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海安 | 春风海安一生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6:18 1

摘要:1999年7月9日,21岁的我从西安的一所大学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被录取到南通市的一家单位,后来上级主管部门把我分到了海安的下属单位。单位门口挂着一个铝制门牌,门牌上烙着一行字“宁海中路65号”,旁边是老中医院、交通局,斜对面是海安重要的商业地标苏中大厦和海

马国福

你是记忆里最美的春天,是我难以再回去的昨天。

——许巍《时光》

如果用一个季节来界定一个城市对我的感情,我会选择春天来命名海安:海安,有一种春风的质地。

孤独与爱:一个门牌

1999年7月9日,21岁的我从西安的一所大学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被录取到南通市的一家单位,后来上级主管部门把我分到了海安的下属单位。单位门口挂着一个铝制门牌,门牌上烙着一行字“宁海中路65号”,旁边是老中医院、交通局,斜对面是海安重要的商业地标苏中大厦和海安日报社。

初到海安的日子里,我举目无亲,地方方言听不懂,饮食不习惯,气候也很不适应。每天非常孤独,特别想家。每当下午下班后,我一个人落寞地站在单位的大门口,默默地看着宁海中路车来车往,车轮滚滚,汽笛声声,每一串声响如重锤,锤在我孤独的心里。夕阳将余晖洒在宁海中路,对面楼宇的玻璃幕墙反光投到我们单位这边,他们披着斜阳回家,总有一扇温暖的门窗等候着他们,而我一个人形单影只,孤雁一样无声地看着车来车往。不由得想起远在青海的父母亲人,想到自己一个人到海安,下了班,没有人陪伴,倍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羁旅之愁。想着想着,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如两行弯曲的诗歌,裹挟我浓稠的乡愁。夜幕降临,街头的车辆行人喧嚣渐渐减少散去,街道路灯忠实地亮起,我才落寞地走回单位大院里那间二楼的水泥盖板单身宿舍。

我的孤独引起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注意。有天下午下班后,我还是如往常一样,愣在单位大门口思乡发呆,我们单位的郭连喜书记下班后,看到我一个人倚在单位的门口,他捕捉到了我表情里的思乡惆怅。拉着我的手说:“小家伙想家了吧?晚上没有地方吃饭,你就跟我走。”说完,他拉着我的手,让我坐上了他那辆黑色的南方125摩托车,带我到人民东路徐坝桥下拐角处的一家小饭店吃饭。有时候到了端午、中秋、国庆节假期,单位的领导、办公室主任、同事会提前三四天到我办公室,约我说:“小马,过节了,没地方去,你到我家里来吃饭。”那时周末,我一个人孤零零待在单位大院宿舍,每逢饭点,遇到工程、养护业务科的同事们加班吃工作餐,他们就会主动来叫我,让我去和他们一起到单位对面的“都好快餐店”吃。

如果没有记错,1999年我一个月工资475元,加上午餐费等补贴,总共不到700元,我会把500元或者一半寄给远在青海农村的父母,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至今26年了,我雷打不动地保持着给父母寄生活费的习惯,一个月都没有落下过,这除了对父母的孝心,更离不开妻子的宽宏胸怀和支持。那年春节回家前的两个月,因为自己参加了工作,有了工资收入,一想到春节可以回家团聚犒劳家人,我每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在单身宿舍反复掰着指头倒计时,算回家的时间和想象团聚的场景。春运期间,办公室主任怕我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在春运开票当天一大早就让同事大哥开摩托车带我到海安老党校旁边的票务公司买票。当拿到南京到西宁火车票的那一刹那,心里百感交集,虽是寒冬,但仍觉春风在身。

那年春节探亲回家的前一天,同事们又给我买了几大包南通和海安特产让我带给青海的家人分享,主任特意让同事用摩托车带我到老海安汽车站(现在海安文峰大世界新店),直到我坐上海安到南京的大巴车,他才挥手告别,放心离开。这一幕幕永远定格在我心里。

