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一季度,南方周末善择云平台(https://csr.infzm.com/esg)共监测866家上市公司暴露ESG风险2056起,风险指数2523.6,风险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58%。
2025年第一季度,南方周末善择云平台(https://csr.infzm.com/esg)共监测866家上市公司暴露ESG风险2056起,风险指数2523.6,风险数量较上年同期下降58%。
第一季度ESG风险暴露TOP10的上市公司依次是万科、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绿地控股、大众交通、中国交建、保利发展、冀中能源、中煤能源。
ESG风险高发于房地产、建筑、能源等传统行业,10家企业暴露ESG风险事件272起,占Q1风险事件数的13%,涉及安全违规(58%)、环境违规(19%)、内控漏洞(13%)和消费者及员工权益保护不到位(9%)等。
传统行业ESG转型升级需长期投入,而房地产、建筑企业面临销售下滑、融资成本上升等压力,ESG相关支出和投入易被压缩。同时,由于这些企业项目分布广、分子公司众多,在面临利润下滑、流动性紧张压力时,集团层面的ESG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在分子公司、项目地落地执行,ESG风险易于发生。
优等生的“滑铁卢”
万科一直是房地产行业ESG实践的“优等生”。Wind数据显示,万科在房地产管理和开发行业的ESG综合得分9.08,评级AA,位列行业第1位。其在环境、社会、治理领域得分依次为9.03、8.48、8.79,显著高于房地产行业平均得分。
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万科的ESG风险集中暴露。善择平台监测万科ESG风险事件数42起,风险指数73.55,排名上市公司第一位。曝光风险多发生于2024年,均出自地方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包括消防管理不到位、未批先建、虚假宣传、违规排污等。
2024年,万科出现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亏损额高达495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结算面积和收入分别下降了29.9%和30.5%。2025年1月,惠誉下调了万科的信用评级,自 “B+” 下调至 “B-”,反映惠誉对万科的销售额、现金流产生能力,以及公司能否维持稳定的境内融资渠道的疑虑。
综合来看,万科ESG风险暴露与2024年以来的流动性危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部分子公司为加快资产变现,采取了未批先建、虚假宣传、违规预售等激进手段。
万科在地方收购的子公司多数为区域性中小房企,原有管理团队保留销售及利润导向的管理文化,与集团层面ESG合规高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兼容困难,导致ESG合规指标未能被地方公司内化,在经营下滑时,历史遗留问题集中显化。
流动性危机已波及房地产行业大部分头部上市企业,万科即使有一贯稳健的财务表现及较行业领先的ESG治理水平也未能例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房地产行业的普遍困境,包括需求萎缩、供给过剩以及债务压力等。
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ESG领先”的上市公司未能形成有效的“总部-地方-分子公司”ESG三级管控体系,未能将ESG指标真正有效嵌入基层公司的运营中,造成销售压力下风险的多点暴露。
采矿企业的安全困局
2025年Q1累计风险指数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建筑业、房地产业、采矿业;从单个事件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来看,最严重的三个行业是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能源供应业。
采矿业单个风险事件对利益相关方影响最严重,共有34家企业暴露ESG风险事件101起,风险指数226.3,其中65%以上为安全风险。
煤矿开采及金属矿山作业涉及地下开采、爆破、运输等高危环节,地质条件复杂(如瓦斯、透水、顶板压力等),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概率天然高于其他行业,违规事故一旦发生造成的影响也较为恶劣。
2025年Q1暴露ESG风险TOP5的采矿企业分别为冀中能源、中煤能源、陕西煤业、山煤国际和紫金矿业。
Wind ESG数据显示,冀中能源ESG综合得分4.91,评级为B级,处于全行业后40%分位。2025年第一季度,冀中能源旗下邢东矿、东庞矿、章村矿、葛泉矿东井等密集暴露安全生产问题,受罚额度超过100万元。
2024年善择平台收录冀中能源76起ESG风险,安全生产违规近七成,违规行为呈现三类特征:设备老化失能、安全执行悬空、整改闭环漏洞。葛泉矿“3·29”事故中2名工人被顶板落石掩埋窒息死亡,是这三项问题集中爆发酿造的悲剧。
