸡翅等中国特色产品,这类本土化商品一度占据菜单重要份额,员工招聘也以本土化为主。
那段时间去汉堡王,能看到不少消费者尝试“麻辣酱皇堡”,社交媒体上也有零星的打卡分享,但这种“本土化”只停留在“加个酱、换个调料”的表层,没有真正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场景。
比如肯德基会推出早餐粥、油条,麦当劳有板烧鸡腿堡配米饭,而汉堡王的本土化产品更像“偶尔的噱头”,没形成持续吸引力。
但问题也随之显现,汉堡王定价高于麦当劳,相比本土品牌华莱士更是高出不少。
快餐消费注重性价比,高价策略导致产品动销率不足。
要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中国时,洋快餐处于高势能阶段,六一儿童节、生日吃洋快餐是潮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那时候能去肯德基吃一顿,相当于“轻奢消费”,家长愿意花几十块钱买孩子的开心。
但现在不一样了,快餐早已从“稀罕物”变成“日常简餐”,消费者算账越来越精,没人愿意为“品牌光环”多花冤枉钱。
但多年来,肯德基、麦当劳持续下调价格,以肯德基“疯狂星期四”为例,优惠力度已接近成本价。
汉堡王却未能认清市场变化,坚持高定价,不仅难以在下沉市场立足,扩张步伐也被迫放缓,门店数量在1500家左右停滞,随后开始下滑。
身边不少朋友都吐槽过:“同样是汉堡,麦当劳的板烧鸡腿堡20多块,汉堡王的皇堡要30多,味道没差多少,为啥不选便宜的?”
尤其是在年轻人“省钱过冬”的当下,这种定价差异直接把大量消费者推给了对手。
去年,福建地区一次性关闭10家汉堡王门店,揭开加盟商与品牌总部矛盾的序幕。
多位加盟商指控汉堡王中国存在不合理管理政策,包括收取高额日常费用、设备费用,供应过期劣质食材,以不合理手段对加盟商罚款等。
品牌曾承诺加盟商3至4年可回本,但实际经营中门店生意持续恶化,加盟商不满情绪蔓延,部分门店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
做餐饮加盟的朋友都知道,“总部与加盟商共赢”是连锁品牌的生命线,一旦总部只顾着收加盟费、压成本,不管加盟商死活,门店必然会出问题,要么偷工减料,要么服务摆烂,最终伤害的还是品牌口碑。
有加盟商透露,品牌方供应的食材存在质量问题,包括腐烂蔬菜、发霉西红柿、碎肉饼、过期巧克力等。 这些操作不仅损害加盟商利益,更触碰消费者健康底线。
此前,汉堡王还曾在3·15晚会中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本就薄弱的品牌信誉再度受损。
消费者对快餐的容忍度很高,但唯独不能接受“食品安全”问题,毕竟谁也不想吃到底下藏着烂蔬菜的汉堡,这种“踩红线”的操作,相当于直接把消费者往外赶。
餐饮业中,标准化是连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忽视标准化必然会影响规模扩张,汉堡王门店存活率低的现状,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对比肯德基,从食材采购到制作流程都有严格标准,就连薯条的粗细、炸制时间都有明确规定,这种“标准化”能保证不管在哪家店吃,味道都差不多。
而汉堡王连食材质量都无法把控,更别说制作标准了,有的店汉堡肉饼煎得太老,有的店酱料给得太少,消费者体验忽好忽坏,自然不会常去。
近年汉堡王发展停滞的同时,竞争对手却在加速创新。
若你过去一年吃过肯德基,会发现其门店已覆盖多元品类,从早餐时段的小笼包、豆浆,到正餐的帕尼尼,再到夜宵的鸡架,甚至还推出奶茶、冰淇淋等产品,真正实现“全时段、全品类”覆盖。
早上赶时间能买份肯德基早餐,中午想吃简餐有汉堡,晚上想撸串有鸡架,甚至下午茶还能点杯奶茶,肯德基早已不是“只卖汉堡的店”,而是变成了“全能餐饮店”,这种“全场景覆盖”牢牢锁住了不同时段的消费者。
对比百盛集团(肯德基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汉堡王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去年,汉堡王母公司忍无可忍,提前8年收回中国区经营权;今年3月,品牌进行管理层大换血,并追加4.6亿美元注册资金用于业务调整。