单位的同事把我当作家人,对我生活上的关爱成为常态,他们的温暖关照一天天消解着我的乡愁,让我不再孤独。

知己襟袍:一件羊毛衫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单位要派人参加征兵体检。当时我们单位符合条件的有五六个年轻人,我是其中之一。时间大概是12月份寒冬时节。接到通知后,单位派我们到团结桥旁边老海安镇参加征兵报名体检。那天下午体检结束后,和我同龄、同一年参加工作的一个同事说,我到你宿舍去看看吧。

团结桥现貌(胡仁杰摄)

黄昏时分,我带他到我宿舍,一上二楼宿舍,走廊里的寒气扑面而来,让人不由得倒吸冷气哆嗦。宿舍只有两层,东西走向南北不通风,二楼是水泥板,很容易吸热,夏天热如蒸笼,冬天冷如冰窖。走进宿舍,里面更加阴冷,没有空调和取暖设备,只有一堆书和阴冷的湿气。

同事拍了拍我的肩膀,吸了一口冷气,以惊讶的目光看着我简陋的宿舍。他看到大冷天我还穿着单薄的西装,问:你没有羊毛衫吗?我说:没有。他立马把身上厚厚的一件藏青色的羊毛衫脱下来,递给我,命令我穿上。我说我不穿,他说这么湿冷的天气,加上阴冷的宿舍,会冻出病来。你穿上,不要多虑,我家里还有几件羊毛衫。我们能认识是缘分,这件羊毛衫送给你,你不要见外啊。

我穿上了他的羊毛衫,在这阴冷的宿舍里,一位海安青年用他的善良,温暖着我这个青海人。

我喜欢吃肉,但不会做红烧肉,一个周末,这位兄弟自己买了猪肉酱料等,到我宿舍教我做红烧肉。再后来,还有同事和他朋友陆续成为我的好友,他们常常周末就来看我,我们谈文学,谈青海地域风情。到了饭点,同事和他女朋友带菜到我寒舍一起做饭,他的女友不会做饭,但为了体现情谊,她在我宿舍亲手做了一道火腿肠炒青椒。现在他们夫妇也已调到南通发展,火腿肠炒青椒的朋友,已经成为处级干部了;给我羊毛衫的兄弟事业发展得很不错,也成为海安一家民营企业的副总。

后来我们都在海安成了家,每当我和那个兄弟双方家庭遇到事业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们都会彼此主动挺身而出,为对方帮忙。至今,我们三家人处成了亲人一样的感情。2006年11月,我的工作从海安调动到了南通市区,我在很多场合讲过海安人民的实在、厚道、善良的美德,并讲了这个羊毛衫的故事,那位兄弟已成为我朋友圈里的名人。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种对朋友数量的最低期待,就是对朋友质量的最高需求。我庆幸,我身边有这样的海安知己。

寻梦文联:一次造访

刚参加工作时,身边除了同事,我认识的人很少。秋天的一个周末,我沿着宁海中路闲逛,一直走到老海中大门口。门口斜对面不远处有一幢古色古香青砖黛瓦的小楼,门口挂着两个牌子,一个牌子写着“海安县文化局”,另一个牌子写着“海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看到这个牌子,顿感很亲切,仿佛失散多年的队员终于找到了组织一样。

海安中学校门(顾俊摄)

我斗胆闯了进去,保安问我找谁,我说找文联。他放我进去了,我在二楼边上的一个办公室看到了挂着“文联”牌子的门,鼓足勇气忐忑地敲门。

“进来”一声拖着浓厚鼻音的海安方言。一个陌生的闯入者突兀地站在一个凌乱地堆满杂志、信封、包裹的办公桌前。一个头发略微卷曲,脸消瘦、尖下巴的中年老师问我找谁,我说我找作协主席。他说我就是作协主席蒋琏,你有什么事?我说我是从青海乐都来海安参加工作的外地青年,很喜欢文学,也发表了一些作品。我想请教一下,怎样加入海安县作协。他很和善地接待了我。他叮嘱我把发表的作品空了拿给他看看,并勉励我好好写。