冀中能源拥有7个煤炭子公司,多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开采技术要求高,安全管理难度大。随着煤炭行业面临环保政策趋严和能源转型压力增大,公司经营成本增加,压力持续上升,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70%以上。
部分矿区因为生产压力挤压安全投入空间、削减安全执行力度,将持续引发安全风险;而安全环境领域的风险又将推高运营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在行业下行压力下,贯彻专项考核、培训、激励机制,落实基层单位安全责任制是冀中能源以及同类煤炭企业持续面临的挑战。
上升行业的治理风险
2025年Q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112家企业暴露风险事件215起,风险指数203.1件,其中超过半数为治理风险,暴露146起,风险指数118.1,涉及董监高治理违规、信息披露造假、内控漏洞等。
半导体制造企业华微电子自2015年以来,通过虚构设备预付款、工程款等名义将资金转移至控股股东上海鹏盛及其关联方,用于偿还债务或股权收购。被怀疑后,公司在2019年配股说明书中否认关联关系及资金占用。至2024年未偿还余额达14.91亿元。
华微电子这种长期、系统性的虚假记载表明管理层存在主观故意;作为控股股东,上海鹏盛将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工具,通过资金占用转移利益,严重损害中小股东权益。2025年2月,吉林证监局对华微电子处以1000万元罚款,成为近年半导体企业重大信披违规案例。
智云股份则暴露的是在扩张并购后对子公司九天中创的管理失位。2020年,智云股份收购九天中创后,未能有效整合其财务和业务管理。九天中创利用三家供应商虚构合同、伪造物流单据,形成无真实交易的“空转”。2022年虚增销售收入5973万元,占当期营收绝对值13.27%,暴露了公司对财务真实性缺乏基本核查,甚至可能默许造假行为。
此外,昊志机电董事长汤秀清在313个交易日中操纵公司股价,非法获利3639万元;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内幕交易,单笔获利606.9万元。此类案件表明部分高管将上市公司视为牟利工具,利用信息优势及资金杠杆扭曲市场。
善择数据显示,2025年Q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治理违规占比达到制造业总量的37%,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1~2月,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显著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高速增长往往伴随激烈竞争,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并未建立起成熟的治理机制,管理者迫于竞争压力或者个人私利,滥用权力、串通舞弊、挪用资金、虚假记载,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其中大部分涉事企业为民营企业,治理结构较为灵活,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便于在不确定的环境快速扩张、高效行动,但是治理体系建设滞后,则易导致权力滥用、增加内控风险,企业需在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竞争压力下构建“技术+制度”的双重护城河,才能真正在产业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令人深思的复杂图景
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ESG风险揭示了令人深思的复杂图景:传统行业在转型阵痛中暴露合规风险,新兴行业在高速扩张中面临治理挑战,而曾经的ESG标杆企业也因内外压力陷入经营困局。这为所有上市公司敲响警钟——ESG治理绝非浮于表面的“装饰品”,而是需要真正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长期工程。
万科与冀中能源的困局证明,ESG治理薄弱环节的风险往往伴随行业下行期集中爆发,继而加剧经营危机、影响利益相关方信任。万科较行业优异的ESG表现,能否帮助企业提升韧性,穿越这场流动性危机,值得持续关注。
电子设备制造业治理风险高企,揭露新兴产业高歌猛进背后的阴影。华微电子长达十年的系统性造假、智云股份并购后的管理失序,无不指向企业重规模扩张、轻制度建设的通病。
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ESG既是防范风险的盾牌,更是价值重塑的引擎。企业需认识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在于评级榜单上的表面光环,更在于能否构建穿透组织层级的管理体系、平衡短期压力与长期价值的决策机制,以及将ESG基因植入商业模式的企业家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御风而行。
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
责编 康华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