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大学涂鸦墙“说话”,反配额运动后,青年诉身份认同诉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6:16 1

摘要:2024年初,孟加拉国政府对公务员录用中的配额制度进行调整。原本为少数族群、退伍军人后代等人群设置的保留名额比例,被部分取消或重新分配。而在社会各阶层对改革内容还未达成共识时,达卡大学的学生率先发声。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达卡大学,因为校园里的涂鸦墙火了。起因是一群大学生发起的“反配额运动”,诉身份认同诉求。

人们不仅关注抗议的诉求,更关注这些学生如何用一面面墙,把对国家、历史与身份的质疑写得清清楚楚。

这些涂鸦就是年轻人对国家认同的一种公开反驳。墙上的每句话、每个图案,都在表达他们对自己身份和国家未来的重新思考。

2024年初,孟加拉国政府对公务员录用中的配额制度进行调整。原本为少数族群、退伍军人后代等人群设置的保留名额比例,被部分取消或重新分配。而在社会各阶层对改革内容还未达成共识时,达卡大学的学生率先发声。

他们并不只是反对配额制度本身,而是在质疑这套制度背后所承载的国家认同。“国家是否只属于某些特定族群?”“谁有资格代表这个国家?”这些问题开始频繁出现在校园的涂鸦墙上。

一面墙上用英文写着:“I need to be able to tell my children I did not stay silent.”(我需要能够告诉我的孩子,我没有保持沉默)这是孟加拉国“反配额”学生运动的真实写照。

这些涂鸦的人,其实是在争取一个更包容、能听见不同声音的国家认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语言运动和独立战争时期,校园就是学生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地方。到了2024年反配额运动后,墙上的内容变得更复杂,开始涉及各种身份认同的问题。

很多涂鸦开始采用双语写作,既有孟加拉语,也有英文,甚至夹杂一些少数族群的名称。“孟加拉国不是一个民族的国家,而是多个民族的国家。”这句在一面红底白字的墙上反复出现的标语,直接打破了孟加拉建国之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民族主义。

墙面上还写着:“这个年纪明白牺牲的价值”,旁边却又讽刺地问:“随着流血的增长,红圈的半径增长了吗?”学生们在质疑烈士纪念是否被权力工具化,是否还真正代表社会公正与平等。

在众多涂鸦中,有一句格外引人注意:“如果你站出来,你就是孟加拉国。”这句话用的是第二人称“你”,而不是传统的“孟加拉人”或“孟加拉国民”,标志着文化多元的新萌芽。

长期以来,孟加拉国的政治叙事试图在“孟加拉民族”(Bengali)与“孟加拉国人”(Bangladeshi)之间建立统一标准,但这两个概念往往忽视了境内多族群、多语言、多宗教的实际情况。

2024年的这些学生,用一句句涂鸦在要求国家承认他们的多元性,而不是被划入某个统一类别中。

威廉・范・申德尔(Willem van Schendel)指出,无论是民族主义还是政治伊斯兰主义,在表达统一性时都可能压制内部差异。

达卡大学某面涂鸦墙上写满了原住民族的名称:加罗、查克玛、玛尔玛、桑塔尔……这些名字成为国家组成部分的证明。

越来越多的少数族群不再接受“部落”或“亚民族”这些称呼,而是主动提出“我们是民族”。他们的诉求是要让国家承认它本就不是一个单一民族构成的共同体。

2024年反配额运动之后,达卡大学的墙不再只是校园一角的风景,而成为了全国青年在身份政治中“发声”的平台。他们不满足于被动纪念过去的牺牲,而是在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国家认同。

国家不再只是用来纪念英雄的符号,而是一个能容纳不同声音、不断被重新理解和定义的地方。这些涂鸦墙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孟加拉国,不是某种固定的样子,而是人们一次次对身份的思考和改变中形成的。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