此后,我把作品复印件拿给蒋老师看后,他给我办了海安县作协会员证。临出门时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好好写,总有一天你会写出名堂,走出海安,走出南通,走到更远的地方。”这句话对一个异乡的青年来说,无异于一声春雷,是勉励,是警醒,是希望。

2016年5月26日,江苏省第五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我跟随南通作协代表团到南京驻地报到时,会务组正在分房间。两个人一个房间,我不知道我和谁一个房间。当我拿到房卡打开房间时,很惊讶,蒋琏老师从海安来,早早报好到在房间休息。我竟然和他一个房间,实乃天意。我笑着问蒋老师,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一个毛头小伙子冒失闯入你办公室的场景,他说,当然记得,我当时就看好你,希望你越走越远。

南通市、泰州市、无锡市作协代表团分组讨论。

蒋老师曾经对我的期望成为现实。或许,这就是宿命,我信。

在海安的那些年,我立志自己在30岁的时候在全国公开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集,后来陆续以每年出版一本书的节奏前行(现在回头审视30几岁时出版的书非常肤浅、单薄、幼稚)。2017年9月,我有幸被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推荐到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鲁迅文学院参加第33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脱产学习四个月。9月8日,开学典礼那天,当看到主席台上的桌牌有铁凝、莫言、吉狄马加、邱华栋等,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平时只在新闻媒体中看到,我恍若在做梦,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在当晚的日记里写下了自己参加开学典礼并和铁凝、莫言等名家合影留念时澎湃的心情。当晚,不由地想起海安蒋琏老师给我说过的话“小伙子,你好好写,总有一天你会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我在想,如果我工作第一站不在海安,如果没有海安的人文滋养,如果我没有遇到那么多海安好同事好朋友好师长,我会有今天吗?肯定没有。

环境决定机遇,机遇成就未来。想到这里,对海安、对南通的感恩之情又多了一份。

海安图书馆(2003年)

1999年7月到2006年11月,7年多的光阴,我在海安这方热土上追寻梦想。那时候海安图书馆还是旧楼,周边都是麦田。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每个周末雷打不动地到图书馆读书,查阅投稿地址,然后以“宁海中路65号”这个地址向全国各地报刊投稿。那时候,我的文章频繁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雨花》等报刊,一篇篇文章如一个个台阶,让我不断走向更广阔的地方。我每天坚持写日记,写诗歌、散文,练笔派遣孤独寂寞。我经常给海安日报副刊部的朱一卉老师、毛雨森老师、陈远老师投稿,他们经常发表我的文章,至今我还保存着几张海安日报社粮票般大小的纸质稿费单。

在读书写作有了些许起色后,我的感情也有了转折。经校友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并于2006年在海安成了家。当时令我非常非常感动的是,按照海安地方风俗,男女订婚时,男方要出一定数额的订婚礼金。岳父岳母非常善良忠厚,他们知道,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直照顾父母家人,手上没有多少积蓄,他们也不顾别人世俗的偏见,订婚时没有向我要一分钱的彩礼,把女儿嫁给了一个不知底细的外省青年。现在,有时候妻子开玩笑数落我当时没有出一分彩礼钱,我常常以岳父岳母有眼光,看中我这支潜力股来回应她。后来,我到了南通,妻子工作也从海安南屏调动到了南通市区。一路走来,得到很多在海安工作过的好人贵人相助。

此生与海安结缘,是福分,也是我的造化。上善若水,海安滋养了我人生事业的起步阶段;厚德载物,海安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文学梦想的一条秘境。

薪火相传:一点私心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切的认同感归属感依赖感,也会油然地产生有一种私心,觉得海安 “块块都好”,希望海安发展越来越好,来海安工作就业安居的人才越来越多。

