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期,牤牛山村的田野里处处是繁忙喜悦的景象 —— 全村6000 余亩旱作高标准农田进入集中收获期,黍子、谷子、大豆、绿豆等杂粮杂豆颗粒饱满,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地头收割、搬运,场院里晾晒的作物堆成小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笑意。
眼下正值秋收关键期,牤牛山村的田野里处处是繁忙喜悦的景象 —— 全村6000 余亩旱作高标准农田进入集中收获期,黍子、谷子、大豆、绿豆等杂粮杂豆颗粒饱满,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地头收割、搬运,场院里晾晒的作物堆成小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笑意。
牤牛山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耕地全部为山坡旱地,自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地以来,村里的耕种条件实现 “质的飞跃”。在保水保墒方面,通过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田保水能力较此前提升40% 以上,即便在夏季少雨的情况下,仍有效缓解了旱作地区的缺水难题,为作物生长提供了稳定保障;在机械化作业上,规整后的田块配套机耕道让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设备可直接进田作业,不仅将耕种收人力投入减少60% ,还使整体作业效率提升2 倍,每亩农作物也实现了增产增收,彻底改变了过去 “靠天吃饭、人力扛活” 的局面。
高标准农田带来了 “看得见摸得着” 的收益。村里85% 的村民年龄在 55 周岁以上,无力承担繁重农活,如今通过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每亩地年租金较此前增加100余元;同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能在流转后的农田里打零工,每天可获得120-150 元务工收入,实现 “租金 + 工资” 双重增收。在良好的种植条件支撑下,各类杂粮杂豆亩产量显著提高,加上杂粮市场需求稳定,村民的种植收入较往年明显增加。
如今,金灿灿的黍谷、饱满的豆荚堆满场院,既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见证,更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