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滨州市农业科学院努力向全国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迈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21:18 1

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讯4月17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科学院专场上获悉,2025年,市农业科学院锚定市委“113388”工作体系,以“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开放活院、产业强院”为路径,以“争做上游农业科技的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4月17日,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科学院专场上获悉,2025年,市农业科学院锚定市委“113388”工作体系,以“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开放活院、产业强院”为路径,以“争做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当地农业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为发展定位,依托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现有土地和设施,努力向全国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迈进。

市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福江介绍相关情况

坚持科研立院,种质繁育实现新跨越。完成小麦良种试验等国家级任务2项、省级任务5项,引种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130个。其中,高产粮食品种选育方面,以高产、抗逆、耐盐碱为重点,收集鉴定耐盐碱小麦种质20份、组配杂交组合20个,选育特殊用途小麦品系3个,筛选大豆、谷子等作物新品系3个,创造中轻度盐碱地粮食作物高产典型;力争2个玉米品种进入国审,在滨州设立国审品种比较试验点,实现农科院新品种选育的历史性突破。经济作物良种试验方面,开展棉花、中草药、饲草、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新品种试验100个,收集苜蓿、饲用玉米等饲草种质资源10个、藜麦种质资源15个,为盐碱地农业种质资源开拓新领域。

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引育凸现新亮点。实施高等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农业复合型人才梯队。聚焦国际人才引进,申报“外专双百计划”项目,引进外国专家10人以上,开启农科院国际交流新纪元。聚焦国内人才交流,引进高层次专家、高水平学术带头人20人以上,建设新型农业智库,为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提供“最强大脑”。同时,立足本院人才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制度体系,全年发表论文20篇,申报专利20项,推动最新成果申报国家、省市奖项。建立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研学实训800人次,为盐碱地特色农业注入新活力。

坚持开放活院,国际合作实现新突破。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突破25家,重点谋划合作项目28个。国际合作方面,与日本、罗马尼亚、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涉农主体深度合作,共建国际联合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协同开发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开启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合作新篇章。国内合作方面,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2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借助师资团队、前沿项目、平台资源,开展山东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等合作交流项目28个,构建盐碱地农业协同创新联盟。同时,搭建好合作平台,做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黄淮海耐盐碱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等国家、省市试验站8个,力争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试验站在年度考核中进入全国前十,再创佳绩;做强环渤海盐碱地红枣现代育种中心等合作平台12个,全力提升校地合作创新水平,努力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场景集聚地。

坚持产业强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支撑。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加强技术支撑。针对我市冬枣产业发展问题,联合河北农大,融合分子育种、树形改造、智慧果园等前沿技术,推广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方案;构建中草药全产业链,联合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市中医院等单位,打造集种植、培训、示范、推广于一体的中草药研学创新基地;提升盐碱地改造利用率,示范推广小麦高低畦、全幅匀播、麦棉套种等农技农艺融合技术24种、盐碱地改良技术8项,新技术、新品种推广10万亩以上。另一方面,探索共建智慧农场,完善智慧平台、智慧农机、智慧灌溉3大系统,打造农业数智融合新样板。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