2012年春季我们单位到全国一些著名高校招聘了一批研究生,准备分到南通六县一市下属单位工作。5月份,那些大学生给我们单位来电,想组团到南通境内实地看一看公路交通情况。初夏时,近10名研究生组团到我们单位来考察。领导很是重视,党委书记指派我带队把这些高材生领到各县市实地看一看,直观深入地了解一下公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出发前,我悄悄想,我要把大学生们对南通的第一好印象留在海安,于是把考察的第一站就放在海安。我的老东家带领我们实地考察了海安的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综合交通枢纽。海安的巨变,让这些高材生大开眼界,不由得称赞海安是好地方。老东家的领导求贤若渴,非常重视这些高材生,中午就餐精心选择了海安一家楼层非常高,有落地窗直接可以俯瞰整个海安县城全貌的包厢,并通过玻璃窗给他们生动讲解海安的历史和城区发展变化。面对一桌浓郁地方风味的精细佳肴,他们很感慨地说很多美食都没有见过,更没有听过吃过,领导给他们一一夹菜,介绍海安特产美食。此次接待,让那些高材生非常感动。

饭后,我留了一点私心,我把我母校毕业的山东菏泽籍的小弟悄悄叫到一边,私下给他说:我给你现身说法,我建议你留在海安工作,不要再有去其他地方工作的心思。海安的人很善良、朴实、温暖,而且肯帮忙。你如果留在海安工作,工作事业肯定会发展得顺风顺水,会很幸福的。小弟,听我的话不会错。当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马哥,听你的,我会选择海安的。我心里为他明智的抉择叫好。

六县一市考察结束后,他们对南通公路交通有了很真切的感受,一致决定会留下来,具体分配到哪个县市,届时根据他们的个人意愿和成绩,由领导通盘考虑决定。他们那年6月底拿到毕业证,8月份就来报到。如我所料,那位小弟果然选择到海安工作。

后来我听海安的老同事给我说,那位校友刚参加工作,因为单位2012年已拆迁,没有宿舍可以安排给他住,如果在外面租房子要增加他的生活成本,但考虑到他是外地人的实际困难,领导想了一个办法,在单位临时过渡房的传达室腾出里间的屋子给他住,解决了他的生活难题,也给他省了租房费。当得知他的女朋友也大学毕业了,暂时没有找到工作,也很想到海安工作时,海安单位的老领导又急他所急,想他所想,积极介绍,最终,他女友在一家民营企业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解决了燃眉之急。

现在这位学弟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各界认可,成为我老单位的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更可喜的是,他在海安买了房子安了家,把山东的父母接到海安定居享福。我由衷地为他的幸福现状感到高兴,我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我当初到海安工作时的影子。

海安的爱是润物无声的,落在细处,落在实处,更落在每一颗扎根这方热土的心里,让脚趾如根,撑起爱的风景。

宁海中路65号2012年已被拆迁,已成为海安中医院高大气派现代化的新院楼。在我心里,这个门牌矗立成一种精神地标,定格为一个圆心,拓展为一条射线,它见证着海安这方热土,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它积淀着海安人民古道热肠、仁者爱人的质朴品格;它书写着海安发展凤凰涅槃、凤鸣朝阳的时代旋律;它助长着一个外地人在海安福地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的生命蜕变。

最后,恕我引用许巍《时光》中的歌词来结尾:在阳光温暖的春天,走在这城市的人群中,在不知不觉的一瞬间,又想起你;也许就在这一瞬间,你的笑容依然如晚霞般,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神采飞扬……

作者简介

1978年10月生。青海乐都人,现定居江苏南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作协副主席。曾获江苏省首届十佳职工文艺明星、全国孙犁散文奖。南通市“四个一批”文化人才,出版有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在尘世的烦恼里开怀》《人间烟火皆是深情》等14本。多篇文章入选全国多家城市中考阅读理解题。

来源:海安同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