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宝典:求忠自为,举贤自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22:51 1

摘要:儒家五经之一、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尚书·冏命》中,周穆王将贤臣伯冏任命为太仆正,并作《冏命》以告其辅弼之义时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中国人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对忠义之士的褒扬,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成为治国方略、立国根本。

儒家五经之一、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尚书·冏命》中,周穆王将贤臣伯冏任命为太仆正,并作《冏命》以告其辅弼之义时说:“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意思是说,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时,两位君王聪明睿智、道德修养,如同圣人,大小官员,个个怀着忠贞贤良之心,侍御仆从,也都选用忠诚正直之人,治理国家时,人人竭忠尽智,恪尽职守,精诚团结,一心为公,君王发号施令才能得以更有质量和效率地贯彻执行,民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一片祥和。

尊敬、重视、任用忠义贤良之士,是历代贤明君主治理国家、开创盛世最重要的关键和最基本的保障。

蜀汉贤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遗志,开张圣听,从谏如流,赏罚分明,并推荐了志虑忠纯、性行淑均的文官武将。刘禅在位早期选贤任能,政通人和,后期听信于黄皓等宦官奸臣,导致蜀汉灭亡,成为“亲小人,远贤臣”的经典事例。《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史书中评价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

商汤时的贤相仲虺在《尚书·仲虺之诰》中云:“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将选用贤者辅助德行,褒扬忠良尽心用事,作为国家昌隆的第一要素。

汉代以后,关帝成为后世忠臣良将纷纷崇尚、效仿的忠义典范,历代贤明君主也多将能力超群、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以关帝形象和精神相感召,作为褒扬和激励的至高荣誉。

唐明皇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初期任用贤良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李隆基在其散文《命李延昌等屯兵秦州制》中表扬“卫尉卿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凉国公李延昌,克树勋庸,遍该韬略,关张(关公与张飞)万人之敌,勇不顾身;程李(程不识与李广)二将之名,忠於卫主。”

李延昌,原名麻嗣宗,出身百济贵族,英勇善战。曾参加唐隆政变,助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后,授其卫尉卿、左金吾卫大将军,册封凉国公,赐名李延昌,出任云麾将军、朔方道后军大总管,带兵镇守秦州,抵御吐蕃。李隆基以关公、张飞、程不识、李广四将的威名喻指李延昌,体现了李隆基对其忠诚、勇猛,功勋卓著的表扬和认可,也表明关公在历代统治者心里已经成为为国建功、为君分忧的忠臣良将的代表。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宋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史称“仁宗盛治”。宋仁宗性情温和、仁德宽厚,信仰佛教,爱民如子,曾为峨眉山普贤寺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曰:“佛法长兴,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风雨顺时,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盛,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宋仁宗期望国泰民安的和平盛世,因此求贤若渴,对历史上忠义无双、威震华夏的关公非常崇拜。据说宋仁宗在看到天台宗第十七祖慈云大师所著《金光明护国仪》发愿文“诸天威神护持我国圣帝仁王,慈临无际”之语时,对关帝伽蓝菩萨忠义护持佛教发出感慨,抚几叹曰:“朕得此人(关帝),可以致洽。”

在这种忠义情怀感召下,宋仁宗任贤使能、名贤辈出,贤相如:包拯、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文豪如苏轼、欧阳修、苏洵、苏辙、黄庭坚、曾巩等;理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武将如狄青、种世衡、曹玮、杨文广等。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要实现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宏伟蓝图,都要通过寻找忠诚、贤良、德才兼备的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出谋献策,高效执行,就像刘备任用关公、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一样,辅佐帮助自己建功立业,创建不世功勋。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