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以文化赋能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激活区域文化生命力,为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搭建桥梁,结合北京文化论坛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将举办“保护传承:数字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以文化赋能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激活区域文化生命力,为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搭建桥梁,结合北京文化论坛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市政府参事室(市文史馆)将举办“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其中一场“‘深巷好酒’如何‘飘香万里’——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专业沙龙。
主旨演讲环节
张颐武,男,1962年8月生,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以及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近期一直关注文化前沿问题,着力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向和趋势的探索,为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做出了阐释。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论著多种,主编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全球华语小说大系》等多种。
李金善,男,1961年6月生,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大学副校长,河北省首批优秀教学团队主持人。兼任保定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等。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篇,承担国家级项目“中国古代楚辞文献序跋研究”、河北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民国社会思潮与楚辞学的转型”。代表性成果:《晚清民国时期楚辞研究的现代转型——以王闿运、梁启超、游国恩为例》《游国恩的屈原研究及学术史意义》《文学的回归 历史的渊源》等。
吕舟,男,1959年10月生,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文物建筑保护领域教学、科研和实践。2002年开始参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2004年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的文化遗产顾问,参与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相关组织工作;作为主要专家负责了五台山、鼓浪屿等项目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作为国际专家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评审、咨询等大量工作。2021年作为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顾问参与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准备工作和《福州宣言》的起草工作。参与策划、组织、推动了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项目。是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
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男,德国。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德国奥登堡大学哲学博士,撰写了至今为止第一部关于王阳明哲学的德语哲学专著《“有学问的无知“或”良知”——库萨的尼古拉与王阳明哲学比较》。曾任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德国跨文化哲学学会会员、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一带一路”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传媒学院汉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跨文化哲学比较、中国儒家哲学、德国哲学、世界文化交流史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外交策略研究。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常驻嘉宾,参加多部关于中国文化的获奖纪录片录制,发表大量中英德文学术论文,以及关于中国文化以及中欧文化交流的媒体文章。
文化推介环节
郭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北京日报社长安街知事编辑部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等荣誉,是首批国家青年文化英才、北京市青联委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等领域的宣传报道,牵头多个省部级重大主题宣传和重点议题设置宣传项目。相关新闻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主办“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多次在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中国新媒体大会等平台授课分享。
圆桌讨论环节
方兆麟,男,1951年10月生,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期从事文史资料工作。
张继红,男,1960年5月生,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三晋出版社原社长、编审。长期从事古籍出版与文史研究工作。
杨立新,男,1957年8月生,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第十四届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从艺四十余年,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较大成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先后出演了《万水千山》《海鸥》《上帝的宠儿》《蔡文姬》《北京大爷》《天下第一楼》《万家灯火》《北街南院》《茶馆》《雷雨》《龙须沟》《窝头会馆》等多部经典话剧,成功塑造了卢孟实、秦仲义、张四达、田政府、周朴园、程疯子、肖启山等性格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出任《小井胡同》的复排导演,成功执导话剧《牌坊》,在经典话剧《茶馆》中担任执行复排艺术指导。同时,主演了《半边楼》《我爱我家》《海瑞》《第一书记》,参演了《正阳门下》《大江大河》等多部影视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丰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事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冯应谦(Fung Ying Him Anthony)男,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伟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首批国家级艺术类引进专家。研究兴趣和教学领域包括流行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政策、传播政治经济学、性别与青少年身份政治和新媒体研究。除了教学以外,曾从事记者、电视主持、电台广播、专栏作家等工作。他的近期研究著作有Global Capital, Local Cultur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in China (2008)、《歌潮・汐韵: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发展》(2009)、Polic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2009)、《华人传播想象》(2012)、《悠扬・忆记:香港音乐工业发展史》(2012)、Asian Popular Culture: the Global (Dis)continuity(2013)和 Chinese Youth Culture (2016), Cultural Policy and East Asian Rivalry: The Hong Kong Gaming Industrial。
薄国强(Roland Theodore Boer)男,澳大利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入选2023年度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宗教批判理论。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27本,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具有广泛影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2014年,其著作《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五卷本)被授予多伊彻纪念奖纪念奖(Deutscher Memorial Prize)。近年来,薄国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有所关注,2021年出版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国人的指南》。他最近的专著是 《恩格斯:社会主义治理的基础》(2021)《掌权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治理的历史和理论》(2023),其目前的研究项目是1978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