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的教育箴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出现在福耀科技大学。这句镌刻在图书馆外墙的金色题词,与校园中轴线上“敬天爱人 止于至善”的校训碑交相辉映,构成了这所由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新型大学最醒目的精神坐标。2025年9月,当创始人曹德旺在开学典礼上向首批新生强调“教育
毛主席的教育箴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出现在福耀科技大学。这句镌刻在图书馆外墙的金色题词,与校园中轴线上“敬天爱人 止于至善”的校训碑交相辉映,构成了这所由民营企业家创办的新型大学最醒目的精神坐标。2025年9月,当创始人曹德旺在开学典礼上向首批新生强调“教育绝不能脱离实际,大学必须面向产业、服务应用”时,这句跨越七十余年的教育箴言与办学宣言形成了奇妙的共振——为何一位民营企业家捐资百亿创办的大学,会将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作为精神底色?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实则揭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理念传承。
追溯党的教育方针演进历程,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概括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他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个必须”原则,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核心框架。这些思想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与生产的隔阂,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诞生于1951年的教育箴言,正是这一思想体系最通俗生动的表达,它既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又蕴含着劳动实践中持续进步的深刻内涵。
曹德旺的教育觉醒始于两次深刻的国际观察。2009年达沃斯论坛上,外国专家对“中国学生擅长考试但缺乏动手能力”的评价令他警醒;2014年在美国戴顿工厂,他亲眼目睹高校与企业如何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验室建在生产一线”。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短板正在于教育脱离实际。于是,福耀科技大学从诞生起就确立了“理工科为核心、交叉融合为路径、产业应用为导向”的定位,这与毛主席“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有着内在的精神共鸣。毛泽东曾特别指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因为“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这种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福耀科大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箴言,恰为这种实践提供了朴素而有力的精神指引。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扎实的制度设计。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与企业导师,企业资深工程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践指导;推行“3+1”培养模式,学生三年在校学习后需进入企业完成一年实践,实习成果计入毕业学分。这些举措生动诠释了毛主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更暗合了《实践论》中“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的哲学内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福耀科大与企业共建研发公司的做法,正是让师生在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飞跃,这与“天天向上”所蕴含的实践进步观高度一致。
更深刻的契合在于教育立场的平民性。毛主席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在1949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被具体化为“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的明确导向。这种教育公平理念在福耀科技大学体现为鲜明的公益属性:学校由河仁慈善基金会首期捐资100亿元创办,实行非营利性办学,设立完善的奖助学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推动的扫盲运动使全国文盲率从80%降至15%,而曹德旺反复强调“教育是事业不是产业”,这种拒绝教育资本化的态度,与毛主席“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办学方向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呼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箴言出现在校园时,它不仅是对学生的期许,更彰显了这所大学延续红色教育基因、坚守教育公益本质的追求。
毛泽东还特别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塑造,他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强调要解决“跟谁走、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一思想在福耀科大体现为“敬天爱人”校训下的家国情怀培养:学校开设“大国制造”系列思政课,邀请行业前辈讲述民族工业发展史;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在实践中理解“科技报国”的内涵。校长王树国在开学典礼上特意提及“青年毛泽东在大学时订立‘约法三章’:不谈金钱之事,不谈琐碎事务之事,不谈男女之事”,勉励学生涵养大格局 。这种德育模式与毛主席倡导的“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的要求一脉相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实现了“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而“好好学习”中的“学”,自然也包含了对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的传承。
福耀科大的探索还暗合了毛主席倡导的“抗大办学方针”。抗大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战略战术”,而福耀科大则以“敬天爱人”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以“项目制学习”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本硕博贯通”机制释放创新潜力。曹德旺在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希望——“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不仅要会思考,更要能动手”——恰是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神的当代诠释,既包含知识技能的提升,更强调人格修养的完善 。毛泽东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福耀科大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完成能力锻造,这正是“天天向上”的实践路径。
这种理念选择并非偶然的历史回响,而是源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当前国家教育方针明确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福耀科大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其产教融合、公益办学、注重实践的特色,本质上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的探索,而这条路径的源头正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奠定的教育传统。曹德旺曾坦言自己“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受益于改革开放”,这种成长经历让他能超越资本短视,看到教育对国家命运的根本意义。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箴言在校园中闪耀时,它实则成为连接红色教育基因与当代办学实践的精神纽带。
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今天,福耀科技大学的实践提出了一个深刻命题:教育的本质规律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遍性。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之所以能在民营大学扎根,因其揭示了教育必须服务社会、对接实践、造福人民的根本原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朴素箴言的校园呈现,既是对历史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无论教育形态如何创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始终需要从党的教育传统中汲取智慧。当资本力量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当企业家精神与红色教育基因相遇,产生的不是对立冲突,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可能。这或许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最富生命力的探索方向,而那句历经岁月沉淀的教育箴言,将继续见证这场跨越时代的教育理念共鸣。
阮海航简介
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红色文化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湖南省红色文化传播大使、湘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战友情智慧家品牌创始人。曾担任原毛泽东养生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并作为总策划及歌词作者主导大型公益活动《助残圆梦·爱在韶山》。现任娄底市国防教育协会艺术团顾问,同时也是《好日子天天有助农歌友会》活动的总策划及创始人。在今日头条开办《讲主席故事·学创业修炼》专栏,拥有近30万粉丝,被业界称为传奇的红色文化讲师。
代表作品
-红色主题:《毛主席我在家乡好想您》《我在井冈山好想你》《新长征路上有我》《红路辉煌》《天下红路》《我们的追求》《我在主席家乡祝福你》《好想来韶山》《韶山我来了》《爱在韶山》《我爱韶山我的家》《我心向延安》《圆梦飞天》《心中的红旗》《天上有颗会唱歌的星》《五星红旗飘扬银河间》《来井冈山看什么》
-军旅歌曲:《再向军旗敬个礼》《终身不忘战友情》《雄兵出击》《战友情智慧家》
-流行歌曲:《我在红尘是阵风》《人生这杯酒》《谁的身上没有伤疤》《好男人一生总要醉一回》《太阳终将升起》《好日子总会有》
-心灵开悟歌曲:《身在红尘》《释怀的夜》《观莲心舞》《云海心经》《舍与得》《一切都随缘》《退休了真好》《清明问》
-好山好水歌曲:《欢乐新疆永难忘》《我在草原好想你》《快乐在拉萨》《雪域神峰》《神韵雪峰》《唱不完的家》《琵琶花开香满院》《云上紫鹊界》《梦圆小沙江》
来源:毛学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