但“亡羊补牢”的效果往往有限,就像一个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很难追上那些一直认真学习的同学,汉堡王错过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主动权。
并非汉堡王毫无行动,只是在“努力通胀”的市场中,它的努力远不及对手。
汉堡王虽推出火锅炸鸡、云厨外卖服务,也尝试运营私域流量,但肯德基每年推出400多款新品,麦当劳频繁开展联名活动、创新营销玩法,塔斯汀则以20元左右的客单价吸引大量消费者。
肯德基会跟故宫、泡泡玛特联名,推出限定玩具和包装;麦当劳会搞“麦乐鸡侠”的社交营销,让年轻人自发传播。
而汉堡王的营销更像“小打小闹”,既没话题度,也没吸引力,很难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进入中国20年,汉堡王菜单仍以美式大肉饼产品为主,偶尔推出的本土化产品如同昙花一现,未能形成持续影响力,且30多元的皇堡定价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毕竟,肯德基“疯狂星期四”50元的优惠套餐性价比更高。
现在的消费者吃汉堡,不再只看“美式正宗”,更看“好不好吃、值不值”,塔斯汀的现烤面饼、华莱士的低价套餐,都比汉堡王的“美式大肉饼”更对中国胃,而汉堡王始终没搞懂这一点。
服务方面,汉堡王的“傲慢”也饱受诟病。
有网友吐槽,到柜台点餐时被引导至自助机,假装成外国顾客才能获得人工点餐服务;想多要一勺酱料,却被服务员以“太甜,你吃不了”为由拒绝。
这类负面体验在知乎上已有7000多条吐槽,品牌沦为网友调侃的“段子素材”。
去快餐店吃饭,图的就是方便、舒心,没人愿意看服务员的“冷脸”,也不想被“强制自助点餐”,尤其是对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来说,这种服务体验简直是“劝退”。
如今的汉堡王,已错过中国市场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玩过《文明》《帝国时代》等策略游戏的人都知道,起步阶段的“跑马圈地”至关重要,只有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占领消费者心智,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
肯德基、麦当劳在20世纪就完成了“圈地”,华莱士、塔斯汀在下沉市场“圈地”,而汉堡王既没在早期抢下核心商圈,也没在后期守住下沉市场,最终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当前快餐市场格局下,一线城市精品汉堡店崛起,比如近期在徐汇滨江开业的日式汉堡店,以“匠人打造”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下沉市场则被华莱士、塔斯汀等连锁品牌占据。
汉堡王卡在中间,价格偏高且缺乏特色,处境愈发艰难。
想吃高端汉堡的人,会选日式精品店;想省钱的人,会选华莱士;想尝鲜的人,会选塔斯汀,汉堡王没有任何一个“标签”能让消费者优先选择它。
回顾20年发展历程,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虚度”。
就像想下水赚钱,却始终没有彻底投入:若当初尽早开放加盟,不在牛肉汉堡与本土化产品之间反复摇摆,营销上不再“沉默”,或许就不会被后起之秀压制。
它既没学肯德基的“全场景覆盖”,也没学塔斯汀的“差异化定位”,更没学华莱士的“低价策略”,始终在“自我消耗”中错失机会。
不过,据悉汉堡王新管理层正全力推进供应链改革,我们也期待这次管理层大换血后,品牌能找到突破方向,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快餐市场打一场翻身仗。
但客观来说,现在的中国快餐市场早已不是“只要改正错误就能回暖”的阶段,汉堡王要想重新赢回消费者,不仅要解决供应链、定价、服务的老问题,还得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记忆点”,毕竟,消费者的选择太多,没理由等一个“迟到20年”的品牌慢慢成长。
要不要我针对文中提到的“快餐品牌本土化策略”,单独整理一份对比分析,看看肯德基、塔斯汀、汉堡王的本土化做法差异,帮你更清晰地理解汉堡王的问题所在?
来源:沧海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