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发现,2025年有更多合伙人级投资人关注创新药项目、参与行业会议,而去年圆桌论坛多是投资经理。
不少人都说,创新药是2025新风口,可现实却给了很多人当头一棒!
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发现,2025年有更多合伙人级投资人关注创新药项目、参与行业会议,而去年圆桌论坛多是投资经理。
但投资人活跃度提升并未缓解融资难,他为A轮融资跑了20多个月仍未落地。
另一位创业者与二三十家机构沟通大半年,连天使轮都没完成,投资人还告知“至少要聊100家才可能有投资”。
2025年开年,创新药上市公司股价回暖,超60家股价翻倍,港交所多只创新药新股申购热潮涌动,最高申购倍数超5000倍。
可上市药企只是少数,一家未上市Biotech创始人坦言,感受到IPO火热与一级市场冷淡的强烈反差。
2025年8月末,经济观察报对27位Biotech负责人和10位一级市场投资人调研显示,60%受访者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触底但仍不理想,33%觉得无太大变化,仍处资本寒冬。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188起,同比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降24.5%,自2021年达160.62亿美元峰值后,下行趋势未现拐点。
对此不少网友持怀疑态度,甚至说出了钱不能给诈骗犯这种话
2024年初启动A轮融资的陈功,至今仍在奔波,平均每周见两位投资人,9月还辗转香港、上海等地参会路演。
陈功是教授创业,2013年在《CellStemCell》发文证实阿尔茨海默症小鼠大脑神经元可再生,2016年在美国创办神曦生物,2019年辞掉美国终身教职回国,2021年成立神曦生物中国公司,请来行业大咖加盟,立志打造“中国的大诺华”。
公司初期受资本青睐,快速完成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2021年还与罗氏子公司达成1.9亿美元合作。
但2021年行业进入资本寒冬,2023年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时,陈功已坦言“靠运气”。
2024年初,公司脑胶质瘤管线进入临床启动A轮融资,原计划半年完成却颗粒无收,无奈裁员三分之二。
如今虽有管线进入临床并拿到几份投资意向书,但融资仍未敲定。
同时,融资条件也成阻碍,陈功拒绝个人连带条款,地方国资的返投要求也与企业研发逻辑冲突。
调研显示,近半年仅7%Biotech完成融资,89%在融资,其中63%认为融资不顺或困难,67%认为“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是主因,52%提及“融资条件苛刻”。
基石资本业务合伙人黄翊玲表示,现在更看重企业商业化能力,过去不少项目科学与商业脱节。
长晶资本喻晶也指出,过往“投教授”“投PPT”的模式已成过去,“以终为始、以退定投”成主流。
苏州一家Biotech副总裁发现,如今仅规划IND、NDA、IPO不够,还需向投资人论证目标可行性及应对方案,清晰的里程碑至关重要。
多位Biotech高管认为,有临床数据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是今年能融资的关键。
2019年成立的星眸生物,初期靠想法就获投资,如今CEO才源为A2轮融资忙了两年,微信里有三四百家投资机构联系人,2024年完成Pre-A+轮融资,靠的正是临床数据。
神曦生物虽项目获认可,但投资人仍愿等更多临床数据。柯君医药能完成B+轮融资,也因管线临床进展顺利。
礼邦医药首席科学官肖申观察到,2025年投资人关注药物出海,对早期项目谨慎。
待上市企业成热门,一家待上市Biotech董秘透露,公司筹备港股IPO后,Pre-IPO轮融资吸引众多民资,甚至有机构省略尽调盲投。
多位投资人认为,一级市场冷清源于上批基金退出难。
调研中8位投资人称退出难度大,74%Biotech受访者认为“退出渠道不畅”影响投融资。
虽科创板、港股IPO有所松动,但A股上市难、港股排队久,未上市企业更难找到接盘方。
有人提到,民间资本流失后国资独撑大局,退出受限。
2021年税收政策调整也降低了民资投资意愿。一家PE机构创始管理合伙人透露,国资LP施压,半年内接待三次审计,部分国资LP甚至直接干预被投企业。
为应对退出难,部分机构尝试新方式,如博羚资本提到,近一年部分投资协议加入BD分成条款,但她认为BD仅能部分退出,效果有限。
退出难还导致募资难,合伙人表示,LP首问“DPI和退出情况”,且国资母基金更倾向本地GP和CVC模式,对创新企业不利。
困境下,78%Biotech选择“降本增效”,超66%将BD作为主要回款渠道。
新领先医药董事长陶新华担忧,当前BD交易多依赖前期储备,后续恐因投资不足陷入“青黄不接”。
他发现,ADC、GLP-1领域接近饱和,基因疗法、AI药物筛选等赛道资金投入不足。2025年上半年,国内基因疗法融资额仅0.6亿美元,不足国外的1/12。
陶新华认为,2021年前投资“大水漫灌”仍能出好项目,而2022-2025年初创企业融资难,恐导致技术落后。
虽9位投资人认为投资环境有好转,但均持谨慎态度,认为二级市场热度传导至一级市场尚需时间。
峰瑞资本沈炯希望,二级市场盈利能带动资金回流一级市场支持早期创新,同时强调要重视知识产权,担忧当前“投管线”而非“投公司”的逻辑,以及创业者减少的现象,认为创始人精神才是行业长期繁荣的核心。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